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冰蕊 羅小嬌
摘要:濱水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內容,兼具著使用功能與觀賞價值,對城市人文環境場所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生態視角,以安州濱水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為例,從發現問題,尋思策略著手,對濱水公園的空間布局設計、道路設計、植物種植設計、駁岸設計等方面進行研究,對城市濱水公園設計進行闡述,探索景觀設計途徑。
關鍵詞:城市濱水公園;濱水景觀;生態視角;景觀設計
水是城市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水息息相關,城市的歷史文化與水同脈相存。城市濱水公園是人類親近和感受水的重要活動場所[3],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但任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或者景觀設計都可能影響濱水公園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如何通過生態景觀設計協調人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讓濱水綠地公園更好地發揮生態、游憩、觀光等功能成為了景觀設計中著重思考的內容。以生態設計理念為引導,對濱水公園進行景觀設計,旨在為未來城市濱水公園的設計發展提供參考。
1項目概況
安州濱水文化公園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內,區位優勢突出,處于綿陽科技城城市功能的重要吸納區、衛星城和后花園。規劃區域北依居住用地,南靠濱水綠地,西鄰教學用地,東連安昌河。規劃總面積約5.26公頃,整個地塊相對平坦,臨河區域有一定緩坡。周邊交通有塔九路,河益昌東路,先林大橋等,交通具有良好的可達性。
2場地現狀分析研究
2.1提出問題
作為安州區生態、景觀環境和城市空間格局的組成部分,安州濱水文化公園的景觀規劃設計應結合周邊資源合理規劃、聯動發展。
設計時需綜合考慮場地功能的銜接性和延續性。生物多樣性匱乏,河岸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亟待合理的規劃管理。綠化植物設計如何體現濱水公園的生態性,以及場地內部的安全性和休閑設施的運用。
2.2解決策略
(1)注重功能對接和合理劃分。
尊重原有自然生態環境,以安州濱水文化公園“休閑、文化、觀光”的主導功能為前提,實現濱水空間與周邊多元公共設施良好銜接[2]。同時側重自身功能,將其融入環境中,又獨立出來。
(2)注重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
遵循自然原則,有機組織綠地系統,強調自然與人文的共生關系。考慮生物多樣性棲息場所問題,進行適宜的植物配置和人為手段的生態保護利用,創造良好的鄉土動植物生存環境。以人的尺度為基準,景觀構造符合人的行為和心理要求,著力體現景觀的開放性和休閑性,提升周邊的生活環境質量和城市的綜合品質[2]。
(3)注重地域文化體現和特色化設計,突出風格。
尊重地域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將設計的總體根植在所在地方上,延續區域的地域文化脈絡。設計風格與安州區的整體景觀風格相協調??紤]安州區的發展趨勢與空間需求,與河流沿線綠地相連接。同時實現人和自然的多目標整體優化,兼具使用性能和生態美學價值,發展自身特色。
3景觀設計內容
3.1空間布局設計
整體布局設置重要景觀點,大致劃分為生態觀賞部分和文化感受部分。生態觀賞部分的休閑觀光場地、濱水景觀場地以及特色綠植場地等以自然的綠植配置,按照美學需要,將空間進行色彩、高度、季節的景觀變化,同時根據道路線條的肌理感,讓空間創造出圍合效果。文化感受部分的文化交流場地和入口廣場通過放置一些像文化景觀墻、景觀柱、景觀石等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景觀小品,來傳遞地域文化。
3.2交通設計
公園內部設置不同寬度的道路系統,嚴控汽車入行,更多地提供人行道路空間,道路的設置既與周邊場地和道路連接,又要形成內部連續性的慢行系統,貫穿整個場地,對功能區進行分割與聯系。河岸部分合理布局形成一條濱水廊道,聯系濱水空間各景觀點,同時在豎向設計上盡量減少大土方的開挖。
3.3生態種植設計
植物設計體現“舒適自然”的風格。植物搭配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突出四季變化。植物種植遵循濱水文化公園的流線感,尊重地方文化特色,與文化意境相結合。植物空間權衡地形條件,植物生長習性以及美學設計需要,使其既符合自然規律又具備美學功能。
將廣玉蘭、銀杏、桂花、香樟等綿陽鄉土樹種為主,相應的引進外來樹種。以櫻花、廣玉蘭、銀杏等作為群落植物景觀,再配以紅楓點綴,呈現春花秋葉的特色美景。以紫荊、紫葉小檗、梔子花等作為灌木叢樹種,呈現景觀樹叢的層次性。在地被上結合美學設計,配以蔥蓮、鳶尾、藍花草等具有不同色彩的地被植物。
3.4駁岸設計
采用生態駁岸方式,充分利用原有河岸的基礎,通過設計美學及功能需求引導,形成一條自然式的線條邊緣。通過植物固土,加強駁岸的穩定性。濱水部分多采用石質和木質材料,增添自然的親和性。利用當地的卵石、塊石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具有美觀效果的護坡,石子之間留一定的縫隙,為植物和昆蟲等提供棲息環境,更好地實現生物多樣性。依靠水生植物的凈化作用,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同時還需考慮濱水水岸的親水活動功能。
3.5景觀小品設施
景觀小品設施按照“創造、形象、意境”的理念,對景觀雕塑、標識小品、座椅、垃圾箱等景觀小品的形態和材質進行選控,多采用生態性材料,配以合理的數量和位置擺放,體現流暢的線條感。通過景觀墻雕鏤成畫和文字鐫刻的景觀柱來含蓄表達地域文化,使設計內容兼具使用價值和文化渲染價值。
4結語:
城市濱水公園是城市與河流相交的銜接點,是體現城市人地關系是否和諧的重要節點。引入科學技術方法到河流水系的生態保護和治理問題中,是更好發展城市綠地的發展必不可少的途徑。設計要考慮全面,思想充分,根據不同的功能需要,采用不同生態營造手法,以此來實現自然化。在生態視角下的濱水公園景觀設計,不僅僅局限于單純地景觀搭建,根本上是立足于場地的自然環境進行自然化設計。
參考文獻
[1] 席恒瑾, 劉文娟. 濱水區景觀設計的生態原則[J]. 藝術科技, 2014(04):356.
[2] 蘇同向, 祝遵凌, 王晶. 生態視角下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以南京浦口新城中心河為例[J]. 設計, 2018, 000(021):36-38.
[3] 冼寧, 趙芮興. 對現代城市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的初探[J]. 設計, 2015, 000(013):125-126.
[4] 駱星辰. 基于多自然視角下的霞浦羅漢溪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研究[J]. 房地產導刊, 2017, 000(002):165-166.
本文指導老師:羅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