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治國
摘要:《金易寶》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蘊含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創新變通思想、“立象以盡意”美學意義,成為新時代面臨新挑戰的制勝法寶,我們要從中汲取營養,不忘初心,振奮精神,砥礪奮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關鍵詞:?《金易寶》;國學;智慧
一、關于《金易寶》
清朝光緒年間,道家大師姚天錫精研《易經》,將《易經》的哲理與道家修煉完美結合,根據東漢時期魏伯陽的著作《周易參同契》的深奧道理,把《易經》的哲學思想和修煉的體悟真實地記錄在一幅錦緞上,命名金易寶,后世稱為靈圖。《金易寶》靈圖長185㎝,寬48㎝,圖畫八卦演化和書寫《易經》核心內容,構思巧妙,編排新穎,磅礴大氣,精美絕倫。十幅圖案涵蓋河圖、洛書、太極圖、八卦圖、分宮卦象等;文字是《易經》的主要內容和孔子的系辭,排成圓形、環形、回形、針形,環環相扣,渾然天成。
姚天錫大師制成《金易寶》之后,開始云游名山大川,精進修煉,遂將靈圖送給好友、《易經》研究學者何頌祥先生,由此何頌祥先生保留并傳承下來。1945年,“金易寶”傳承人何志俠把靈圖帶到肇慶市鼎湖區彭東州。何氏家族將“靈圖”視為神圣之物,歷代珍藏。“靈圖”經歷了滿清、民國、日偽時期和新中國誕生,此后又躲過了“四清”和文革“破四舊”等運動,至今保存完好。目前,“靈圖”從創制至今已傳承六代,傳到何永麟先生一代。
2008年5月,《金易寶》傳承作品在北京榮獲中國民協精品博覽會金獎;2009年5月,《金易寶》傳承作品在深圳文博會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創意獎;2009年10月,《金易寶》傳承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爐火純青的制作工藝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榮譽“山花獎”;2012年12月,《金易寶》傳承作品在海南三亞舉行首屆金磚國家友好城市合作論壇大會上展示得到各國代表團的一致好評;2017年,獲得世界遺產工藝美術類金獅獎。
二、《金易寶》所蘊含的國學智慧
《金易寶》作為傳承百年以上的“靈圖”,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可見一斑。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者玄成子認為《金易寶》是中國道教瑰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絕唱,空前絕后的中華仙學結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段寶林認為《金易寶》實質是對《易經》辯證法思想的崇拜。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趙鐵信認為《金易寶》是民族瑰寶,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筆者認為,《金易寶》至少蘊含了以下國學智慧: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北京大學段寶林教授在評價《金易寶》時,認為《金易寶》突出了《易經》中可貴的辯證法思想。《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知道,對天地、自然的觀察與取法是八卦創設、《周易》成書的基礎。《金易寶》的內容大部分取自于《易經》,畫面是長方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天道運行圖。如果從字面理解,我們認為,天很堅強勁健,人應該像天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人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孕育萬物就是胸懷、就是氣度。《易經》中認為:乾為馬,坤為牛。用馬來象征天。故,天行健,就不難理解,駿馬以形容自強不息;坤為牛,以牛來詮釋人之品德。古人認為,君子要向“天”學習自強,又要向“地”學習厚德。也就是說“君子”必須具備這兩項。向“天”學習的是“大道”,不是爭名奪利;向“地”學習的是“不爭”。地能容納一切東西,不論是臟東西還是一顆種子,它都賦予生機,并沒有怨氣,也不爭奪功勞。《周易》以64卦象征萬事萬物,認為天地萬物生生不息。《金易寶》揭示的道理也在于,天人合德,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上進,自強不息,實現天道。自然與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永無止境的開放系統的道理。所以,人不好學,疲懶倦怠,則不符合天道規律。勢必境況愈下,難以在人生中有所成就。因此,人即使身處困境,也須不懈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喪失信心,甚至舍棄生命以求實現理想。這種生生不息的追求,正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順乎天”,指順從客觀規律與時代潮流;“應乎人”,指順應人民意志,切合社會需要、國情民心。面對新時代新挑戰,我們要弘揚《金易寶》所傳承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在國內,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科技創新;在國際,大力促進國際交流、傳播中國聲音、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
(二)“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的創新變通思想
