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凡

摘要:少數民族地區村級治理需要對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資源的發掘保護,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德古”作為通曉習慣法的德高望重之人,在彝族歷史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且呈現出其獨有的特征。筆者認為如何在現有的制度與條件下,將傳統的“德古”和與時俱進的“德育”相結合,在彝族地區公共事務管理中,尤其是彝族地區村級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筆者研究的重心。
關鍵詞:雙德:德古、德育;村級治理
自我國實行“鄉政村治”的農村基層行政體制改革以來,廣大農村地區的公共管理活動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成了村民自治的主體,在日趨多元化的治道背景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自主治理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下,其鄉村治理活動的自主性更加突出。但是,少數民族由于自身的自然地理位置、風俗習慣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和封閉性,德育工作的發展還比較單薄不夠深入,這些地區人口的素質與生活習慣不盡相同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在實施少數民族德育工作這一問題上是刻不容緩的。同時“德古”文化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德古”的傳統治理經驗對涼山彝族村級治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峨邊彝族自治縣是樂山市的彝族聚居區,金巖鄉羅卜村是純彝族村落,“德古”觀念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將峨邊彝族自治縣金巖鄉羅卜村村級治理現狀及發展作為研究對象。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德古”:在彝語中是對人的最好評語,代表著高尚的品德和深奧的智慧。“德古”一職最早是由部落首領擔任,隨著部落的不斷發展壯大,民眾間不斷出現各種紛繁復雜的糾紛急需調解,部落首領分身乏術。從此“德古”一職從管理階層進入農民階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有著豐富的彝族傳統文化與民族習慣法學識的人本著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在民眾之間產生矛盾時主動調解。漸漸的,這些善于調解糾紛的人,就會應當事人的邀請而參與到糾紛調解之中。糾紛在“德古”的調解下實現“案結事了”。在長期的矛盾調解中“德古”漸漸成了民間一種“職業”,許多彝族青年的奮斗目標就是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德古”。從這個意義上講,彝族社會的和諧穩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德古”,“德古”以一種積極的力量推動著整個彝族社會的發展。
2、“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隨后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提出要“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法律權威地位,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繼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建立健全由全黨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筆者認為基于鄉村治理的前提下,“德育”就是指“德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德治”,它貫穿于整個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鄉村自治、鄉村法治的實際情況,不能忽視鄉村原有傳統的治理狀況,發揮人的道德在治理中的作用,深入挖掘并繼承我國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日久生成的德治思想,并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鄉村治理中的創新,充分發揮道德的規范和教化作用。
3、家支
“家支”是彝族以父系血緣為紐帶,采取父子連名的譜系方式形成的內部嚴禁結婚的血緣組織。民主改革之前的涼山彝族社會中,“家支”實際上發揮著奴隸主的政權組織作用,隨著民主改革的開展,這種舊的政權組織作用被消除了。改革開放以后,彝族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家支”觀念依然存在于涼山彝族社會中,“家支”活動逐漸頻繁,并對彝族鄉村治理產生了影響。
4、村級治理
村級治理是公共權力配置所形成的治理主體,對村域社區公共事務進行組織、 管理和調控的活動。
二、彝族村級治理現狀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西南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逐步建立了村民委員會,對自己所在村莊事務行使自治權,到目前進行了多次換屆選舉。少數民族地區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從村干部的民主選舉到村務公開、再到民主理財等的轉變,村民自治的內容逐漸豐富,制度逐漸完善起來,基本上實現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上世紀90年代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基層結構改革,如調整機構等,但總體成效不大。2000年以來,國家對農村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是的少數民族地區基層結構改革更死金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民族地區的黨組織建設工作一直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在我黨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黨員、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努力工作下,民族地區的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各級黨組織在鞏固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事業中起到了先鋒模范和領導骨干作用。但是,村級黨組織建設中存在黨員老齡化、外出流動黨員難以管理、組織活動少、缺乏凝聚力等問題,農村干部素質不高、能力不強的問題尤為突出。目前看來,少數民族地區在鄉鎮機構改革、村民自治、黨組織建設等農村基層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層治理中諸多特殊性因素的忽略,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村級治理還存在許多問題,還沒達到預期效果。
如圖1所示,羅卜村是一個純彝族村,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靠種養殖,大多數年輕人常年在外務工,留在村上的多數是老年人,傳統思想、特別是彝族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從圖2可以看出,村上黨員結構不合理,青年黨員嚴重不足,后備干部培養有局限;圖3得出村干部年齡結構搭配較為合理,但是學歷水平低、能力不足,得不到村民的充分信任。
