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
摘要:青年員工是國有企業員工隊伍的生力軍,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做好國企團員和青年工作,需要從團青組織建設、強化思想引領、搭建成才平臺和真誠凝聚人心四個方面入手。本文以石油石化行業國企青年工作為例,闡述如何將企業團青工作融入中心、服務大局,在落實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新要求下,將新形勢下團青工做出成效。
關鍵詞:團青工作;國有企業;組織建設;思想引領;平臺搭建
一、引言
國有企業是黨執政的重要物質基礎,國企的改革發展對祖國繁榮、社會進步意義重大。而青年員工是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力量,暢通企業青年人才成長通道需要體制機制保障。作為服務青年的第一抓手——團青工作組織,須履行好青年人才引導、教育、培養的職責。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國有企業團青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服務青年成才和助推企業發展效果甚微,甚至在某些企業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只有認清國有企業團青工作與社群、學校團青工作之間的區別,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員工成才成長需求實際,才能真正找準攻克企業團青工作瓶頸的突破口,發揮好團青組織在搭建溝通橋梁、助推青年成才和企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企業團青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工作效果不能滿足當代青年需求
傳統行業團青工作受制于經驗主義,工作開展過程中路徑依賴較為嚴重。部分企業工作載體單一,以完成上級下達的學習任務為主,缺乏結合實際進行的調查研究,缺乏對工作對象的深刻理解,導致工作開展形式大于內容,原有工作經驗和工作載體對新時代青年員工不再具備吸引力,更難以滿足青年員工實際工作、成才和生活需要。
(二)工作難以融入企業改革發展中心
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創造效益,就職于企業的青年員工最大的訴求是實現個人成才和職業發展。部分企業對團青工作的認識停留在開展文體活動和聯誼相親等方面,既沒有做到服務青年員工成才,又難以得到企業領導層的積極支持。加之工作壓力大、工作量飽和,大部分青年員工無法抽出額外時間參與活動,導致團青工作被逐步邊緣化。
(三)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企業團青工作開展多依賴企業領導對青年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及團干部、青年工作骨干對工作的理解和認識,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規范,團青工作資金、陣地、從業人員無法被強制落實。此外,團青工作開展靈活性較大,工作考核難以用量化指標進行約束,考核指揮棒作用不易發揮。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工作對象發生變化
企業團青工作多以40歲以下青年員工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年齡跨度較大,不同年齡段青年員工需求多樣,整合訴求與差異難度增加。例如,90后青年員工思維活躍,個性突出,相對80后青年員工具有更高的自我接納度,普通的思想教育手段難以滲透該群體;80后青年員工則已經進入人生的“中年”階段,職業倦怠增加,多數承受贍養老人和撫養小孩雙重壓力,或離異撫養子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分化,對團青工作的針對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青年人數相對較少。
近年來,國有企業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降本增效壓力巨大,人工成本壓縮嚴重,新進員工逐年遞減,導致員工群體年齡結構出現斷層。以某石油石化行業直屬企業為例,40周歲以下占全體員工總數30%,近5年入職新員工人數總共不足150人,其下屬二級非生產單位連續5年無新入職員工,青年員工隊伍逐年萎縮,逐漸不符合按章建立團組織的最低人數要求,導致工作缺少組織機構抓手,亦無法滿足“青年文明號”“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等對青年人數占比有明文規定的先進集體創建條件。
(三)團青骨干綜合能力不足
基層團青工作負責人多為“三身”人員,即:身無分文、身兼數職、身不由己,大多數兼任黨務、行政方面的其他職責,無法在團青工作領域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同時,由于團干部流動性較大,缺乏長期實踐鍛煉和基于日常工作積累形成的總結、提煉、沉淀,難以形成較為系統的工作思路,導致團青工作頂層設計不到位,對三級組織的指導不充分。
(四)黨建帶團建力度不夠
部分基層單位領導黨建帶團建意識不到位,推動新形勢下黨的青年工作的手段單一,對所在單位團青工作業務指導不充分,支持力度不夠,或未給予基層團干部足夠的工作空間。部分企業存在將團委書記、副書記作為提拔任用青年員工的“跳板”的現象。任命團干部,卻旨在幫助青年干部向其他基層領導崗位過渡,選人用人導向不正確,影響團干部在團員青年中的威信樹立。
四、新形勢下企業團青工作的有效舉措
(一)建強組織抓手,確保政治、工作雙覆蓋
1.規范設置團青工作組織
一是按照“不能有一個團員”游離于組織之外的原則,規范設置團組織。團員不足3人單位按照屬地化原則,與相鄰單位建立“聯合團支部”;嚴格督導各層級團青工作組織“應建必建”和按期換屆、增補;從“三會一課”“主題團日”“離團儀式”和新入職員工“學社銜接”等規定動作入手,高標準做好日常團務;將團員較少、青年員工分散的團支部列為重點提升和優化整治對象,對照標準找差距,樹立和強化團干部、團員身份意識。二是指導不具備建立團支部條件的基層單位建立青年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組。同時,團員人數較少的二級單位可設置直屬團支部,工作層面接受所在單位青工委、上級團委指導和管理,政治層面接受同級單位黨委和上級團委管理。
