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7月1日至今一年多,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居民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如今的90%以上,單位企業分類達標率達到90%。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處處閃耀著群眾智慧和創新。
在干濕垃圾桶里植入一枚小小芯片,讓家家戶戶的垃圾桶有了“實名認證”,每天誰家的干濕垃圾扔了多少、分得好不好,在后臺的大數據平臺上一目了然。這是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的垃圾管理新實踐。每個垃圾桶和垃圾運輸車上植有智能芯片,在小桶換大桶時能識別干濕垃圾并稱重。
嘉定區新成路街道也采用垃圾分類智能監管平臺,記錄并分析轄區內小區和商鋪的垃圾管理狀況。智能監管平臺還設有大件(建筑)垃圾類,居民只要掃一掃自家門口的二維碼就可以預約收運。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總工程師朱心軍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垃圾分類給了上海市民發揚“創新精神”的機會。比如,上海市民發明了各種不臟手的“破袋神器”,有些小區還誕生了寵物糞便蚯蚓堆肥、濕垃圾降解做酵素種植蔬菜等項目。
上海交大中英低碳學院副教授李佳及其團隊一起研發了“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將很快進入市場應用。這款機器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它的“目力”很好,可以在大量垃圾中快速精準識別可回收物。
李佳算了一筆賬,這臺設備如果每天正常工作20小時,可以挑揀200噸垃圾,挑中率按照90%計算,可挑選紙類3.6噸,塑料類18噸,玻璃1.8噸。每天能為客戶提高收益共計7.8萬元。
(摘自《中國青年報》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