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夢倩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1731)
自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疫情爆發后,為最大限度保障師生安全,教育部于1月22日發布了《教育系統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1]。通知要求,各地和學校要積極參與聯防聯控,密切關注師生發生疫情的情況,及時準確掌握信息,積極獲取專業指導,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配合衛生健康等部門集中收治、全力救治患者,有效處置疫情,嚴格落實防疫情擴散措施。各高校圖書館根據教育部及各學校工作安排,先后宣布閉館。1月27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2],并于1月29日發布了《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的工作部署[3],高校圖書館為落實教育部及各學校相關工作安排,通過遠程服務、教材教參平臺建設、擴大免費數字資源等途徑,為延期開學期間教學科研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同時通過開展線上閱讀推廣及承擔相應公選課等途徑,持續推進圖書館教育教學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1月28日,教育部發布《教育系統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的通知[4],要求各省級教育部門要根據本地疫情發展狀況和心理咨詢隊伍的實際情況,組建專門隊伍,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心理學系(學院)和全國示范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單獨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本文通過對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數據調研,對比分析防疫期間高校圖書館在線閱讀推廣及線上讀者心理疏導工作開展情況。針對不足,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支撐。
本文數據來源于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因需對自然語言進行分析歸納,故無法直接使用國內首個兩微一端新媒體大數據平臺——新媒體指數平臺的數據。數據采集時間為2020年3月17—21日,采樣內容所處時間段為2020年1月25日—3月20日。因“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在內容設置、功能模塊搭建、團隊建設、技術支撐等方面一定程度代表了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運維水準,所以本文以這36所高校圖書館為采樣對象進行數據收集分析。
2.2.1 整體概況
通過數據收集,2020年1月25日—3月20日期間,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均有內容發布。目前,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多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類。服務號一個月(自然月)內僅可發送4條群發消息,訂閱號每天(24小時內)可以發送1條群發消息[5],就發文量和發文頻次,無橫向可比性。此外,國內學者如岳修志[6]、黃健[7]等早已提出,閱讀推廣活動不應再局限于讀書征文比賽、圖書推介、名家講座、讀書有獎知識競賽、精品圖書展覽、經典視頻展播、讀書箴言征集、名著影視欣賞、館徽設計征集、名著名篇朗誦、評選優秀讀者等類型。本次數據采集中,“閱讀推廣相關內容”不包含純數據庫、數字學習平臺、教材教參平臺等推送內容,主要收集整理閱讀資源推薦(好書推薦、數字閱讀平臺推薦等)、閱讀活動、文化推廣、心理疏導等內容。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相關微信內容情況統計

續表
36所“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2020年1月25日—3月20日期間,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了閱讀推廣相關內容的(不包含純數據庫、數字學習平臺、教材教參平臺等)有32所。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僅發布一次1條推文,具有一定特殊性。閱讀推廣內容占全部推文40%以上的有2所圖書館,分別為山東大學圖書館和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30%~39%的有7所,20%~29%的有9所,10%~19%的有9所,10%以下的有4所。
2.2.2 閱讀推廣相關內容分析
閱讀推廣內容多為電子閱讀平臺推薦(京東讀書、QQ閱讀、微信閱讀等)、閱讀活動推送(征文、抗“疫”寄語征集、共讀活動、海報設計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好書推薦(多結合線上閱讀資源推薦)。
