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釗輝
摘要:夫妻共同財產執行問題是指在發生在民事執行階段,申請人基于法院的執行裁定申請強制執行債務人的共有財產后,因夫妻共同財產所具有的獨特性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例如,在執行過程中,夫或妻一方是否應當為另一方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申請人申請執行被執行人配偶的財產時是否應當追加其為被執行主體?如果被追加,另一方可否提出執行異議?以及如果被追加的夫妻雙方已經與簽訂了離婚協議,那么在離婚協議中已經明確約定的夫妻共同財產和其債務的分配方式能否有效地對抗追加被執行人等法律問題,這些法律問題的深刻認識和研究以及如何妥善解決,對于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執行難的原因和現狀問題具有法律理論和社會實踐上的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執行;夫妻共同財產;追加執行;執行異議
一、夫妻共同財產執行問題現狀
在當前司法理論和實踐中,涉及到有關夫妻之間共同財產認定和執行的問題主要存在有三個基本方面的法律難點:一個就是對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財產的認定,二是關于夫妻在離婚的協議中夫妻雙方約定的共同財產和夫妻共同債務的分配方式能否有效地對抗申請的被執行人。三是申請執行主體對被執行人及其配偶的共同財產分割是否應當先先追加其為被申請執行財產的主體。首先,能否正確區分夫妻共同債務和夫妻個人債務是作為執行夫妻共同財產的前提條件,若人民法院想有效地使用屬于夫妻個人共同財產的債務來有效償還夫妻共同舉債,必須首先債務可以劃分為夫妻共同的債務,筆者個人認為依據目前現存各國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夫妻共同的債務主要是一種泛指在夫妻婚姻關系的存續期間,夫妻雙方為共同的生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或履行共同義務所負的債務。但如果確定為夫妻個人債務,執行時當事人即沒有具有效力的財產分割協議,夫或妻任一方亦不提起析產之訴,該如何處理?實對此由于法律規定不明晰導致各地司法實踐裁判不一致,一般來講,人民法院可能采取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要求夫妻雙方先達有效的財產分割協議,但問題是,夫妻共有屬于共同共有而非按份共有,財產的分割一般在夫妻雙方離婚時才可以得到適用,而由此又可能會直接引發第二個法律問題,即雙方若已經離婚并同時簽訂了離婚的協議,依據法律規定離婚協議中所約定的財產歸夫妻一方所有,離婚后該財產可以被人民法院撤銷或者強制執行嗎?第二種方式是直接對離婚的夫妻雙方共有的財產進行拍賣或者變賣,就按照拍賣變賣的價款對財產進行了分割,但這種分割方式就是具有很大的風險,可能會對一方的合法利益造成實質性的損害。
二、夫妻共同財產執行相關問題的解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規定了不能認定為共同債務只能由一方財產償還的情形;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夫妻共同債權人就夫妻婚姻關系的存續期間原為夫妻共同一方以家庭或者個人的名義為夫妻所付的債務主張其權利的,應當按原為夫妻共同生活的債務清償處理。"因此我們確實可以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判斷是否構成了夫妻共同的債務,我們可以綜合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因素,第一點主要是確定雙方之間是否形成舉債合意。第二點主要是確定雙方之間是否共同地分享了該舉債所直接帶來的經濟收益或是其他利益。首先,如果夫妻共同舉債雙方之間有合意,那么就在簡單不過直接地認定該行為構成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行為即可,但如果我們認定夫妻雙方在舉債時并沒有形成舉債合意,卻在夫妻共同債務的發生后,共享了該舉債所直接帶來的利益或者該夫妻共同債務所直接產生的收益,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即使共同舉債雙方在夫妻共同舉債時并沒有形成共同的舉債意思,但是任然可以間接地認定該構成夫妻共同的債務。我們綜合以上因素來綜合考慮是否構成了夫妻共同的債務,以此為基礎來判斷如何確定夫或妻一方在舉債時是否應當為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直接發生的夫妻共同債務承擔責任。
