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詩歌發展史上,中唐時期涌現了許多以商賈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從中可了解當時的商賈生態、經濟背景等,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結合詩人們的創作,從兩方面勾勒唐商賈生態,其一為體悟詩作中展現的商賈生活,即商人群體的整體情況、商賈與農民力量上的懸殊、官商的互利等;其二為剖析商賈詩中“精打細算”“唯利是圖”“漂泊寂寞”的商賈形象。
關鍵詞:中唐商賈詩 商賈生活 商賈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2-0103-02
中唐詩壇涌現了不少以商賈為表現對象的上乘之作,如元稹的《估客樂》、白居易的《鹽商婦》、劉禹錫的《賈客詞》等,從這些詩歌中可以挖掘商賈生活和商賈形象,從而展現中唐商賈生態。
一、商賈生活
1.商人群體壯大
商賈重利,以利起行。如元稹《估客樂》“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即行”,劉禹錫《賈客詞》“賈客無定游,所游唯利并”,都突出了“利”對商賈的導引作用,而這恰恰是商人群體壯大的本體原因。因利而來,慕利而驅,舉世滔滔皆言利。聚富的商賈形象的強烈吸引力,輔以時局的相對有利,使從商的人不斷增加。此外,不同階層間的流動,尤以“棄農從商”為重,也促進了商人群體的壯大。
商業的繁榮發展,商賈聚斂財富的厚重,對比起繁難艱辛的農活和壓在小農身上的沉重稅收,使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選擇“棄農從商”。不同階層間的流動,是商人群體壯大的一個側面。姚合在《莊居野行》中寫道:“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寥寥數語,描寫了農民棄農從商的畫面:詩人在田間行走,卻驚訝地發現許多人家空無一人。向村人打聽他們的去向,則道出這些家門緊閉的農民都去做了商賈。而張藉的《賈客樂》同樣也寫到了棄農從商的畫面:“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長為販寶翁。”在這種情境下,棄農從商的選擇多了幾分無奈之感。
2.賈雄農傷
商賈詩反映“賈雄農傷”的社會現實,主要體現在農民的艱辛困苦和商賈的坐擁巨額財富的對比上。白居易的《鹽商婦》中描繪了不事農桑,嫁予鹽商,“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終日美飯食,終歲好衣裳”的鹽商婦,盡顯鹽商眷屬豪華奢靡的生活。劉禹錫的《賈客詞》同樣展現了“妻約雕金釧,女垂貫珠纓”的豪奢,詩末以“農夫何為者,辛苦事寒耕”寄予了對農夫辛勤寒耕的同情;在《賈客樂》中,商賈可“年年逐利西復東,姓名不在縣籍中”,大量斂財卻不需承擔沉重的稅款。與之相較的農民只能“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長為販寶翁”,老實本分地承擔稅收的重擔,辛苦勞作終成空。商賈勢力的逐漸宏大,讓他們對土地的歸屬有了話語權,土地購買兼并時有發生。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被不斷擠壓,生存所得減少,而加在農民身上的稅收重擔越發沉重,以致不少農民食不果腹,生活愈加艱辛困苦。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的“棄農從商”的現象頻發,使得商賈經濟更為雄厚,占據了更重的份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受挫,不利于農業社會中小農經濟的持續發展。商賈坐擁數不盡的財富,農民辛苦耕作所得寥寥,兩者存有天壤之別。
3.官商勾結
聚斂財富的商賈和官府勾連在一起,溝通王侯,以此謀得更高的利潤。《估客樂》展現了這一過程:“先問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與主第,點綴無不精……”中唐以后,宦官專權,宦官王侯成為商賈們賄賂的對象,以仰仗他們在政治上的勢力,為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大開方便之門。“小兒販鹽鹵,不入州縣征”的現象,離不開官府勢力的維護。官商一體,利益輸送往來,既滿足了宦官王侯們的貪欲,又成就了商賈自身利益。
對于商賈溝通王侯的事實,也有新穎的理解角度——學者李小奇在自己對唐代商賈詩的多維研究中指出:“元稹的詩《賈客樂》,最為有力地說明了商人結交王侯的本質在于保護自己的利益,以財事官這是商人的護利符。如果不這樣做,就可能在經營過程中受到這樣那樣的制裁限制掠奪。”要說明的是,學者并非美化商賈溝通王侯的事實,忽略其提高社會地位和謀得更高利潤的趨向,而是以此為前提,探討該行為的又一解析。
4.為商不易
