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寧馨 劉佳慧 李宇暄 張馮樂
摘 要 小米與格力的10億賭約已經落下帷幕,小米以細微的差距落敗于格力。人們本以為這場賭局已經結束,可誰都沒有想到,格力的總裁董明珠卻表示,愿意舍棄10億,再來一場5年之約,雷軍也欣然應戰。本文從公司戰略、商業模式以及公司估值3個方面具體分析小米公司和格力公司,并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 小米 格力 公司戰略 商業模式 公司估值
一、公司戰略
(一)供應商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小米手機通常都是利用電商渠道來進行線上線下的預售和直銷,一旦用戶購買,公司直接從小米的分銷倉庫調取貨源向客戶發貨,而其他部分產品通過線下渠道向客戶發貨,即生產商直接對接客戶。也就是說,它對供應商的依賴性較強,一旦某一零件的供應商出現問題,對小米整條生產鏈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會導致訂購和供應處于停滯狀態。所以,由此可知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強。
目前國內的空調制造廠家的外部采購資金占資金總量的絕大部分,為了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行業競爭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格力想出了一個方法,即形成自己獨特的采購控制模式,這樣一來,便能有效控制成本。而這個模式的關鍵在于尋找到一個符合要求的供應商,因此格力電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評估運作程序,從供應商的選擇、組合、供貨分配率、淘汰機制等方面來進行評估,最后選擇最佳合作伙伴,進行長期合作。并且家電的供應商較多,可選擇性多,綜合來看,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弱。
(二)購買者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從剛剛問世開始,小米手機以低價迅速收獲了一大批“米粉”,而且相對于同等價位的手機,小米手機也在質量上更勝于它們。為什么小米能夠在確保質量的同時保持低價呢?技術的進步是真正的內在原因。小米只不過把手機的未來價格拿到當前來買,所以在發售初期少量出貨,開展“饑餓營銷”,不僅制造噱頭,還節約成本,避免了消費者討價還價的過程。由此看來,消費者議價能力較弱。
而格力公司主要是生產和銷售空調等電器,現在家電市場已處于飽和狀態,達到“天花板”狀態。眾多的家電品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包括美的、海爾等,這幾個品牌可轉換成本低,消費者的選擇變多,導致購買者的議價能力強。
(三)新進入者的威脅(Threat of New Entrants)
近年來,隨著手機制造業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新手機產品開始出現,這也使小米面臨著新的競爭者。但是,首先由于這些新興手機品牌剛剛成立,在各個方面都不成熟,現在對小米的影響較小;其次小米有自己的“粉絲”群體,他們對小米有一定的忠誠度,短時間內不會改換自己的“主人”。所以小米需要加大技術投入,創新產品,繼續性價比戰略,吸引潛在客戶,提高市場占有率,化威脅為機遇。
而格力一直打著“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的口號,目前格力電器在國內外累計擁有專利超過80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00多項,是中國空調行業擁有專利技術最多的企業。技術實力強,品牌打得響,使它成為這一行業的龍頭老大,所以新進入者對它的威脅很小。
(四)替代品的威脅(Substitutes)
智能手機在現在的市場上正面臨著很多替代品的威脅,其中也包括了可穿戴智能設備,而我們知道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鏡是可穿戴智能設備中非常成熟的產品了。消費者的需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智能手機的一個缺陷就是攜帶不太方便,而可穿戴智能設備能夠彌補這個缺陷,但由于現在可穿戴智能設備價格比較昂貴,一般人買不起,導致它無法普及。所以,對于小米來說,可以抓住這個時間差,進入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
格力主要面臨國內家電品牌和國外家電品牌的威脅。國內主要是海爾、美的等,如美的曾推出一款新型性能空調,價格和格力的相差不多,所以顧客可能選擇性能更優的美的空調。國外的也是如此。
(五)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Rivalry)
近年來,國產手機行業蓬勃發展,其中以華為、小米、OPPO等為代表。華為獨占國內5G技術,推出首部5G手機,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OPPO手機也不甘落后,先后推出OPPO 17、R9S等。小米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是小米也有自身的優勢,它一直以價格低、性價比高而被客戶喜愛。它有獨特的客戶群體,并不像華為一樣走技術性道路,它更注重的還是營銷,所以華為的快速發展不會對小米造成嚴重的客戶流失。