根據《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規定"未經審判程序,不得要求舉債的夫妻一方承擔民事責任",我們不難看出,只有經過實體審判后,才可以確定具體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根據這一具體規定并結合現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上的規定來看,并沒有在執行的程序中直接追加配偶與被執行人的配偶為共同追加被執行人的具體規定。另外,如果在判決和執行的過程中直接變更追加配偶與被執行人,意味著除了最終生效的法律文書所確定的追加被執行人以外,直接通過判決和執行的程序確定了其他人承擔所判決的夫妻債務的民事責任,而我們知道,在執行過程中,除非有當事人提出執行異議,執行法官可以進行實質審查以外,是進行形式審查的,執行法官依據判決書所做出的生效判決依法執行,如果在執行過程中直接追加了其他人作為被執行人,則說明被追加的人沒有經過實體審判即承擔了相應的義務,這對各方當事人的實體和程序權利都可能造成損害,因此不能通過超出法定的情形進行增加,也不能直接引用與執行法有關的民事訴訟實體和程序裁判的規則進行間接追加共同被執行人,即如果債務人在執行的依據中沒有明確夫妻債務人雙方作為共同債務人的,執行法官在其執行的過程中也不能直接通過追加夫妻共同債務人的份額將配偶一方列為共同被執行人。最高院也有觀點認為,執行機關在執行夫妻共同債務時,可以直接執行被執行配偶的財產而不必再追加被執行人的配偶作為被執行人。但被執行人的配偶對執行其名下的財產提出異議或者申請復議,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關于夫妻雙方簽訂的《離婚協議》約定歸一方所有的財產,法院在夫妻雙方離婚后是否會因對方負債而被法院強制執行的問題,在我們這里引入兩個案例對比評析,在2016年最高院的一個公報案例中,《離婚協議》中約定林某名下的房產在夫妻雙方離婚后過戶到鐘某名下,兩人離婚后,對案涉房屋的實際占有使用者確實是鐘某,但鐘某在離婚后一直未對案涉房屋辦理過戶手續,現有林某一債權人王某申請法院執行案涉房屋即鐘某目前占有使用的該套房屋,理由是王某對林某享有合法到期債權,最高法院對該債權人的申請未予支持。另一個案件是在2017年最高院的一個公報案例中,相似的情況,上海一中院對本案債權人的強制執行異議申請予以了支持。法院審理后認為案件執行異議可以根據《物權法》的相關的規定,不動產未經強制執行登記不可能發生任何物權實質性變動的法律效力,本案中,雖然《離婚協議》明確約定案涉房產的物權歸付某某個人所有,但因雙方未辦理案涉房屋的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的物權未經登記發生實質性變動,因此該案涉房產仍然可以作為劉某某的財產被執行。根據以上兩個相似案件以及其他大量類似案件的最終判決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目前在司法實踐未統一,但在裁判中更傾向于最高院的裁判觀點,即認為夫妻雙方基于《離婚協議》所約定做出的對夫妻雙方合法財產進行分割的合意不能對抗善意的第三人所享有的合法財產物權,但并非不能夠對抗普通債權人所享有的債權。綜上所述,離婚協議中設計財產和債務分配的有關約定要分情況進行討論,不能絕對的對抗申請人的申請。
三、完善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強制執行制度的建議和構想
綜上,我認為要想完善并解決共同財產執行難的問題,首先應當構建并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只有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時,才能盡可能的使裁判公平公正,目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律法規對相關問題規定的過于模糊所導致的,在筆者的實踐經歷中,遇到大量類似案件,當事人往往將責任歸結于執行法官,但是由于法律規定界限不明導致的實踐中大量判決做不到同案同判并不能由執行人員作出最終決定,理論規定不嚴謹將一定程度上導致審判過程中的判決水平參差不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難以確定,之后有可能導致執行不能,因此,只有制定規范夫妻共同財產強制執行的具體程序或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才能構建出對夫妻共有財產執行問題的完整框架,規范執行行為。最后,應該完善相應的救濟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如果因為一方負債導致共同財產被執行,配偶一方的權利將極易受到損害,所以必須完善救濟制度以切實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蔡福華:《夫妻財產糾紛解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
[2]王丹,夫妻共同財產強制執行問題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
[3]郭越,關于完善我國夫妻共同財產執行問題的思考,法制博覽,2016,(01)中。
[4]《保全與執行裁判規則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6年第6期,19-2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7年第3期,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