根據之前文中提到少數民族地區村級治理需要對少數民族傳統道德資源的發掘保護,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而在彝族地區,村級治理發揮引導作用的除了村兩委,還有就是作為通曉習慣法的德高望重之人“德古”。改革開放后,在國家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指導下,彝族鄉村生產生活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能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國家政策扶持之下積極加快本地農業產業發展,當地基層領導干部起到了關鍵作用。羅卜村在很長一段時間,農業生產發展相當落后,主要依靠傳統耕作方式種植包谷、洋芋等來解決吃飯問題,村民所喂養的牛羊基本上都是用于家支婚喪禮俗所需。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期間在“鄉政村治”的農村基層管理格局下,村兩委干部在鄉領導的指導下,積極利用各次政策契機加快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五小產業”,積極尋求社會資本合作,使得村民的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有了較大改觀。但在具體事務推進過程中,村民與村民之間、“家支”與“家支”之間或多或少的因利益問題產生了矛盾。村兩委出面做了大量工作,“家支”之間有所收斂,但時間一長,又恢復久態。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由“德古”出面解決,于是有矛盾沖突“家支”的德古就聚集一起,根據習慣法中的有關規定,參照以往其它“家支”和解的例子,促成雙方達成一致,最后雙方和解,大家共同維護村寨的安寧。
在村級治理中,作為村干部起到決定性作用,利用“德治”一方面積極將國家政策貫徹落實到位,另一方面村民自治的積極性也得到提高,村兩委和廣大村民形成了良性互動,在村兩委的努力下大家共同營造起和諧的村內秩序。而“德古”在彝族村落公共生活中具有廣泛的人際關系網絡,更為重要的是村民“家支”觀念中對德古的服從,使得村民更加配合村兩委的各項管理工作,對村上管理和服務過程中起到有效的組織協調作用,在村級治理活動中發揮了較為明顯的作用。
三、“雙德”結合下村級治理的思考
1、淡化“家支”觀念,培養村民的治理主體意識
“德古”參與村級治理經驗在當下的彝族村級治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類似于社會保障這樣一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方面提供了民間補充,較高的政治參與也給其它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德古”所屬“家支”的集體意識往往過分強調本“家支”集體利益從而影響了村級治理的和諧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應該培養“德古”具備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協調的社會主義集體觀念,淡化狹隘的“家支”觀念。有強健生命力的“家支”文化應該是與環境共同和諧進步的文化,是內生性與現代性相互協調的文化,為此,在淡化“家支”觀念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德育工作對彝族子弟的教育培養,使得廣大彝族子弟習得現代科學知識技能來構建新型“家支”文化。這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的治理主體,也才能消除狹隘的“家支”觀念,培養具有現代民主精神的自主治理主體。
2、逐步消除“家支”負面影響,完善村兩委的治理主導作用
在“鄉政村治”的農村基層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村干部要正確發揮對彝族村民自治的指導作用,一方面,要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民族政策來堅決維護彝族人民的自治權利,另一方面,對于“家支”獨占公共權力現象和威脅社會安定的犯罪活動等負面影響也要通過加大民主法制建設來逐步消除。多方參與治理意味著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但這種多元化要以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為前提。在彝族村級治理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國家各項發展政策措施能夠貫徹到基層,這就要求村兩委必須發揮在鄉村治理中的主導作用。村兩委要正確行使村民自治組織的權利,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發揮村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這樣才能保證彝族村落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方向發展。
3、優化“家支”的治理功能,充分發揮多元治理主體作用
在政府主體、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的多元主體治理格局下,政府對彝族村級治理活動起著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合理的“多層次的治理結構”,因此,“民主改革”后涼山社會中各“家支”結束了長期爭斗,在政府指導下逐漸建立和諧的社會氛圍。當下的彝族村級治理過程中,依然要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村級治理中的作用。同時,要合理利用“家支”治理經驗,發揮“家支”在集體決策、有效監督、低成本的沖突解決等方面的優勢,培養和吸收有才干的“家支”成員,比如調解能力強的德古和“家支”致富能人參與到村級治理活動中,優化家支自主治理的功能,充分發揮“家支”作為社會主體的治理作用,這樣才能在彝族村級治理中形成合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結論與展望
筆者認為,現階段彝族村級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發揮德治的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優秀傳統德治在村級治理中的積極的作用,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村級治理創造良好政治環境;二是,通過行政能力加強村干部和基層黨員的能力培養,結合市場經濟,扶持返鄉大學生和村上經濟能人發展經濟,為村級治理提供更好的人才資源和經濟基礎;三是,通過道德的規范作用,規范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日常行為和有效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活動,為村級治理提供體制保障;四是,通過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德古”的思想道德水平,通過“德古”的影響力來提高村民的思想覺悟,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有效參與鄉村發展,為村級的發展出謀劃策,為村級治理提供更有凝聚力的群眾基礎,最終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參考文獻
[1]趙聲馗,家支”觀念對涼山彝族村級治理的影響研究——基于L縣、S縣6個彝族村寨的實地調研[D].萬方平臺,2012-12-19。
[2]彭多意,論少數民族農村社區治理能力建設[D].《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
基金項目:樂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編號:SKL2019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