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雯
摘要:?在中國的職業教育中,缺少一種“工匠精神”。當我們放眼全球,一個工匠在日本、美國、甚至歐洲的生活不會比一個大學生差,而在中國。提及職業教育,可能大家還無法有相對平等的理解,其實,社會是一個有機產業體,需要各個層面的協調,我們需要思考中職學生在這個有機產業體中庸什么樣的身份,什么樣的狀態游刃有余的生存、生活。
關鍵詞:靜心;精技;專一;堅守
長期以來,學校從分數選擇學生。從一本、二本再到專科、高職。社會上對于沒有考上本科的孩子也存在偏見,于是就會有一些學生覺的自己反正不是大學生,就對自己自暴自棄。也有一些學生從小學習就不好,被家長親戚數落嫌棄,這些學生慢慢的開始顯現出缺乏責任心,缺乏自主學習性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作為中職學校教師,我們急需解決的便是我們的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識以及自我價值的提升和肯定,而工匠精神的植入便是一舉多得之事,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能在技術成長中不斷的肯定自我,是一種尋找社會認同感很好的途徑。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我們的中職學生中潤物細無聲地植入我們的職業教育中?筆者結合多年的設計工作經驗和多年的專業教學工作經驗,結合紹興市職教中心建筑學區建裝高工專業班的具體班級情況,認真調研、分析,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具體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中職技校的學生大部分對自己缺乏信心,進而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同時行為習慣不是特別好。
2、家庭原因
我們會常聽到,“知識最重要,學位不重要”這樣的心靈雞湯式言論,但是,如果仔細想一下,在中國教育這一鏈條中,“家長”這一環節,或許才是其中“生銹”的一環。家長都在幫著孩子追隨“上大學”理想,而忘卻自身孩子的特殊性,寧愿讓孩子獲得漂亮的學位,也不愿意把孩子留給時間,讓他們自己慢慢“熟”。
3、社會原因
在中國社會,很大程度上還是學歷至上的,多數招聘都規定了必須有大學本科學歷,最低也是專科學歷,因此學生一心只想擠獨木橋
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從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窺究竟。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成為經典。
所謂“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神。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工匠精神”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內生動力。
三、目前社會大形勢發展
企業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脫離了這種困境的途徑是培養企業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在享受產品在手里升華的過程。其他企業熱衷于“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出新品—圈錢”。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業卻在從另一方面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著自己的產品在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以一種符合自己嚴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四、中職教育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當我們把“工匠精神”引入到職業教育這一領域的時候,不會去看職業是什么,而是要看社會欠缺的是什么技能知識。學生們缺少一種全身心投入學習工作的狀態,從學習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將我們的中職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匠人呢?
五、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匠人”
(一)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用恬淡的心境沉淀自我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心境的從容淡泊:外邊的世界很熱鬧,自己卻不輕易盲從;燈紅酒綠中的誘惑很多,自己卻堅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樣安靜,像詩歌一樣平和。“靜能生慧”,“靜能生樂”,所以,工匠們才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枯燥的專業發展中,擁有不知疲倦的技術性快樂。讓技術發展。
《論語》有這么一句話:“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何為“無欲速”,從生活角度,可稱之為慢的生活態度;從工業角度,則強調的是一種專注、精細化的“匠人精神”。
在這個學歷至上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也正在做的就是從我們的學生開始,將制造業的工藝要求堅守住。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多次嘗試以趣味性的模式,不斷磨礪學生的耐性并養成在進行專業操作時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能力。中職學生的很大一個特點是對理論學習存在抗拒心理,但是在動手操作方面興趣濃厚,同時愿意靜心研究。我就從動手方面下功夫。
(二)精致精細,執著專一?——將細節要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改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技術競爭、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要想謀求更輝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它會讓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輕薄、膚淺和粗糙。發展思想不精細,產品就上不了檔次。所以,我們要有?“人有我優”的技術追求,選定一個目標,努力用一生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甚至用強迫一樣的思維,讓技術和產品“從99%到99.99%”,久而久之,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發展奇跡、震撼效應。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35年里加工過數十萬個飛機零件,在這里面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精細到了何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的學生缺少的恰恰就是這一種對細節的重視態度。中職教學特點是動手操作課程多,在木工課程中,我們采用專業教師加操作技術能手相結合的方式,將理論講透、講深;在操作上,通過有幾十年操作經驗的技術能手,手把手指導,并且要求將尺寸制作要求精確到1毫米,力求讓學生能夠在日常操作過程中養成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自我要求。讓學生明白,每一次的錘鑿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在技師學院的這幾年學習生活過程中也是對自己的雕琢,我們也需要將自己雕琢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雕琢成一個獨具匠心的卓越匠人。
(三)從容獨立、踏實務實——創造空間、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己成長
“欲速則不達”、“蘿卜快了不洗泥”,無論是企業發展、人的發展,太強調“快”和“立竿見影”,注定會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記。因此,需要在踏踏實實方面下功夫: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獲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致。
在我的木工教學過程中,重視基礎技能,反復不斷的進行木材的刨、鑿,有的時候光是刨木頭就是半天,從一根40mm*50mm尺寸的刨削成筷子粗細的木條,達到橫平豎直的要求。從一開始的做不到半節課時間就想要開溜,到一年后都能自覺主動的鉆研專業技能,在操作課程的半天實踐中,有些同學甚至會忽略下課、上課鈴聲,不知道現在是幾點,正在上第幾節課,直到我喊大家吃飯時才“如夢初醒”。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每一次的雕琢都是對作品的完善,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我們要求精益求精,我們要求一絲不茍,我們要求精雕細鏤。當我們在完成作品的同時也是在完成自我的塑造、雕琢。塑造一份沉著穩重的心態,雕琢一顆執著專一的心神,磨礪一種寧靜致遠的心境。
參考文獻
[1] 葉美蘭 ?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w].《高教探索》,2012(10).
[2] 余同元.中國傳統工匠現代轉型問題研究――以江南早期工業化過程中工匠技術轉型與角色轉換為中心(1520―1920)[D].復旦大學,2005:36-37.
[3] 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