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探索研究有一個形成,發(fā)展,成熟的發(fā)展軌跡。《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的本質的認識理論,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則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則認為人的本質是人的需要。通過對這些著作的分析解讀,讓我們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研究理論。
關鍵詞:?勞動;社會關系;需要;人的本質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并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在下面三篇文本中有了三個界定。這三個界定是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研究認識發(fā)現的,自有其內在的聯系,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三個界定和其內在聯系上了解認識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研究。
一、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的本質的認識
馬克思在手稿中寫到“首先,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1]在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為人會進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以此來證明人的的特性。人和動物有很大的區(qū)別,例如人類有自我意識而動物沒有;人類有宗教信仰而動物沒有,等等。但人類和動物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人類可以生產工具,使用工具去進行生產勞動,以獲取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動物只能在自然界通過本能和遺傳來索取現成的食物以滿足自身生存,人類則可以通過制造各種生產工具,有目的有意識的去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動物群體之間雖然也有簡單的分工和秩序,但是只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群體,不會與另外的群體發(fā)生關系。而且動物群體之間發(fā)生聯系也是本能的,無意識的。人類群體則不同,人類群體之間會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相互交流,通過彼此交換產生社會關系并且與不同群體也發(fā)生社會關系。因此,通過對手稿的解讀讓我們了解了馬克思在這一時期對人的本質的這樣一種認識,即勞動是人的本質。
二、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人的本質的認識
馬克思在提綱中寫到“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通過對手稿的閱讀,我們知道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人類會勞動。但在提綱中講到了現實性,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看到人和動物的區(qū)別,還要看到人和人的區(qū)別。馬克思把人放在了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去考察,看到不同階層的人之間的區(qū)別,明白了人的本質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人要生存生活,就必然要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以,人們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中就必然會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并且這種因為生產而形成的關系在人們各種豐富的社會關系中是處于基礎地位的,因此,可以說生產關系就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類群體不僅僅和當前的人類群體發(fā)生社會關系,還要看到前人對現在群體的影響。所以在提綱中我們可以得出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認識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三、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人的本質認識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fā)的。”[3]人類要生存就必然需要從大自然當中獲取食物等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的生存需要。任何生物都無法避免這個問題,離開對外界的攝取,人類的生命活動就無法存在,因此生存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人類在社會中通過生產工具進行勞動,產生各種產品進行相互交換與交流,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滿足人們越來越多的需要,并隨著需要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從而人們更加注重勞動創(chuàng)造。因此馬克思把需要稱之為將個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紐帶,認為需要是人的一種“天然必然性”;[4]由此可見,人類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必然要對社會有一定的需求,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社會生活進行一定實踐活動,從而達到自己生存和生活的要求。所以說,在形態(tài)中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則是人的需求。
通過對上述文章的分析解讀,可以看出,首先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會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勞動,并通過生產工具來進行勞動從而獲取生活資料,這也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然后是人類在實際的社會當中,要生存生活,就必然會在生產和實踐中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也就是得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原因。最后,人的需要的存在和得以滿足才能證明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所以說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在這里可以看到這三個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界定是有內在聯系的,我們只有認識到這種聯系,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永昌(1993)男;民族:漢族;籍貫:甘肅武威;單位:天津商業(yè)大學,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