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副總編 劉璐璐
目前,居家養老仍然是我國主流的養老方式,居家住宅小區的設計如何更好地營造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使其推開家門走向戶外時,就能享受到社會的關愛。
老年人大部分時間會留在自己家中,家的周圍就是他們最常接觸的環境,從老人住區環境設計上做到適老化至關重要。
老年人在防護方面需要給予更多的呵護,設計者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應該注意外圍防護的有效分割,譬如通過高圍墻防止越界穿行;小區主要出入口設置崗亭方便來訪登記;在沒有門衛把守的次要出入口可以憑鑰匙或密碼出入。在監控方面,為了實時監控小區內的治安狀況,尤其是老年人常出現的住宅區休閑場所和次入口、停車場等重點部位,都要安置攝像頭并保證能隨時通話,方便當老年人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及時實施救助。另外,老年人為了出行方便選擇低樓層的住宅較多,居住建筑的一、二層也是重點的防護區域,景觀設計時應盡量避免樹木或容易攀爬的設施設備靠近圍欄及住宅窗口、陽臺等部位。
老年人的生活相對規律,每天都有伸伸腰、踢踢腿做些簡單運動來舒展身體的需求,小區的室外休閑場地是老年人最容易到達、使用頻率較高的活動場所。休閑場地設置的密度可以隨服務居民的人數差別而定,高層住宅因為相對集中可以2~4棟組成一個點,位置最好居中,步行往返300米以內為宜。
休閑場地應當盡量平坦,讓拄著拐杖的人或是坐著輪椅的人都能獨立出行,并且可以滿足小型體育鍛煉的需要。鋪裝地面要平整、防滑、不積水,還應該有相應的照明設施,方便老人晚上出行。
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從方便老年人辨識的角度出發,組團之間的建筑及環境最好配置相應的特征,建筑立面及細節大片色彩要體現整體感,標識系統也應多關注老年人的辨識。
由于老人行動不便,為滿足他們就近解決基本生活所需,社區內的配套服務設施要齊全,交通方便,距離不能太遠,社區內的服務設施通常包括診所、文化活動站、居委會、物業等管理用房、郵電所、儲存所、超市、基層商業服務等。為了方便老年人進出,服務設施的室內外高差要盡量小,最好不超過450毫米,無障礙坡道的布置要方便輪椅或是擔架的進出;當配套服務建筑不是單層建筑并且沒設置電梯時,設計中應注意將老年人使用的房間布置在首層和便于出入的位置。在室內,衛生間、廚房與其他房間標高要盡量保持統一,避免老年人在行走中跌倒。柜臺、取款機等公共服務類的配套設施在設計時應關注老年人,方便輪椅的靠近。

由于老年人外出大多采用步行或是輔助代步工具,譬如助行器、輪椅、人力小三輪、殘疾人專用車等,為了給老年人的出行增加更多支持和保護、降低風險和難度,居住區在道路網設計時,有必要按照實際情況把步行、非機動車、機動車這三者的關系理順,盡量方便老年人能行走更遠的距離。
在小區全境內,道路網設計需要方便救護車、社區交通車行駛,并且在必要區域限制無關的機動車穿行;有條件的小區可盡量設置社區交通車與小區外的公交車站點形成無縫銜接,使老年人出家門后,就可以就近乘坐社區交通車送達至公交車站,以便到達更遠的地方。
步行路是老年人日常出行使用頻率最高的,其優劣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設計時需要相互連通才能發揮作用。此外,步行路還需要能適應不同氣候條件,能滿足老年人的多種出行方式,組團道路坡度最好設計在0.3%~1.0%以內,當道路坡度超過2.5%就不適合輪椅遠行了,如果輪椅在坡度超過4%上的路面行駛時就需要借助扶手,不利于老年人出行。為了防止老年人跌倒,在路面材質的選用上也需要更多注意,道路表面需盡量平整、無縫隙、更防滑,面磚間的施工誤差高度要小于2毫米,縫隙小于15毫米,摩擦系數要保證在遇水的時候能保持在0.5~0.7之間。步行道沿途設施盡量避免鋒利棱角,隔離帶如果有多刺植物不宜靠近步行道。路燈應顧及步行者的需要,避免步道在照射陰影區里。
在山地、丘陵地區或場地高差較大的居住區,有時候無法避開梯道臺階,為了同時方便老人出行,梯道的設置凈寬宜在1200毫米~1500毫米之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兼顧設置輪椅坡道,坡度的上限是38%,梯段和坡道的扶手高度(從梯段前緣線到平臺面)以850毫米為宜,扶手在選材方面以平滑、容易抓握為佳。
通過人性化的技術設計,滿足老年群體對居住區的特殊需求,體現了對每個人生命周期的尊重。古代圣賢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胸懷,用科學的力量推動和實踐圣賢的理想,給老年人一個適合養老的家,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安全、更舒適、更有尊嚴,對于提升住宅區的宜居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