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蘇州市自2015年啟動全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項目以來,一直以“高境界、高信度、高質量、高效能”為目標,著力打造高品質的區域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體系。經過5年的積淀與發展,逐步構建了具有蘇州特色的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成為撬動蘇州市義務教育質量邁向“教育新常態”的重要支點。
【關鍵詞】學業質量;監測體系;義務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2-0010-04
【作者簡介】羅強,江蘇省蘇州市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江蘇蘇州,215000)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2015年9月起,江蘇省蘇州市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連續5年面向全市初中學生開展了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的實踐經驗和相關機制。
在探索高品質學業質量監測的實踐過程中,蘇州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以“高境界的監測目標、高信度的監測數據、高質量的監測報告和高效能的結果運用”為目標,逐步構建了具有蘇州特色的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在“大數據+”時代,教育質量監測已經成為撬動蘇州市義務教育質量邁向“教育新常態”的重要支點。
我們將學業質量監測的導向功能比作指引教育質量的“航向燈”。教育質量監測要在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和諧統一中,為提升教育質量指引正確的方向,要以專業的“航向燈”照亮教育者前行的航道,幫助教育者避開“暗礁”。
1.確立學業質量監測的基本價值取向。
蘇州市學業質量監測遵循的教育評價理念是——從“育分”走向“育人”,從“應試”走向“適合”。我們認為“適合的教育=適切學生+適宜時間+適度負擔+適應未來”,這個公式隱含著學業質量監測的價值取向,即“尊重差異,追求適合;激勵增值,促進發展”,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的努力更有價值。
學業質量監測不同于傳統的統考,不是為了甄別、排序和評判,而是為了解釋、診斷和預警;不是為了找出決定因素和因果關系,而是為了找出相關因素和作用機制。因此,我們提出學業成績要看優質均衡,教育質量要看全面發展。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蘇州監測試圖讓教育評價從傳統的“考分排序”走向“多元評價”,全面呈現教育教學過程中各類參與者的理念、行為和水平,厘清群體要素之間的關聯與作用邏輯;試圖通過“低利害、輕問責、增內驅、重改進”的教育評價,促進教育生態的漸進優化。同時,我們對監測的價值和局限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妄下結論,不濫用結果!
2.研制“基于課標,關注素養”的學科監測工具。
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專業指導下,我們基于“遵循課標、注重能力”的原則,參照國家監測的指標體系建立起蘇州的監測工具指標體系,使監測指標和監測工具能夠全面準確反映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水平。2018年起,我們在已有“內容+能力”的指標體系中增加了“素養維度”,建立起“基于課標,關注素養;面向世界,著眼未來”的監測工具指標體系,加強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測試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監測工具的編制中,我們堅持“評價所學習、評價促學習、評價即學習”的教育評價理念,并將“情境性”“思維性”“創造性”和“情感性”隱含在試題編制中。“評價所學習”即依托監測指標體系中的知識、能力維度,考查學生所學知識掌握情況,測量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評價促學習”即依托監測指標體系中的素養維度,創設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試題,引導學校推進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改革。“評價即學習”即在監測工具中隱含對學生學習情感、思維品質和學習策略的考查和培養,通過創設情境化、情趣化、整合的試題,讓學生在運用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完成評價任務,從而獲得思維能力和全面素養的提升。
