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種虛擬網絡社群在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形成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給政府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正面輿論引導,完善政府快速應對機制,同時采取有效措施規范網絡傳播主體的行為。
關鍵詞:虛擬網絡社群;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且有99.3%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
伴隨著移動終端開始占據大多數人的生活,微信群、微博、“知乎”、新聞客戶端、貼吧、網絡直播等各種網絡社群在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近期發生的河南鄭州郭某鵬隱瞞行程致疫情擴散事件、陜西靖邊男子“活埋母親”事件、仝卓高考舞弊事件、山東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事件等網絡群體性事件,都是主要通過網絡社群的傳播和發酵才引起了大量的社會關注。
網絡群體性事件同現實中的群體性事件都是民眾為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和主張的群體活動。當網民們認為網絡話語訴求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時,便會試圖通過實際行動造成更大影響,于是網絡群體性事件便可能引發現實的群體性事件。因此,如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規范和引導,網絡群體性事件往往會成為現實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
二、虛擬網絡社群在網絡群體性事件過程中的作用分析
(一)虛擬網絡社群主要功能分析
1.極快的信息傳遞能力
伴隨各種虛擬網絡社群走向智能化、移動化,公眾可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對群體性事件進行現場直播、及時跟蹤,傳播速度極為迅速。可以說,在一些大的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傳播過程中,各種虛擬網絡社群的傳播效果,超過了任何其他傳統媒體。
2.高效的社會動員能力
網絡社群具有入口門檻低、參與主體隱匿、網上網下互動性強等特征,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可激發全民參與,對網絡群體性事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許多重要信息都是第一時間在網絡社群中進行傳遞,從而使得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最大程度被動員起來,對疫情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3.強大的溝通協調能力
在網絡社群中,各種信息的及時共享與交流有益于群體共識的達成。公眾通過網絡社群,共同關注、了解某一話題,產生群體間的認同和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私人社交群體與公共領域的新聞議題的有機融合。
(二)虛擬網絡社群給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帶來的挑戰
虛擬網絡社群作為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事件中能夠以其獨特的優勢及時迅速聚合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避免謠言的趁虛而入,對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真實信息傳播不及時,網絡社群又容易成為各種謠言和不滿情緒的傳播、發泄平臺。
1.在一定程度促進了網絡謠言的生成和傳播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26.7%的參與調查者表示,在網絡社群跟帖或轉發時會附帶個人情緒,憑個人喜惡發表自己的觀點;另有22.2%的參與調查者認為網絡社群就是個人情緒的發泄場所。35.4%的參與調查者表示,在一些熱點事件中,自己會被網友們的評論所影響,認同網友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觀點。這說明,虛擬網絡社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促進各種網絡謠言的生成和傳播。
2.煽動性言論加劇恐慌和沖突
在一些社群中,由于成員身份的不確定性是他們很難想到群內的成員有不法分子、分裂分子、詆毀我國政治制度的邪惡勢力。而這些人往往在社群中傳播煽動性言論。以公號文章、虛假視頻等方式擴大傳播范圍,加大影響程度,加大了網絡群體性事件治理的難度。
3.對政府部門輿論引導能力提出新要求
總體而言,當前政府部門對網上民意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以前,各級政府對于民意的聽取,一般來自于其設立的市長信箱、市民熱線、各部門設立的投訴箱等。在網絡群體性事件輿情爆發時,政府對于傳統媒體的依賴性較強,但對網絡民意重視不夠。從早些年的廣西甕安事件、江蘇啟東事件到近年來我國各地發生的的一些網群事件中,一個重要教訓就是政府不能及時積極回應網民訴求,而廣大網民也表現出對政府與主流媒體的質疑和不信任,這成為誘發群體性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正面輿論引導
采用合理疏導、正面示范等方法,最大程度壓縮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各種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并對網民一些明顯偏激的情緒和觀點及時介入。網絡社群相關管理部門要努力掌握輿論陣地,組織相關心理健康小組、情緒疏導小組等,在網絡社群中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建立情緒疏導公眾號、在視頻網站發布相關視頻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網民進行有效的情緒疏導。
(二)完善政府快速應對機制
政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要盡可能第一時間公布事件原貌,從而避免其他來源信息所產生的扭曲而削弱政府權威。為此,相關部門要樹立大數據思維,從網絡社群輿情信息的采集與提取,到話題的發現與追蹤、到態度傾向性分析等等,為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要將各種網絡社群納入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處置過程,努力使政府成為網絡社群中的“意見領袖”,并爭取第一個發聲。
(三)規范網絡傳播主體的行為
一方面,要保護好公民合法的信息發布權,既幫助政府有效獲取信息,也幫助其他社會主體及早地備災避險。另一方面,要對各種謠言進行有效處置,避免謠言形成的各種恐慌和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從而干擾正常的應對行為。在這種平衡的原則下,要同步完善法律法規和對謠言治理的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時圣玉,陳春燕.虛擬網絡社群影響網絡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的實證研究[J].北方論叢,2019(4):82-86.
[2]周祎涵.我國網絡虛擬社群治理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3]何哲.網絡治理在公共突發危機事件中的作用N].北京日報.2020-05-11.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東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2019年度課題《網絡群體性事件應對策略研究——以虛擬網絡社群輿論引導為視角》(課題編號:2019S09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春燕(1972.07—),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大學本科,講師。工作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研究方向:社會管理、區域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