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本文在堅持黨的十九大精神基礎上,圍繞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措施、方法。
關鍵詞:社會治理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大力推進社會治理新實踐,多方面開拓社會治理新境界。這充分體現了當前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具有重大意義。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應從轉變社會治理思維、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和專業化水平五個維度著手。
一、轉變社會治理思維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第一要義是轉變社會治理思維。“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轉變社會治理思維,首先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治理思維。目的在于:減少行政干預,簡化審批程序,壓縮審批權力空間,避免因權力尋租而導致的權錢交易;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擴大供給,集中發展,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集中精力,強化市場監管,培育社會信用,以避免因企業忽視社會責任而導致的人民群眾利益受損,并由此牽發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其次,在社會領域,政府要樹立“剛柔并濟”治理思維,轉變以往“維穩”訴求重于“維權”的社會治理剛性思維。“所謂柔性治理,就是指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強制性手段,而是秉持自主、平等、民主等理念,采用非強制性方式激發治理伙伴與治理對象的內在潛力、主動性與創造性,以尋求社會對于政府治理的信任、配合和參與,從而實現善治的目標”。
二、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
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的核心在于改變過去以政府為單一社會治理主體的社會治理格局,實現“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政府由凌駕于市民社會之上的管制者,又重新回到市民社會之中成為服務者”。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重點是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要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基本權利的基礎上,統合社會力量,突出市場在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豐富社會公共產品服務類別,提升社會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效率效益的優勢作用,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政府要重視利用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進行社會治理,這有利于發揮各類治理主體比較優勢,彌補單主體社會治理劣勢。更為重要的是,要著力改變和扭轉黨委領導,政府負責被市場和社會倒逼社會治理的現狀,變被動治理為主動治理,增強省市級及以下黨組織社會治理領導能力,社會治理宏觀戰略把控能力,重視研究和總結社會治理經驗和規律,領導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引導市場和社會參與社會治理,回應人民群眾重大訴求。
三、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
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的核心和重點是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與“互聯網+社會服務”建設,發揮大數據的技術性優勢,以增強政府的治理能力,服務能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要重視數據沉淀、挖掘,開放、共享,以構建覆蓋全國的互聯互通的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與服務,以實現開放共贏。要以“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要敢于接受廣大網民監督,推進“互聯網+陽光政府”建設。推進“互聯網+社會治理”,必須樹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服務理念,必須全面考量公眾利益訴求,必須重視回應公眾熱點關切,必須尊重公眾存在感、參與感。利用互聯網平臺,引導公眾通過制度性渠道與方式進行有序參與社會治理,以實現公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積極有序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國家治理體系。
四、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推行民主法治治理,切實提高法治化水平,使法治在社會治理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社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的重點是大力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加強監督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各類監督主體合法監督權利,尤其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依法維護和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因此,只有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利益分配機制和公共資源共享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才能有效協調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才能促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證人民平等地參與社會活動,才能構建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結構公平的社會治理體制,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主義內在政治價值目標與追求。
五、推進社會治理專業化
社會治理準確化精細化只是在方法和技術上明確社會治理靶向問題,而問題的本質或者說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質是如何更有效地更切實際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供更有效更優質更專業的社會服務。“現有的理論與實踐均已表明,社會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能夠有效促進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因此,培育解決的專業性社會工作組織,是推進社會治理專業化的“牛鼻子”。還應嘗試和探索“社民互動”的社會治理服務模式,即通過以社區為基本單位,以社區黨委組織為領頭羊,社區居委會為協調單位,以社會工作組織為服務承接方,社區居委會與社會工作組織協同,積極動員社區成員成立社區義工服務隊伍,在協助社會工作組織進行社區服務的過程中,以實踐行動教育公民,以強化公民社會責任擔當,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組織化了的社會工作組織,社區義工隊伍,將無序的基層民眾社會治理參與逐步轉化為敬法知法懂法守法,運用國家與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渠道,理性有序地參與社會治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版.
[2]譚英俊:柔性治理:21世紀政府治道變革的邏輯選擇與發展趨向,《理論探討》2014年第3期.
[3]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國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
[4]羅家為:加強社工隊伍人才建設 提高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