隋·王通《中說·周公》:“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意思是說,根據情況靈活行事,天下就不會有弊陋的法規;墨守成規,天下就不會有良好的教化。《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世間萬物都會在符合規律的前提下變化。變是一種姿態,是一種力量。《系辭》指出:“日新之謂盛德”。以“日新”為“盛德”,所強調的正是創新精神。《金易寶》12000多字,姚天錫大師沒有按照常規從上至下排列,也沒有按照古代印刷體的從右到左排列,而是像迷宮一樣,先排列四周的長方形,然后到長方形框內,在具體卦爻辭和系辭中,有的排成圓形或環形,有的排成回形或針形,還有的排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盡管峰回路轉,跌宕起伏,但是總體文字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整體。這既是《易經》事物發展螺旋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深邃哲學思想,更是《金易寶》的奧妙之處。長方形內部的十個圖,初看似乎是乾坤八卦圖與河洛圖,跟古人流傳下來的沒有區別,但是仔細比較,發現圖的文字、指向、方位都不一樣,這樣的不同應該是姚天錫大師大師創新的體現,根據他學習修煉的體會研究出來的新的成果。《易經》反映的是宇宙自然最為普遍的原理、價值譜系的主張,以及人在天地間的地位種種問題,使它成為一部形而上學的寶典。孔子說“生生之謂易”,即指宇宙自然有一最為普遍的現象,那便是萬事萬物新新不停,生生不已,這便是“易”。《金易寶》的千變萬化,正是“易”的體現,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變通”。
“變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強調的一種處事方法。“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孔穎達《周易正義》)。程頤說:“《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周易程氏傳》)。《周易》的變通思想建立于其變化觀的基礎上,又蘊含著新的內容。何謂“變通”?《易·系辭》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又說:“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因此,變通即通過變化以達到通暢之意。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或者人生旅途中,當我們用原有的方式方法行事不通時,就應該進行創新和變通,這也是《金易寶》給予我們的重要啟迪。
(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的美學及美學史意義
《周易·系辭》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金易寶》眷寫的六十四卦變化萬千,加上內框的十個圖,是一幅完美而豐富多彩的畫面。這里面的“象”,是主、客觀的統一,是心物交融的產物,表現出萬物的內在性質與它們運動變化的微妙之處。
“立象以盡意”確立了中國傳統審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經王弼、劉勰等人的發揮,至唐代,“意象”一詞實際上已成審美活動之本體性范疇。到明清時,則更有完備之發展,而其中對“意”之發揮也達到了紛繁奇曲的程度。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提出“天人合一”的觀點,他認為萬物齊一,人完全可以用心去體會,可以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道,無處不在,在天,在物,在人,人從自然的一切事物中都可以體道明理。在中國美學看來,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諧的,所謂“大樂與天地同和”。《金易寶》的整體畫面是有生命的,是“天人合一”的,是充滿了情趣的。姚天錫大師通過自己的創造,達到了自然,達到了真,達到了美。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引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概括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觀古今于須臾,透射出寄思于境、寓義于情、蘊哲于美的雋永語言風格。一個政黨的發展、一個國家的進步,就像奔涌不息的河流,源潔才能河清,疏浚才能流長;像參天樹木的生長,本固才能枝榮,根正才能葉茂;也像這“《金易寶》”“靈圖”,主觀客觀統一才能順應人心,國內國際交融才能引領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清涵養天地,流長攬納百川,“立象以盡意”,《金易寶》含映著天光云影的氣象萬千,綿延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與文明之光。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道路上,煥發出初心和使命的耀目光芒,煥發出時代和未來的強烈昭示,煥發出信仰和夢想的偉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
[2]王曉暉.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創新觀點[EB/OL].人民網,2017-11-20.
[3]楊潔篪.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11-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