部分圖書館好書推薦已形成固定欄目,具備一定品牌效應,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的“好書推薦”、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的“書香戰疫”、南開大學圖書館的“好書100”、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的“戰疫書柜”、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的“閱讀戰‘疫’”、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一期一書”等。各圖書館還充分利用數字平臺開展線上共讀,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的“21天讀書戰‘疫’進行時”、復旦大學圖書館的“旦旦悅讀——百天共讀”、廈門大學圖書館的“21天共讀之旅”、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小圖共讀”等。
通過單篇閱讀量分析,讀者對與疫情結合緊密、內容及形式新穎的內容關注度高。如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一期一書”專欄,以館員推薦并朗讀的形式,將文字、圖片和音頻結合,一期推薦一本經典圖書,效果突出。對《鼠疫》的推薦因與疫情防控相關,單篇閱讀量達3 001次。重慶大學圖書館的“待春暖花開之時,我最想見你的面”用漫畫形式展現,形式有趣,容易引起共鳴,單篇閱讀量為9 533次。復旦大學圖書館的“錦鯉圖書大禮包活動”與讀者關聯度高,單篇閱讀量為14 000余次。而廈門大學圖書館聯合研究生院、教務處面向全校教師征集的“戰疫書單”單篇閱讀量達25 000余次。
閱讀活動多借助第三方平臺開展,如21天共讀之旅、MET英語口語大賽、在線知識競賽等。借助第三方平臺優勢,以豐富的線上閱讀活動內容和形式,通過競賽、打卡等途徑,有效刺激讀者的參與度。
2.2.3 心理疏導相關內容分析
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識[8]。《高等學校新冠肺炎防控指南》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容易產生的應激反應有焦慮(情緒易怒,害怕被傳染)、抑郁(心情低落)、強迫(反復洗手、強迫性關注疫情)、出現疑病癥(懷疑自己被感染)、胸悶、出汗等[9]79-80。
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如何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閱讀推廣工作有機結合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教育部在《教育系統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的通知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圖書館除擁有海量資源外,還可以借助數據庫商、院系專業老師等力量,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對大學生開展在線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正確面對疫情。
通過收集整理,抗疫期間“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相關內容發布情況見表2。

表2 防疫期間“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心理疏導相關內容統計

續表
由表2可見,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中,有21所發布了讀者心理疏導類推文,發布內容包括心理防護疏導類書目推薦、疾病防控知識書目推薦、健身節目推送、心理專家在線輔導、在線交流活動等。心理疏導類內容整體占比較低,最高為武漢大學圖書館,其心理疏導類內容占整體發文量的14.63%,篇均閱讀量達1 870次/篇;其次為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13.79%)和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13.33%)。
武漢大學圖書館是被調研高校圖書館中唯一邀請了心理學教授以專業視角推薦疫情和心理方面書籍并發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網絡心理支持服務聯系方式(QQ和電話,語音每人30分鐘)的高校圖書館。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開展“小圖共讀”線上交流活動,通過語音會議方式,連接館員和讀者,以閱讀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疫情和在家里上課的現狀;他們還通過“為你讀首詩”專欄,邀請老師推薦詩歌并親自朗讀,結合聲音、文字等多種形式,利用共情原理,讓學生通過閱讀聆聽內容積極向上的詩歌,促進心理健康。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同樣利用詩歌的力量,推出“山川相連,風月同天——圖書館員原創詩歌共克時艱”,用館員原創的抗疫詩歌激勵學生樂觀面對疫情。