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婷
摘要:“N1+V+死+N2了”作為口語當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歧義句式,其中“V”所代表動作的感事既可以指 “N1”,也可以指“N2”,這種不同的語義指向促使這個歧義句式的產生,同時“N1”“N2”的選擇也制約著“N1+V+死+N2了”歧義句式地形成。
關鍵詞:語義指向;歧義句式;歧義條件
一、“N1+V+死+N2了”歧義結構中“V”的語義特征分析
由于該句式所形成的句子是受程度副詞“死”修飾的程度句,所以“V”也應該是可以被程度副詞“死”修飾的一類動詞,此外和“N1”“N2”還有一定的語義聯系,所以此類“V”應具有語義雙向性,加之該結構“N1+V+死+N2了”為歧義結構,因此“N1”“N2”可以皆成為此類“V”的感事或客事,應是有生命的客體,這樣才能達到語義之間的轉換與互動,綜上,我們將其定位為心理動詞,但要排除認知類、感知類、認可類、意愿類等心理動詞,此類動詞本身不反應心理活動的過程,而是引導某個事件,感情色彩并不濃烈,且一般語義指向都是單向性的,無法進入“N1+V+死+N2了”此類結構。我們所選取的心理動詞應具有心理活動過程的描述性,且語義指向具有雙向性,是帶有[+程度變化][+心里過程]語義特征的一類動詞。
二、“N1+V+死+N2了”歧義結構中“N1”和“N2”的語義特征分析
在“N1”“N2”的選擇上為人稱代詞,既具有生命特征,又滿足了口語要求。由于我們將“V”定位為雙向心理動詞,所以從語義的層面上,我們將“N1”“N2”和感事格、客事格進行對接,劉順(2005)認為感事格是指感覺的主體。客事格指非自主動作所涉及的已存在的直接客體對象。因為心理動詞的外顯動作性不強,都是內隱性的心理活動,所以我們認為用施事格和受事格來描繪分析不夠恰當,這里我們認同徐霞(2004)的觀點,將“客事”又稱之為“源事”(當其為心理動詞的使役者時,我們則稱之為“源事”) ,與此相對,我們把施事主語句的語義結構順序確定為[感事,客事],把受事主語句的語義結構順序確定為[感事,源事]。接下來,我們來分別探討,“N”在不同選擇情況下,結合其語義指向問題,結構“N1+V+死+N2了”是否會產生歧義。
(一)“N1”為第一人稱代詞,“N2”為第二,第三人稱代詞
當“N1”為第一人稱代詞,“N2”為第二,第三人稱代詞時,我們來考察以下句子:
(1)我煩死你了。
(2)我們恨死你了。
(3)我心疼死他了。
(4)我們羨慕死他們了。
以上例句中,第一人稱“我(們)”位于主語位置,其中例(1)和例(2)是表達意義單一的語義單向句,在“我”作為心理動詞的主觀感受者,為感事格,而第二人稱“我(們)”位于賓語位置,為客事格,因為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交談者本人十分清楚內心的心理情感過程,但是對對方的心理情感并不了解,所以此時句子的語義結構為[感事,客事] 。例句(3)和例句(4)主賓部分可以自由地互換位置,如例(3)的語義既可以表達“我心疼他”,同時也可以表達“他心疼我”。例(4)的語義既可以表達“我們羨慕他們”,同時也可以表達“他們羨慕我們”,因為當第三人稱作為句中的組成部分,體現在交際過程中,一般是轉述,所以所轉述的內容是已經發生的,因此對方的心理狀態是已經了解的,故主賓位可以互移。句子的語義結構既可為[感事,客事] ,又可為[源事,感事],此時會產生歧義結構“N1+V+死+N2了”。
(二)“N1”為第二人稱代詞,“N2”為第一,第三人稱代詞
當“N1”為第二人稱代詞,“N2”為第一,第三人稱代詞,我們來考察以下句子:
(5)你煩死我了。
(6)你們恨死我了。
(7)你心疼死他了。
(8)你們羨慕死他們了。
例(5)和例(6)表現為語義單向句,語義結構順序為[感事,客事],但口語表達中很少采用這樣的句子,因為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你的心理狀態和主觀感受,我是無法確定的,所以一般以疑問句式常見,如“你煩死我了吧?”“你是不是恨死我了?”若語義結構順序為[源事,感事],則一般為“你都煩死我了。”“你們可恨死我了。”例(7)和例(8)表現為語義單向句,且為反向句,兩個句子的語義結構順序為[源事,感事],若該句為反向句時,交際者之間是在轉述第三方的心理感受,因此是可以確定的。若語義結構順序為[感事,客事],那么則應該是尋求對方的感受,因為交際對方的心理感受我們是無法確定的,應采用疑問句式來確定對方的主觀感受,如“你是不是心疼死他了?”“你們羨慕死他們了吧?”
(三)“N1”為第三人稱代詞,“N2”為第一,第二人稱代詞
當“N1”為第三人稱代詞,“N2”為第一,第二人稱代詞,我們來考察以下句子:
(9)她煩死我了。
(10)他們恨死我了。
(11)她心疼死你了。
(12)他們羨慕死你們了。
例(9)和例(10)此類句子是語義雙向句,例(9)的語義既可以是表達“她心疼你”的正向句,也可以是表達“你心疼她”的反向句。例(10)句子的語義的語義既可以是表達“他們恨我”的正向句,也可以是表達“我恨他們”的反向句。因此此類句子的語義結構既可為[感事,客事] ,又可為[源事,感事],此時會產生歧義結構“N1+V+死+N2了”。例(11)和例(12)此類句子是語義單向句,即在例(11)中“她”是感事,“你”是客事。在例(12)中“她們”是感事,“你們”是客事。其所表達的語義結構順序是固定的,即為[感事,客事]。如果是反向句的話,那么感事則成了“你”和“你們”,那么句子的不確定性增強,應用疑問句式進行提問。
綜上所述,能夠產生歧義結構“N1+V+死+N2了”的情況有以下兩種:“N1”為第一人稱代詞,“N2”為第三人稱代詞;“N1”為第三人稱代詞,“N2”為第一人稱代詞
結語
作為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極高的句式“N1+V+死+N2了”,若構成歧義結構,需滿足以下條件,“V”應該是具有雙向性的心理動詞,“N1”為第一人稱代詞,“N2”為第三人稱代詞或者“N1”為第三人稱代詞,“N2”為第一人稱代詞。
參考文獻
[1] 劉順.現代漢語格的層級系統及其分類描寫[J].綏化學院學報,2005,25(1)
[2] 徐霞.心理動詞“死”字句中的主賓互易現象研究 [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