3.研發診療“教育時代病”的相關因素評價工具。
設計相關因素指標體系就是一個梳理教育內在的價值導向的過程,這個價值導向就是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我們希望學校教育能夠培養具有“情感張力、生命活力、思維能力、學習動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們在相關因素指標和問卷的研制時,會把這樣的價值導向隱含在相關因素的指標體系中,融入相關因素評價工具研制中,以此為標尺診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找出治療當下“教育時代病”的靶點。
在選取相關因素測評指標過程中,我們依據國家、省、市的相關教育方針政策,認真研究蘇州教育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現實突出問題,深入挖掘可能影響學生學業質量的關鍵因素,構建了“追蹤監測、周期監測、熱點監測”三大類相關因素指標的工具模塊,并不斷豐富完善相關因素工具庫。2019年我們重點監測了學生的自身學習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學校環境因素、心理健康等方面,為教育教學改進和質量提升提供著力點。
學業質量監測的評價功能需要監測本身必須是一把高度精準的“刻度尺”,我們構建了由“單一分數”到“多元指標”、由“水平判斷”到“增值評價”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受教育者學習起點和發展狀況的準確測量,幫助區域或學校找準位置、明確增量、發現變化。
1.設計全學段、追蹤式的監測方案。
蘇州的監測既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范實施,又基于自身區域需求開展實踐探索,通過采集全面完整的數據來提升監測工作的信度,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全學段連續追蹤。按照這一設計,七年級監測實際上是把六年級的小學學段末監測與初中七年級的起點監測合二為一,同時,通過對初中段學生的連續追蹤監測,對學業質量監測進行橫縱對比,為實現增值評價奠定基礎。二是干擾少、信度高。我們把監測的時間固定在每年9月中旬,考查學生經過兩個月假期后沉淀下來的相對穩定的知識和內化的能力,相當于體檢中的“空腹驗血”,指標最為穩定,信度更高。三是監測內容全面。我們同時監測語、數、英、科四門主要學科和相關因素,實現了對學業質量過程和結果的全面診斷。
2.構建適合蘇州教育的增值評價模型。
理性評價一所學校的學業質量,需要用發展性評價的理念。蘇州從監測數據加工技術入手,在實踐中形成了“統計描述、追蹤比較、橫向比較、關聯歸因”這四種基本的數據加工的算法模型,初步構建了一套適合蘇州教育的學業質量增值評價模型。
“統計描述”是對學業質量進行增值評價的基礎,首先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是如何把各次不同的監測結果,放在同一把尺子上,讓各次監測數據具有可比性。對學科數據,我們構建了量尺分數、百分等級、維度得分率的描述統計方法,解決了不同測試、不同學科分數之間的可比性問題。對相關因素數據,我們采用國際流行的指數研究三步法展開,即通過“概念化→指標化→指數化”,以適合量化比較的指數和可視化的“地形圖”實現各維度的比較。
“追蹤比較”就是為了找出學業質量的起點和終點的差異,從而進行增值評價。我們設計了量尺分增值、百分等級增值、四水平增值等增值評價工具,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一所學校學業質量的增值發展情況。
“橫向比較”時,我們構建和優化了多維度的蘇州市常模、縣市區常模、優質學校常模,從而為每一類教育群體找到可以橫向比較的參照標尺。
“關聯歸因”時,我們嘗試使用多種分析方法,研究學業質量與相關因素之間的關聯關系和作用機制,并開發可視化工具直觀表現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
3.規范監測工具的研發流程,保障監測數據的質量。
我們不斷強化工具研制流程的系統性,優化監測工具的研發流程,通過“構建測試框架→編制監測題目→兩輪預試分析→工具修訂→工具定稿”五個環節有序流轉、無縫銜接,形成嚴密的監測工具研發系統。這五個環節中,保障工具質量的核心環節就是“兩輪入闈+兩輪預試”,除了保證有300人至500人預試規模,我們還對所有預試的試題出具《試題質量分析報告》,用嚴格的試題質量分析指標對試題和試卷進行質量把控,剔除指標差的題目,修改指標不理想的題目。在正式監測完畢后,我們仍會使用試題質量分析指標,分析監測工具質量,對影響整卷質量的題目進行技術調整,從而充分保障監測工具的質量。
我們將學業質量及相關因素監測的診斷功能比作打開教育過程“灰箱”的體檢儀,可以為區域和學校的教育現狀提供全面、便捷、快速、高效的健康體檢,并將監測數據及分析結果呈現在高質量的監測報告上。