在商賈謀得巨額利益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高風險高收益”這條經濟鐵律。在商賈詩的描述中,也不難看到商賈牟利的過程并不容易。張藉《賈客樂》中有“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詩句,體現了商賈長期在路途中漂泊,海上行商利益很高,但也極其危險。“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商賈奔走經商,入蜀經蠻,漂泊無定期。學者李菁在賞析《賈客樂》的時候,同樣認為商賈除了表面的利益外,深入探究則體會到為商不易:“夜夜算緡眠獨遲”所為何來?無非想博個“金多眾中為上客”的社會地位。辛勞的農夫自然會羨慕商賈,也想踏上販寶之路,可是,有誰知道商賈們有多艱難和辛酸,一切都被那表面的“金多”給掩蓋了!商賈暴利的背后是不穩定的生活,正如劉駕《反賈客樂》:“無言賈客樂,賈客多無墓。行舟觸風浪,盡入魚腹去。”
總而言之,商賈的利益是可見的,但為商過程中經歷的艱辛險阻是未可知的。除了經商途上的艱難坎坷外,他們還需要忍受內心思鄉的煎熬,抵得住漂泊逐利的寂寞。此外,還得提防以“借商”等名義搜刮錢財的行徑。由此可觀,為商著實不易。
二、商賈形象
1.精打細算
商賈具有商業手段,也樂于應對人情世故。學者田豐娟在《唐代涉商詩研究》中有較為精準的敘述:“劉禹錫《賈客詞》:‘乘時知重輕,心計析秋毫則描繪了商賈們能抓住貨物交易的有利時機,對事物的價值大小了然于胸,即使分毫微利也決不放過,計算得很清楚。”“一旁恨市利,突若截海鯨。鉤距不敢下,下則牙齒橫。”則是寫商人們購進某一商品之前都要仔細調查市場行情,謹慎盤算,一旦覺得有利可賺,他們便果斷購買,毫不猶豫。商賈有商業手腕,精明計算,精準目光,對商品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這讓他們在買賣市場占據有利態勢。此外,商賈還與掌握政治勢力的宦官王侯暗通有無,如前文所敘述的官商勾結,以利益為支撐,搭建起人脈網絡,這往往使他們在買賣上無往而不利。
2.唯利是圖
正如前文所述,“利”是商賈的出發點,他們的行為也圍繞“利”來展開。“有利身即行”“求利無不營”,在利益的驅使下,父兄的教導中,利益都是重要的。“生為估客樂,判爾樂一生”,商賈一生樂于逐利。“金多眾中為上客”則展現了商賈們以金錢為標準的金錢觀。在利益被無限抬高的商業環境下,“賣假莫賣誠”的情況自然不少。《估客樂》也展現了商賈欺瞞顧客,販假售假的行徑:“鍮石打臂釧,糯米吹項纓。歸來村中賣,敲作金石聲”,以假亂真,何其猖狂!買家卻“貴賤不敢爭”,把錢“送”給了商賈。商賈經此一買一賣,已經謀得十倍的利益。而實際交易不止于此,如“村中田舍娘”這類買家比比皆是,他們自然能牟取暴利,發家致富。在“重利輕義”“唯利是圖”的層面,商賈的行為一直是詩人們抨擊的重點。
3.漂泊寂寞
商賈四海為家,四處漂泊,在寧靜之時,自然也有思鄉的愁緒。但該類形象在中唐商賈題材的詩歌中不甚突出,僅作為補充商賈形象的一個側面。盧綸《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聽琴》中描述:“廬山道士夜攜琴,映月相逢辨語音。引坐霜中彈一弄,滿船商客有歸心。”夜色漸濃,撫琴彈奏。在皎皎明月下,逐利的心慢慢平息,有了思鄉的思緒,恨歸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常年客旅在外,雖贏得財富滿盈,仍眷戀小家其樂融融的平淡生活。“滿船商客有歸心”,可見此情此景,讓漂泊在外的商賈回憶起家鄉的一景一物,或是家中盼歸的眷屬,平添幾分歸家的愁緒。
三、結語
綜上,中唐的商賈詩具有多層面的探討價值:從橫向觀之,中唐商賈詩作為唐詩中一個類別,豐富了詩詞的內容形式;從縱向觀之,中唐商賈詩作為今人窺探中唐商賈生態的窗口,使我們得以了解、分析當時的社會形態,如商賈生活、商賈形象等,從而對商賈生態萌發思考、持有態度。
參考文獻:
[1]李小奇.唐代商賈詩的多維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2]田豐娟.唐代涉商詩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3]張衛婷.唐代商賈詩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4]李中華.唐代文學中的商賈形象[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5).
[5]王林麗.簡論唐代商賈詩的內容和意義[J].美與時代,2004(10).
[6]周曉琳.重本抑末寫批判商賈:中國古代文學商人形象研究之一[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7]肖文苑.唐詩中的商人[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
[8]李菁.商賈形象變遷與中晚唐文人價值觀的轉變[J].寧夏社會科學,2005(2).
責任編輯:楊國棟
[作者簡介]蔡冬麗,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