2.建強工作班子
規范各層級團委會、支委會議事范圍,提高委員政治站位;強化頂層設計,提升重點工作督導水平,按季度召開團委會、工作會,總結交流工作經驗;規范“推優入黨”工作流程,壓實基層團委班子在“推優薦才”工作方面的責任;開展團干部人才盤點和培養,規范和加強上級團組織對下級團組織的干部協管,結合實際推動各層級團干部職級待遇落實。
3.抓制度落實
督導《關于加強新時代團的基層建設 著力提升團的組織力的意見》落實落地,推進基層團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落到實處,擴大團的基層組織和工作的有效覆蓋;規范各層級團委會、支委會工作程序,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議事決策;及時承接上級制度,結合實際制定細化措施,對標本單位團青工作目標,按照要求完成規定動作,并將制度執行情況納入年底考核項目。
4.促區域共建
同片區團青工作資源、項目、陣地共享。針對隸屬企業點多、面廣、人員分散問題,建立青年工作片區聯動機制,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打通二級單位間管理壁壘,形成項目共享、平臺共建、資源互通的良好氛圍。各級團委和青年聯合會相互補臺,實現青年聯合會分會的片區整合功能,延伸青年工作手臂,擴大青年工作影響力,發揮橫向、縱向橋梁紐帶作用。
(二)強化思想引領
1.提升政治引領力
提升團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做實團委書記“關鍵少數”示范引領,先學一步、學深一層,以過硬的政治理論素養當好團員青年的“老師”和“輔導員”;注重通過相應載體對黨的科學理論進行青年化闡釋,分兩級開展青工政治輪訓;線上推進“青年大學習”,線下規范開展團的“三會一課”和日常政治理論學習,以讀書會、論壇、脫口秀等青年員工喜聞樂見的方式,豐富政治理論學習載體。
2.發揮“價值塑造”作用
聚焦根本任務、壓實政治責任、把穩工作主線,以崗位實踐鍛煉、業余文化生活為載體筑牢團員青年理想信念之基;開展青年志愿服務和“學雷鋒”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轉化為富有成效的青年社會實踐。
3.用好新媒體宣傳陣地
按照“先吸引人,再引導人”的工作原則,提升團屬公眾號內容輸出質量,聚焦基層一線團員青年工作、生活實際,反映基層青年員工所感、所思、所求,將公眾號建成團員青年展示才華、分享故事的平臺;加強互動式交流,圍繞企業戰略目標部署和體制機制改革發展要求,持續開展好“形勢任務宣講”“奮斗的青春最美麗”等線上微團課。
(三)搭建青年成才平臺
1.建立健全人才選樹培養機制
與有關職能部門、業務部門積極協商配合,加強青年人才培養頂層設計,起點介入、節點提升、重點培養,儲備青年人才梯隊;支持和引導團青工作較為成熟的單位試點開展“青年人才檔案”“領航計劃”,總結好的經驗,在適應單位推廣;與組織、人事等業務部門協作,加大對優秀青年典型的選樹和階段性跟蹤教育,探索思想、業務培訓新方式,做好優秀人才選樹后半篇文章。
2.廣泛搭建青工素質鍛煉平臺
找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入點,用好“一團一品”“師帶徒”等“青字號”活動,豐富青年員工實踐鍛煉載體;開展青工崗位練兵、技能比武、青年工程師論壇,搭建熔煉隊伍、遴選人才、展示風采平臺;精準滴灌、因材施教,探索以培促賽、以賽促訓培養模式,提升一線青年員工綜合素養,擴充“人才池”;針對專業技術、技能操作、經營管理三支人才隊伍進行前置性調研,協助黨委組織部探索人才發現、人才考評、人才接續培養可持續發展模式。
3.強化“青”品牌過程管理
開展“青年文明號”“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創建,發揮好“號、手、隊、崗”在疫期保供和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方面的生力軍作用;利用“五四”等重要節慶日評選表彰“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加大對創建集體的階段性工作督導和檢查,建立健全考評指標,促進各類“青字號”集體爭創工作進一步規范。
(四)緊扣青年現實需求,促進青年全面發展
一是提升思想動態調研實效。“課題制”形式開展“小樣本”調研,結合上年度黨建考核整改意見,有針對性地制定年度重點整改項目,結合考核指標實行銷項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團干部聯系青年制度。以“走基層、訪青年、尋找最美青工”為宗旨,制定團干部年度一對一走訪計劃,充分調研青年員工工作、生活狀況和職業發展需求,制定短期工作措施和長期工作規劃。三是用好重要時間節點。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慶、紀念日為契機,提煉工作亮點,豐富活動載體,推動二級單位特色“青品牌”形成。四是延伸工作手臂加強對外協作。用好系統內外資源,加大與相關行業、兄弟單位、專業高校的學習交流力度,搭建外樹企業形象、內聚青年人心、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鍛煉平臺。
五、結束語
企業團青工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需要各級黨政領導履行好黨建帶團建責任,更需要各級團青工作骨干直面挑戰,勇于克服困難,找準黨政期盼和青年訴求之間的契合點。新時代的團青工作,既要體現團組織的政治性,也要突出青年工作的群眾性。規范進行組織機構建設,健全工作抓手,強化團員青年身份意識,以及主動融入中心工作,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才能更好推動“青字號”活動品牌化,讓優秀青年個人和集體脫穎而出,從而實現青年員工個人成才與企業發展的雙贏目標。
參考文獻
[1] 楊志遠. 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新形勢下對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 企業導報,2016(06):164-165.
[2] 郭瑞. 論“互聯網+”與基層團建工作創新[J]. 新西部,2017(11):92.
[3] 張峰. 兼職團干部做好共青團工作需要內外兼修[J]. 大觀周刊,2013(08):32-37.
[4] 翟忠智. 新時代企業共青團工作創新發展的探索[J]. 現代國企研究,2018,No.138(1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