中山大學圖書館推出的“聊聊口罩那些事兒”,介紹了口罩的正確用法和疾病防疫知識,單篇閱讀量為1 324次;他們還通過推薦CCTV5健身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健身,保持身心健康,單篇閱讀量達3 324次。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充分發揮圖書館信息素養專業優勢,推送“謠言止于智者——圖兄帶你識別‘新冠’假消息”,幫助讀者了解驗證數字化信息的基本知識,不傳謠不信謠,理性面對疫情。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發布的“疫情信息滿天飛,如何辨真假”圍繞“移動信息素養”展開,讓讀者學會有效識別真假新聞,避免因謠言帶來的恐慌情緒。
通過調研發現,絕大部分高校圖書均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云”閱讀推廣,但形式較為單一,多為信息單向輸出。高校圖書館擁有固定的校園讀者群,要讓“云”推廣“活”起來,可通過3個途徑:首先,推文內容要“活”。內容需緊密貼合突發公眾事件本身特點,主動挖掘讀者最關心和最需要的內容進行推送。針對必要性內容,要主動引導讀者關注和閱讀。同時做好內容的發現者、運維者和創造者。其次,推文形式要“活”。充分使用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結合高品質文案,滿足讀者最新閱讀需求。如文化類推送,可通過搭建網絡展廳,利用VR技術,豐富推送形式;開辟系列音頻節目,讓讀者閉著眼睛也能閱讀經典美文。最后,技術要用“活”。“云”閱讀推廣的開展,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讓讀者隔空亦如見面,以視頻會議的形式,輔以PPT分享、視頻賞析等,使活動不因物理空間的阻隔而缺乏趣味性。
通過調研發現,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相關微信內容趨同明顯,對本校讀者個性化需求分析較少。針對理工科大學讀者,在注重人文經典書籍推送的同時,需加強內容挖掘分析及閱讀指導。相較綜合性大學讀者而言,理工科大學讀者更需要閱讀方法的指導。可以通過在線共讀、討論等方式,幫助其提高經典作品的閱讀能力,進而達到通過閱讀舒緩內心負面情緒的效果。對于綜合性大學讀者,需要加強其信息素養能力。如前文中提到在微信平臺發布針對“移動信息素養”能力提升的內容,能幫助這部分讀者在突發公共事件中更好地篩選出有效信息,減少焦慮情緒。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就充分發揮了圖書館專業優勢,通過相關推文內容,幫助讀者掌握疫情信息篩選方法,緩解疫情期間容易出現的應激反應。
通過對讀者的個性化分析,能更好地打造獨具特色的微信欄目,在提升WCI的同時也能讓讀者切實從中受益。
圖1中對比了被調研高校心理疏導相關內容單篇閱讀量對比情況。可見,讀者對心理疏導類內容的關注度不低于其他閱讀推廣內容,讀者對心理疏導類內容的需求是實際存在的。尤其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圖書館是重要的可靠信息來源之一,讀者信任度較高。因此,圖書館需主動參與到學校突發公共事件心理疏導工作中去,并利用好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廣、傳播快的特點,發揮自身館藏資源優勢,聯合校內外各方力量,積極開展在線讀者心理疏導。

圖1 相關推文篇均閱讀量對比
《高等學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應激反應指引”指出,尋求正規信息發布渠道,適度關注疫情信息;了解病原體和疾病相關知識;接納自己的情緒;與親友積極地交流與溝通;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等途徑都能夠有效緩解心理應激反應[9]80-82。圖書館可通過在線讀者活動、在線信息素養教育、閱讀引導等多種在線閱讀推廣工作,實施讀者心理疏導。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武漢大學圖書館邀請心理學教授從專業角度推薦疫情和心理方面的書籍,及時發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網絡心理支持服務聯系方式幫助讀者。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通過網絡視頻會議途徑,開展閱讀健心的線上閱讀活動,并通過讀詩的方式進行閱讀引導。西北工業大學圖書館另辟蹊徑,充分發揮館員特長,由館員教讀者練瑜伽、做菜等,通過有益的活動內容,分散讀者可能存在的焦慮情緒。
線上閱讀推廣能促進讀者與讀者交流、讀者與老師交流、讀者與經典作品交流,并充分利用閱讀療法中的共鳴、凈化、平衡、暗示、領悟等原理,疏導讀者的應激障礙心理。
此次突發公共事件是圖書館快速成長的契機,在線開展“云”閱讀推廣是圖書館應對突發公眾事件的一次考驗和實踐。無論是資源保障、技術保障還是閱讀推廣開展,都是圍繞讀者的需求來進行。在開展“云”閱讀推廣的同時,圖書館不能忽視自身具有的讀者心理疏導的優勢,應主動聯合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校外機構,整合人力及資源,切實承擔起突發公共事件中讀者心理疏導工作,讓圖書館真正成為讀者的精神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