文/劉艷秀 圖/董欣


6月份遼寧省已經進入汛期,據預測,今年汛期我省氣候形勢復雜嚴峻,極端天氣偏多,降水總量偏多,時空分布不均,呈“東西多、中間少”的分布,氣象和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都將面臨較高的風險和挑戰。我省受自然地理條件和地質環境條件影響,泥石流地質災害分布范圍較廣、發生頻率較高、造成的災害較大。
目前,全省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2748處,其中泥石流823處(按照災情統計,特大型15處、大型33處、中型191處、小型584處)。按照行政區劃上看,我省泥石流主要集中發育于丹東市、本溪市、遼陽市、撫順市、大連市、鞍山市和營口市等東南部山地丘陵區,遼西山地丘陵區也有少量分布,但規模、頻次和發生災害強度上均較弱。
泥石流的發育主要受自然條件影響,人類工程活動也可產生和加劇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在山高谷深,海拔相對高差大、匯水條件好、物源豐富的地段是泥石流易于發生的區域;在山區,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客觀上改變了自然排水條件,破壞了自然巖土體完整性,產生了大量的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的發生蓄積了條件,在強降雨條件下極易產生泥石流地質災害。我省泥石流的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7、8月汛期,而且多集中在經前期降雨過程后,土壤飽和的情況下,再發生集中強降雨,產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極大。
為了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省實施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防治部署,構建了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和應急處置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通過調查評價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隱患分布和易發區域;通過監測預警,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及時開展避讓搬遷,同時開展群測群防建設,實現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實施綜合治理工程和搬遷避讓工程,對危險性高、危害程度大的泥石流隱患開展綜合治理措施,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避免了人員傷亡;實施應急處置技術支撐,實現了防、治鏈條的無縫連接。
泥石流的發生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具有不確定性,同時也具備地質災害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的特點。因此,在山區,汛期應高度防范泥石流災害的發生。不僅如此,泥石流常常具有群發性特點,因此,針對泥石流的防范,還應做到隱患點和易發區點面結合共同防范。泥石流的發生也是有前兆的,比如溝道上游來水夾雜較多樹枝、柴草,突然變混、水流斷流或聽到轟鳴聲等,都是可能發生泥石流的跡象。
那么廣大群眾一旦接到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應按照針對隱患點發放的“一表兩卡”中的防災預案表中的撤離路線實施撤離;如果遇到突發泥石流,應向溝道兩側山坡逃離,不要與泥石流通向逃生;同時,切記泥石流發生后也不要馬上回家取物,應由專業技術人員確定災情穩定后才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