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長達22分鐘的紀錄片,把位于貴州省黔南的獨山縣再次推上風口浪尖。視頻中獨山縣各種夸張、爛尾的建筑令人嘆為觀止,短短幾年花掉400億元的消息也成為熱議話題。7月14日,獨山縣在官方網站發布文章回應相關問題稱,針對此前因盲目舉債、亂鋪攤子遺留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爛尾工程問題,該縣新一任領導班子正在切實推進問題整改。
事實上,這并不是獨山縣第一次受到輿論關注。此前獨山縣就因為債務達到400億元引發媒體關注。2019年8月,貴州省紀委監委網站通報了一則“黔南州獨山縣委原書記潘志立被開除黨籍和公職”的消息,據媒體披露,為了政績,潘志立不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罔顧獨山縣每年財政收入不足10個億的實際,盲目舉債近2億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樓”“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為了政績不惜瘋狂舉債,對黨中央三令五申充耳不聞,與地方發展實際嚴重脫節,最終身陷囹圄,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當年獨山縣的主政者勢必會受到黨紀國法嚴懲,但給地方經濟造成多大傷害,給黨和國家造成多大損失,恐怕也是難以估量的。獨山縣及時回應輿論關切,展現了直面問題的勇氣,但從反饋情況來看,一些回應過于籠統,距離人們的期待顯然還存在不少差距。比如這些爛尾工程是如何形成的?當年舉債的400億元如何償還?通過續建、緩建、轉建和壓縮建設規模等方式分類分批推進整改,會不會造成新的“窟窿”?這些關鍵信息的缺失,折射出相關單位在推進整改上,還需下更大力氣。新官不能不理舊賬,出了事,要追責到底,更要及時整改。一任一個政策不行,對于老百姓反映強烈的“舊賬”,必須咬定目標不放松,一抓到底。
對現在的獨山縣而言,當務之急,已經不是探討造成工程爛尾的責任在誰,而是想一想如何更好整改、盡可能減少損失。這或許是個不小的難題,但回避不了,也不能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