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國子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為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共用,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全國各級各部門都陸續建立起了公物倉管理制度,對所屬閑置待報廢、超標準配置的資產進行統一管理、調劑共享、循環利用。但通過對多地公物倉建設經驗的分析整理,發現目前基于傳統而建的實物倉儲模式,雖然解決了物資閑置和分配不均的問題,但模式系統化的不完整、制度政策的不健全、單位主動性不高等問題也逐漸浮現。本文就該問題深入思考,結合目前電商行業“云倉儲”的新形態,探究了以“虛擬云平臺+實體公物倉”的方式搭建虛擬公物倉進行資產管理新模式的可行之處。
關鍵詞:云倉儲;虛擬云平臺;虛實結合;公物倉
一、背景
自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通知》(財資〔2018〕108號)中明確要求各級各單位積極探索建立共享共用和調劑機制,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完善公物倉管理制度、擴大資產共享共用范圍、加強風險控制已是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向前推進的重要措施。唯有綜合全國各地公物倉管理經驗做法進行分析整理,形成一套科學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和方法體系,才可以保障公物倉運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當前,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以搭建網上信息云平臺為基礎,結合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落實虛擬公物倉建設,采取虛實結合的方式,實現國有資產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是一條相對較為明確的發展道路。不僅可以實現分布式虛擬公物倉的建立,避免實體公物倉運行成本高、效率低的缺點,還能通過信息化手段,將散落在各行政事業單位的閑置、低效運行資產集中管理,從而實現對《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的貫徹落實。
二、什么是云倉儲
想要探究虛擬公物倉建設的可行性,就要了解“云倉儲”的概念。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許多電商企業需要將更多精力放在店鋪的宣傳經營方面,相對而言就更易忽略貨物的倉儲管理與物流服務。由此逐漸衍生了一批云倉服務公司,打出“云倉儲”的口號吸引電商企業向他們外包倉儲管理與物流服務。拋開物流服務不談,以京東、菜鳥、順豐三家云倉儲服務龍頭企業的倉儲管理解決方案為例,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搭建網上信息云平臺,以線上數據為媒介、線下各地分管倉庫為基礎提供云倉儲服務,徹底改變了原先的困難局面。然而云倉儲模式帶來的優點遠不止此。
第一,各分倉接入信息云平臺并由平臺運營方統一管理,倉內各類專業環境、人員、管理系統的統一配備保證了所有物品能夠妥善安置維護。商家有了更專業的物品管理渠道,也降低了物品存儲管理成本。
第二,平臺運營方的強勢干預調控,配合完備的信息化系統制定了一系列完備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各地分倉的價值,提升倉庫運轉效率。一旦出現問題,可以立刻借助平臺數據信息排查解決并追責處罰。
第三,借助于信息平臺的開放與聚合特性,將管理工作與運營工作統一整合。各地分倉可以靈活有效地實現倉內物資分配調撥,一方不足多方補充,保障就近發貨,大大提升商家與消費者的網購體驗。
三、公物倉“云”化可行性
云倉儲模式的出現,給共享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像這樣整合分散的資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云平臺將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效率提升價值的新形態,與國家財政部門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要求不謀而合。在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方面,全國各地都陸續推出了公物倉的管理模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轉后各地紛紛出現了不小的問題。而借助于云倉儲的模式,以分倉映射各實體行政事業單位、服務公司映射公物倉管理單位思路,搭建出一個“虛擬云平臺+實體公物倉”全新管理模式,許多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首先是公物倉管理未能有效系統化,無法真正做到與各單位工作銜接。多數實體公物倉都是以職能為中心的傳統管理模式,流程復雜且效率低下。系統化建設方面如入庫出庫、倉儲管理、監管盤點、查詢統計、賬表核算等內容都是摸索前進,各單位對接公物倉時一直存在業務、流程、財務等方面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同時由于審批流程復雜、手續繁多,管理與運營出現脫節,部分人員工作越位、責任推卸,使得多數單位對于公物倉存在一定質疑??梢酝ㄟ^搭建網上信息云平臺,靈活地將云倉儲特有的經營管理模式遷移,做好云平臺與各單位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對接,從更加專業的層面幫助公物倉落實系統化建設工作,實現資產信息的公開透明,解決供求不對稱的問題。