格力則不一樣,我國家電行業屬于壟斷性競爭行業,壟斷競爭市場的特點是行業內企業眾多但互不依存,企業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其中美的和格力打得最激烈。格力一直在存量市場努力,導致它一直忽略了增量市場,而它的對手公司美的則一直在做增量市場。所謂存量市場,說的是現在已經存在了,被其他公司或者行業已經占據的市場份額,是一個從有到優的過程。增量市場說的是可能被激發的潛在市場,這也就意味著格力忽視了潛在客戶,導致其市場占有率增速緩慢甚至減少。
二、商業模式
小米如今采用“鐵人三項”新商業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雷軍認為,效率的提升來源于運營成本,尤其是交付產品給用戶的交易成本要極大降低,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小米現在仍然在堅持低價策略,希望通過有特色的商業模式提升企業效率,降低產品成本,最終的目標是為客戶提高低價但不低廉的產品,獲取客戶的信任,培養客戶的忠誠度,培養更多的“米粉”。雷軍堅信:“大眾消費商品應該主動控制合理的利潤,這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貪戀高毛利的舉措都將走向一條不歸之路。”
格力則是一條路向前沖到底,最后再來考慮發展多元化,如手機、電動車、家電等。這有一定的好處,會使它在某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也有一定的弊端。格力一直在存量市場努力,而導致忽略了增量市場,而它的對手公司則一直在做增量市場。
我們完全可以將這兩種商業模式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和傳統制造的商業模式。毫無疑問,在信息化時代,小米的商業模式更能快速適應社會發展,小米互聯網模式全線開火,除手機外,智能家居滿堂紅,市場反響依然火爆,產品研發遵從以客戶需要為核心,外觀要求做到極致,還是有自己特色的,慢慢地鞏固了自己的“粉絲”群,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客戶忠誠度高。說到小米,人們除了想到除了手機外,還想到了電視、空氣凈化器,想到了掃地機器人、插座等。而格力處于轉型期,對于這樣一個在傳統產業創造過輝煌的企業來說,格力在舊有模式和新興產業之間的轉換面臨著巨大的鴻溝。人們提到格力除了空調還是空調。所以從商業模式角度來看,小米更加優秀。
三、企業估值
據相關媒體報道,2017年,小米營收破千億大關至1146億元,增長67%,經營利潤為122億元,但凈利潤為虧損438億元。人們可能首先會被這個虧損嚇到。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虧損呢?這一切都和互聯網公司的融資有關。因為由互聯網公司融資時,投資人收到的是優先股,而我們知道優先股在財報中既有可能被認定為負債,也有可能被認定為權益。對于小米公司來說,這部分優先股在財報里被認定為是對投資者的負債。這部分負債2017年高達540億,因此,如果扣除這部分影響,加上扣除20億元所得稅后,小米的經營凈利潤大約在(540-438)102億元左右。所以,當時小米的IPO市值應該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2018年,小米IPO估值可以達到2000億美元。上市時雷布斯曾經說過:“很多人問我到底是給小米騰訊的估值還是蘋果的估值,我說我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因為小米是全能型的。”雷軍的自信并不是毫無根據的,小米的估值雖有波動,卻一直沒有出現較大的起伏,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
東方紅資產管理董事長陳光明曾在講座中就直言格力電器是成長股而不是價值股。只有買到真正的超級成長股,才能實現長期超額收益。比如格力電器2005年時的利潤和現在的利潤差了一百倍,即使它的估值從來沒有提升過,股價都是靠業績推動也能實現持續上漲。格力在2018年的市值約504億元。
四、結語
兩家公司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不能絕對地說哪家公司更好。格力可以改進的地方是過度依賴空調這種產品,它在空調行業的市場占比率很高,可以稱得上是龍頭老大,但其他產業沒有培育起來,或者說雖然在培育,但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所以它的市場估值增長很慢,甚至下跌。并且當空調這一產品市場出現波動,對它的影響會非常大,因為目前空調業務占其收入的絕大部分。而在這個方面,小米的情況要好得多,小米多種產業一齊發展,構建小米生態鏈,使它的企業估值出現較好的情況,而且多元化發展能更好地減少風險。但小米在其他方面相比格力來說,也有一定的成長空間。
(作者單位為南華大學)
[作者簡介:魯寧馨(1999—),女,湖南長沙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會計專業。]
參考文獻
[1] 關于小米手機的五力分析[J/OL].新浪博客,2014-6-17.
[2] 薛云奎.小米財報與估值[R]. 2018-07-22.
[3] 飛龍在天論道.格力電器為例十年凈利算估值[R].雪球網,20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