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發財

你陪著我的時候,我沒羨慕過任何人。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12年前,曾經有個《男孩背著瘋娘上學》的新聞,當時感動了很多人。
如今12年過去,看到后續報道我卻更加感動。
靠知識靠努力考上大學,離開家鄉的人很多很多。但愿意放棄一切,重新回到起點,去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去的人卻太少太少。
孝道、責任、擔當、感恩,這些如山般有分量的詞匯,在這個瘦削的少年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12年前,曾有新聞記錄過一個男人的故事。直到今天,這個男人的朋友圈我都不敢看。越看越淚目。
一個叫劉秀祥的山村孩子,父親在他幼年去世,家里一貧如洗,
哥哥姐姐甚至不堪重負離家出走,再無音訊。于是他照顧著患有精神病的母親,一邊讀書、一邊撐起支離破碎的家。最終,他考上了山東的一所大學。2008年,他的事跡被媒體曝光。各大報紙網站爭相報道“孝子千里背瘋娘上大學”的故事。沒想到這個故事在12年后有了后續。
2020年發生很多令人難過的事。這個結局,令無數人感到溫暖。
1988年,劉秀祥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的一個小山村。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也因為太過思念父親傷心過度,患上了間歇性精神失常。哥哥和姐姐看到家中的精神支柱倒下后,選擇離家出走、外出謀生。家里就僅僅剩下了毫無工作能力的母親和年紀輕輕的劉秀祥。
劉秀祥這個名字,是他給自己改的。“秀”是他的輩分。“祥”是他當時唯一的夢想——跟母親平平安安過一輩子。因為家里沒有人能種地,所以他只能將土地轉租給別人。一年收取500斤的稻谷,作為自己和母親一年的糧食。從小,他就要學會精打細算,養活自己和患病的母親。
1995年,進入學校的劉秀祥,第一次接觸到了書本。他知道了這個世界不僅僅是家中的小山村。他愛上了學習,他的夢想變了,變成了能用自己的所學,讓自己和母親生活得更好。
小學畢業考試,劉秀祥排名全縣第三。但他沒有錢讀縣里最好的中學,只能找到別的縣里的一所民辦學校。因為這個學校有政策:摸底考試優秀的學生,可以免學費。于是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走出了山村,進入了這所縣城的中學。
從小山村來到縣城,沒有房子、沒有收入,沒有以前鄰居偶爾的幫襯。一般人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讀書,但是劉秀祥沒有想過放棄。他用稻草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間棚子和簡陋的“灶臺”。下午放學后去賣廢品,周末就問問有沒有打零工的機會,一周20塊錢的收入,帶著母親在這里,一邊讀書一邊生活。
再后來換了讀書的城市,不能再搭棚子讀書。他甚至租了別人不用的豬圈,一年200塊錢,用塑料布擋住風,繼續讀書。再苦的環境,都不能阻止他對知識的渴望。
2007年,劉秀祥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但卻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和壓力過大病倒,導致落榜。這個從小就強大到能打敗一切困難的孩子,終于崩潰了。他覺得自己夢想的窗就這么被關上了。
“我當時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對生活充滿了失望。覺得老天非常不公平,我這么努力為什么還要遭遇這一切。”
一蹶不振的時候,他翻開了自己的日記本。看到了曾經看完一部殘疾人的勵志小說后寫的一句話:當你在抱怨沒鞋穿的時候,回過頭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想,我不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還有我的母親。雖然她什么都不能給我,但是只要她健康活著,我就擁有打敗一切困難的力量。
于是,他說服了一家學校的校長收留他復讀。并于第二年成功考入了現在的臨沂大學。
一路走來,命運多么不公,生活多么不順,他都體驗過。他沒有放棄,都挺過來了。
之后劉秀祥的故事開始被媒體挖掘,隨之而來的還有方方面面的幫助。學校為他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也為他和母親安排了住處。
這是當年“背著瘋娘上大學”的故事。而今,12年過去了,劉秀祥在哪里?
而接下來的故事,比上面的故事更加令人動容。
上了大學的劉秀祥,因為這些新聞,成了學校的“風云人物”。不少個人和企業,都希望能幫助這個孝順又勤奮的年輕人。但是劉秀祥一一回絕了。除了學校幫母親安排的住處外,劉秀祥沒有再接受什么捐贈。他盡量削弱大家對他的矚目,安安分分地讀書。并繼續打工,給母親提供更好的生活。
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固執。他說:“一個人活著不應該讓人覺得可憐,而應讓人覺得可親和可敬。”

劉秀祥和他的學生們
最讓人驚訝的是,劉秀祥在大學期間兼職的收入,除了用于母親和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之外,其他的錢,全部寄回了自己以前生活過的縣城。因為他曾經在那里收廢品時,認識了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他用自己的錢,資助他們讀書。
一個自己剛剛“脫貧”的大一學生,就開始幫助更多沒有錢上學的孩子接受教育。
當他的生活,比以前睡在豬圈稍好一些時,第一個想法不是吃自己沒吃過的好吃的、穿自己沒穿過的好衣服,而是幫更多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劉秀祥放棄了留在大學的機會,回鄉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
縣城里總有很多因為家庭問題放棄學業的孩子,也有很多覺得讀書沒用的孩子。除了在課堂上的教學,他最常做的事,就是騎著小摩托車到處跑:跑到工地上,拉回因為想賺點快錢就不讀書的孩子;跑到網吧,拉回沉迷游戲對學習沒興趣的孩子;跑到家里,拉回因為父母原因不讓上學的孩子。
他一遍遍地對固執的孩子父母和世界觀還沒有成型的孩子闡明:讀書有多重要,夢想有多重要。
在他執教生涯的8年里,摩托車跑壞了8輛,50名孩子重返課堂;曾經平均分100多分的“問題班”,通過他執教三年后,大多數考生考上了大學。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寫信或者打電話回來感謝他。
“劉老師,謝謝您讓我走出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謝謝您保護了我的夢想,讓我敢繼續做夢,并最終實現。”
2018年,劉秀祥當選為“中國好教師”。同時,他成為了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
這個12年前“背著瘋娘上學”的孩子,依然和母親健康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喚醒了一顆又一顆沉睡的種子,用知識回報社會。
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這個低調的青年沒有說什么大話,他只是輕輕地說:“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而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個世界沒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從苦難中來,再回到苦難中去改變它。這個世界有多冷漠,這樣的善良就有多珍貴。
從鄉村走出來的劉秀祥,選擇了一條這樣的路:回到鄉村當老師,用余生去幫助像他一樣出身困苦絕望的孩子。把希望和愛護傳遞給被社會遺忘的社會底層民眾。追過無數令人唏噓的勵志新聞后續,這是最令我敬佩和感動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