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確立合理的民事訴訟非法證據的排除標準這既關系到訴訟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也影響著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實現。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為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民事訴訟非法證據的排除標準,由于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反映了法律制度中各種競爭與沖突,而這些沖突均有其合理性,因此在確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應當綜合考量各種沖突,保護自己合法權益與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沖突,以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建立在各種沖突的最佳平衡點上,確保個案中正義的真正實現。
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標準;問題與完善
一、民事訴訟領域內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
1.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內涵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即除法定情形外,法官不得將非法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應在案件審理中將其排除的規則。廣義上講包括:不符合法定證據形式的證據;來源不合法的證據;通過違法的取證程序和手段獲得的證據。狹義上講非法證據也就是在民事訴訟領域,主要是指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以非法的方式、手段所收集的證據。不論運用于何種領域,非法證據規則都體現了保障當事人基本權利的立法價值。
2.民事訴訟領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確立的過程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一項重要的證據規則,但在我國,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運用于民事訴訟領域起步較晚。1995年2月,最高院做出的《關于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取得的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批復》規定:“證據的取得必須合法,只有經過合法途徑取得的證據才能作為定案依據。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系不合法行為,以這種手段取得的錄音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币颉杜鷱汀返男问接糜诖饛途唧w問題,這種以擴大解釋展開的理解沒有制度依據。所以《批復》是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規定層面上首次表達嘗試,但未能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一般操作標準。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而后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進一步完善了這一規則,毫無疑問,《民訴解釋》的規定較《證據規則》與《批復》而言是一大進步,不僅將可排除的非法證據范圍擴大到所有的證據類型,更通過原則化的立法技術,正式確立了民事訴訟領域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怎么確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代表性的學說主要有真實肯定說、利益權衡說、排除加例外說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法官應當區別收集證據的方法與證據本身,如果非法證據具有真實性和相關性,即具有證據能力,可以采納為定案依據。第二種觀點認為,在證據排除領域運用利益衡量,旨在發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參考要素,將非法取證行為所要保護的合法權益與該行為所侵害的合法權益進行權衡,以確定優先保護哪一種權益。第三種觀點主張,一方面應當肯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普遍適用性,當事人通過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方法收集的證據應該排除,但是為了充分協調好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等諸對沖突,在排除的基礎之上又必須確立一些例外的情形,以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構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我們應當構建好立法這個基礎環節,彰顯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自身的訴訟價值。
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法律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此標準縮小了非法證據的范圍,更加符合我國民事訴訟當事人證據觀念不強,取證能力較弱的實際情況。但是,此標準仍然只是一個相對明確、原則性較強而操作性較弱的判斷標準。首先,將“合法權益”作為非法證據判定標準具有模糊性,致使法律適用缺乏統一性。正由于“合法權益”的概念太過寬泛,對“合法權益”的不同理解不僅會使取證者無所適從,而且難以發揮出法律對收集證據行為的指導作用。其次,該規定“一律排除”的做法忽視了當事人取證能力不強的司法現實,沒有為當事人的取證活動提供科學的制度保障,未能兼顧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
四、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的思考
1.將利益衡量原則應用到非法證據排除的構建中。應用利益衡量原則是指將非法取證行為所要保護的合法權益與非法取證行為造成的危害,以確定哪一種權益更值得優先保護。利益衡量必然涉及如何確定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相對性問題,既為利益裁量提供某些參考標準。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標準:第一,該證據與案件的關聯性,即證據對認定案件事實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違法取證行為對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嚴重程度;第三,取證方式的選擇范圍以及采納非法證據的不良社會效應;第四,采納非法證據涉及的價值或利益。
2.將重大違法作為判斷民事非法證據的基本標準。筆者認為,“重大違法”是指當事人收集證據的行為嚴重違法,應具備以下要件:行為主體須是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利害關系人;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已經違反法律規定,侵害了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而且通過該行為取得了與訴訟相關的重要證據。非法取證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刑事犯罪行為,比如盜竊等暴力方式;二是采用侵犯憲法性權利和程序性權利的方式獲取的證據,通過上述行為獲取的證據,應當堅決予以排除。
3.完善當事人收集證據的保障措施。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日本的民事書證收集制度:一是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即若對方持有當事人訴訟所需的文書,在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審查通過后,法院可以向持有該文書的一方發出提供該文書的命令。二是證人強制出庭制度。只要是了解案情的人就有出庭作證義務,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作證的可視為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強制證人出庭可以有效降低當事人采取非法取證的可能性。
總之,對于民事領域中出現的非法證據應當如何處理的問題,我國法學界鮮有系統研究,但從我國的國情及時代發展來看,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進行深入的研究,并相應地在立法和司法領域給予適當的回應。本文對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從而實質保護當事人的利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參考文獻
[1]張磊磊. 淺新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規則的構建及配套機制的建立為視角. 決策與信息旬刊, 2013, (11):20.
[2] 楊宇冠著:《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研究》,中國人民安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5頁。
作者簡介:董春娟(1996-),女,漢族,寧夏海原縣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