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而我的習慣就是沒事的時候喜歡坐在班里。我并不是要監督其他老師上課或督促學生學習,只是單純地坐在后面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讀讀書、寫寫東西。
一次,我又像往常一樣坐在后面看書,剛好班里正在上數學課。數學老師讓幾個學生分別在講臺上給大家講例題,他們講得很生動,下面的同學聽得也很認真。最后老師進行總結,順便又習慣性地問了一句:“聽懂了嗎?”
這是許多教師的口頭禪,這樣問有時也不是真的要弄清所有學生是不是真的聽懂了,只是為了能順利地進行下一步。
“聽懂了!”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這群聰明的家伙很清楚老師想聽到什么答案。這時,數學老師提高嗓門又問了一遍:“確定聽懂了嗎?聽懂的同學請舉手。”
聽到這一句,我驚訝地抬起頭。只見前排的學生像往常一樣齊刷刷地舉起手,正當我滿意地要低頭繼續看書時,有個學生的手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最后一排那個上課從來沒舉過手的寶樂也舉起手來。雖然他舉手的高度足以被人忽略,但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會了,還是為了迎合老師而舉手。
果然,數學老師也發現了舉手的寶樂,興奮地說:“同學們,我發現今天有個同學和平時的表現不一樣,在我的課上他可是第一次舉手。寶樂,我看見你舉手了,請問你真的會了嗎?”
大家齊刷刷地把目光移到寶樂身上,我也瞪大眼睛等著他回答。
“會了。”他低頭小聲地說。
“那你能上來給大家講一遍嗎?”
他的頭埋得更低了。過了幾秒,他慢慢抬起頭,掙扎著站了起來。快走到講臺時,他小聲嘀咕了一句:“真后悔剛才舉手啊。”全班學生哈哈大笑,似乎都在等著看他笑話。
只見寶樂怯怯地站在講臺上開始講題,起初聲音很小,身體也背對著大家,但隨著講題的深入,他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身體也慢慢地轉向了大家。他講得很精彩,充分證明他是真的會了。教室里掌聲雷動,我在后面也跟著鼓起了掌。講完題后,他微笑、自信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快到座位時,數學老師問:“寶樂,你現在還后悔舉手嗎?”
“不后悔!”他斬釘截鐵地回答,全班又是掌聲一片。
看到此情此景,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感動于數學老師的執著,更感動于寶樂對自我的突破。下課后,我把寶樂叫到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對他在課堂上的行為大加贊賞,并鼓勵他以后繼續努力。他使勁地點點頭,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喜悅。
這次數學老師的舉動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在平時的課堂上,我們總是在結束了一個階段的教學后,習慣性地問問學生是否學會了,這更像是一種儀式性的提問,大多數學生為了取悅老師會大聲附和,老師也會對這個問題一帶而過。
但是作為教育者,在教育學生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多一些鍥而不舍的精神?舉手的學生就是真的會了嗎?我們要不要偶爾找個機會來驗證一下?
我們是不是還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善于捕捉課堂上的點點滴滴。后排學生舉起的手有沒有引起過我們的關注?我們有沒有關心過最需要引導的孩子?
那些在課堂上保持沉默的學生,雖然他們偶爾舉手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并不了解,但我知道,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找準時機,給他們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點燃他們內心的星星之火,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們不害怕舉手,不后悔舉手,讓他們從內心變得自信,變得熱愛學習。
我堅信,那些還沒有舉起手的學生在我們的肯定和鼓勵下,以后會高高舉起手來,就像寶樂最后那句大聲的“不后悔”一樣堅定。
(作者系山東省臨沂白沙埠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