1.生成批量監測報告。
蘇州的監測覆蓋了蘇州全市所有初中學校,監測數據量非常龐大,需要先撰寫報告模板再生成批量報告。我們首先根據閱讀對象的不同需求,將監測報告分為大市報告、區域報告、學校報告三個層級,再將各層級報告細分為《基礎數據報告》《學科數據報告》《學生相關因素報告》《教師相關因素報告》《優質學校報告》等五種類型。2018年起,我們還為全市所有小學提供《監測結果追蹤反饋報告》。對這些報告,我們通過批量報告的方式快速生成,分別供市、區行政部門、學校領導、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等不同對象閱讀。
2.撰寫綜合分析報告。
撰寫高質量的綜合分析報告是一個研究監測數據、規劃精準改進方案的過程,我們將其定位于四個基本功能:發展性指向、增值性評價、診斷性分析和引領性建議。我們尤其注重評估區域和學校學業質量的增值發展狀況;注重監測關鍵指標的異常數據,構建改進教育管理決策的預警機制;注重挖掘影響學業質量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機制;注重剖析區域和學校教育生態的基本特征和發展動態。在綜合分析報告的撰寫中,我們聚合了監測、教研、督導、學校專家的力量,將基于經驗的質性評價與基于數據的量化評價相互結合、相互印證,深入挖掘監測數據背后的教育真相、教育規律,形成了一系列對區域有一定診斷和指導意義的綜合分析報告。
學業質量監測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提升,因此,它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助推器”。“助推”意味著運用監測結果時,既要防止缺位,又要防止越位。監測結果的運用必須回歸教育的“第一現場”,為區域決策管理提供依據,為學校改進工作提供參考,為教育者自我改進提供動能。
1.構建結果反饋的“層級反饋”機制。
監測中心每年為參測的區域與市直屬學校提供監測結果深度反饋服務,幫助各地、各校讀懂監測數據,為下一階段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開啟起點、搭建橋梁。區域層面,主要包括“社會發布”模式、“反饋+培訓”模式和“一對一反饋”等反饋模式。學校層面,主要開展不同層次和深度的反饋,或組織同類型學校在結果運用方面的分享交流。
2.構建表彰先進的“案例研究”機制。
2016年開始,監測中心每年開展全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結果運用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以此作為深化監測結果運用、推動教育教學精準自我改進的重要舉措和抓手。經過四年的案例研究和行動改進,一大批優秀案例脫穎而出。為表彰先進、推廣經驗,監測中心每年召開全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結果運用優秀案例分享會,對表現突出的案例進行公開表彰,并邀請優秀代表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宣傳推廣優秀案例的經驗與做法,促進區域和學校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
3.構建協同推進的“適度問責”機制。
監測后的結果運用相當于從“體檢”階段轉向“治療”階段,蘊含主體責任移交的要求,需要整合基教、督導和教科研等力量,構建多方聯動的協同推進機制。
在質量監測的初期,區域和學校對于監測工作普遍缺乏認識和理解,因此,我們依托行政和教育督導力量,將監測結果運用與一定程度的“問責制”有機結合。2017年,我們要求各區域依據年度監測的結果,自選2~3個標桿數據,確定對標管理目標,并用一年的時間來積極落實和改進,最終接受督導部門考核。對于問題特別突出的學校、區域,我們則采用現場調研、限期整改和跟蹤評價等方式加以推進。
4.構建基于數據的“自主改進”機制。
監測價值實現的瓶頸在于針對監測結果的自主改進,監測與改進的關系是“一分監測,九分運用;一分預警,九分改進;一分外推,九分內驅”。
監測報告發到基層學校后,我們要求學校組織管理團隊共同審讀監測報告,將監測數據與學校辦學行為和教師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對照分析和研究,通過“測評結果—研讀數據—精準診斷—合理歸因—科學定策—靶向改進—后效測評”的監測結果運用閉環,構建過程性自我診斷和自主性改進機制。同時,我們通過基于監測結果運用的督導評估工作,對區域和學校的改進措施進行跟蹤,對改進效果及時評價,促進決策管理和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健全質量評價監測體系是深化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我們希望通過監測讓教育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