其次是目前公物倉管理制度與政策存在諸多隱患,正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盡管各地公物倉都提前建立了有效的核算制度與內部管理制度,但在實際運作中依舊存在管理責任不明確、規章制度不到位,約束機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局限性。據了解,各地公物倉都曾出現資產借出不還、租金拖欠、損壞不賠等事故,而有效的解決辦法往往就是采取圍追堵截的策略,并加強流程審查的復雜性。可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公物倉資產循環難度增大,也使得倉內閑置浪費現象越來較多。此外基于安全性考慮,多數公物倉在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及政策的時候過于簡單粗暴,大多只允許資產在各行政事業單位間循環,不會面向公眾、社會開放,進一步加劇了供求不對稱的矛盾。對此,云倉儲不僅能夠做到信息數據的高度回收整合,還能更進一步地以精確科學的方式提供最健全的管理制度、最高效的盤點統計、最合理的倉儲規劃,結合著大數據技術系統分析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情況,降低運營管理成本。
由于各單位自發參與公物倉建設積極性不高,公物倉作用“變味”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公物倉本身需要依靠各行政事業單位建立,所以資產供給不足、來源渠道較窄、入倉類別單一等問題幾乎不可避免。進入公物倉中的除了嚴重老化、不可使用資產,還混雜著一些不規范使用和處置的資產,使公物倉逐漸變成了“回收站”。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出于各項利益考慮,既不愿將本單位閑置、超標配置與罰沒的可用資產主動上繳,也不希望接收公物倉分配而來的“二手”“老舊”資產,寧可使用辦公經費重新購置。相當數量的閑置、低效資產處于統一配置管理范圍之外,讓資產的統一調劑與處置工作更是無從下手。運用云倉儲處理此類問題基本毫無難度,將各行政事業單位看作分倉,僅僅需要將各自單位內的資產數據上傳。當某一單位出現需求時,作為分倉的各單位統一聽從云平臺的實體資產流動指令,自行結算賬務信息后再次上傳數據至平臺。整個過程平臺始終處于監管角度執行風險控制,不會過多干預各單位獲益情況,從而充分的調動起各單位參與的積極性,實現真正的資產循環、共享共用。
綜上可見,“虛擬云平臺+實體公物倉”的方式,在提供優質高效的技術服務基礎上,降低了資產管理工作的煩瑣性,不僅健全了公物倉的系統化建設,彌補了原來制度與政策上的疏漏,同時還借助互聯網打通了供需之間的信息屏障,提高了各單位自發參與國有資產共享共用建設的積極性,確實為一項可行之策。
四、虛擬云平臺建設思路
虛擬公物倉,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盡管有著較強的可行性,但不管是在方案整體建設思路、建設難度,還是建成之后的落實工作,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做好虛擬的云平臺建設工作,不僅可以實現與各單位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無縫對接,將資產調撥、租借、處置、清查等業務流轉手續遷移至云平臺進行管理,便于落實物賬信息做好賬務核算,還可以借此機會面向社會引入物資的租賃服務,提供一個類似網上商店的新型租賃環境,打破過去單純實地實物的資產管理模式,將資產管理和線上服務有機的整合在一起,通過互聯網租賃方式,幫助各部門采購工作所需的各類物資。
由于虛擬云平臺的引入,原有實體公物倉的職能發生了變化,公物倉管理一方面需要兼顧已有的實地倉儲模式,落實好實物管理、賬卡管理、清查盤點等工作,嚴格執行資產分類保管、定期查驗,及時維護,保證倉內資產完好、性能穩定,使用安全;另一方面便是需要增加對虛擬云平臺的數據維護更新,監督云平臺上各種用戶操作的合法合規。
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接入,可以有效地簡化資產入倉出倉的流程,減少倉儲管理壓力。當有單位對于其內部所有的閑置、待報廢資產有調劑、處置與租賃需求的時候,僅需通過線上云平臺發布信息,公物倉管理單位收到發布請求可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途徑與該單位審核資產信息確認無誤即可。以上信息通過云平臺進行公示,省略線下運輸資產送至倉儲地點等諸多費時費力的工作。
相應的,對于資產有使用需求的單位也可在云平臺瀏覽資產或發布需求信息,并按需參與調劑申請/處置競價,一旦成功也不再需要借助于倉儲單位將資產領回,直接與發布單位聯系進行線上交易,通過常見的物流系統進行資產轉移即可。待交易雙方確認資產轉移完畢的信息后,再通過云平臺完成即時的賬務清算,方便快捷,高效安全。
得益于虛擬云平臺的開放性,社會上的第三方企業與個人可以參與到資產的共享共用建設中來。將更多的公物倉內資產推向社會,在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時,還有可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這些社會第三方還可以幫助各行政事業單位建立虛擬儲備制度,在云平臺上通過政府采購方式,儲備相關類別資產供應商,針對特需事項時可以實現及時供給,減少實地倉儲占用,防范資產貶值風險。
從長遠看,虛擬云平臺既豐富了資產管理多樣性,也便于記錄資產管理業務和過程數據(如采購、調劑、處置等)。所得數據與信息都能夠進一步幫助對國有資產進行大數據分析和研究,掌握資產管理的整體情況,為決策者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五、總結
“虛擬云平臺+實體公物倉”的建設,能夠有效地整合各方力量,帶動各單位信息聯動,增強資產管理約束力。而搭建一個開放的、高科技、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將資產調劑、處置、租賃這些信息做到在線動態管理和實時更新,確保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和完整,實現公物倉管理科學化、精準化、規范化,對于對建設節約型政府,引領厲行節約的社會風氣,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