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關鍵詞】生命境界;教育文化;學校場域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C【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2-0075-02
在蘇州,有教育界同行戲稱:“潘娜這幾年是在瘋長!”我想,之所以這樣說,不僅是因為潘娜的榮譽紛至沓來,更主要的是因為潘娜辦學成就斐然,是因為潘娜在對話教育的文化實踐中,實現了人生境界的躍升。
價值觀是潘娜對話教育的第一個要素。對話教育有其自身特點,在學校場域中,教師,特別是有著校長身份的教師,總帶有權威的印記。校長與學生交往,能不能真正形成對話,關鍵在于教師怎樣為師生關系定位。我與潘娜校長有許多次交談,她告訴我,提出對話教育,就是對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持有批判態度;她執教品德學科,選擇對話教學,就是想不僅引導學生至善,而且讓教學行為充溢著善的意蘊;她把對話教學推及所有學科,推及學校文化建設,就是期盼充滿主體精神的孩子們茁壯成長。
杜威曾說:“概括地說,(舊教育的)重心是在兒童以外,重心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在你喜歡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動。”“現在,我們教育中正在發生的一種變革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場革命,一場和哥白尼把天體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那樣的革命。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這個中心旋轉,兒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迸四蕊@然是杜威這種思想的實踐者,她致力于培養具有對話精神的兒童,讓學校精神照亮孩子的人生。正是樹立了這樣的核心價值觀,她的立場很堅定,舉措很扎實,成效很明顯。核心價值觀是貫穿一個人不同階段、不同方面行為的根本觀念。因為是根本觀念,所以自然會滲透、影響她的執教、她的治校,甚至她的日常生活。也正因為如此,學生自然對教師懷有景仰之心,感激之意,摯愛之情。“你是人間四月天”,師生之間“激發新意和遐想”的對話才有了可能。
能力建設是潘娜對話教育的第二個要素。對話是一種觀念,一種立場,但是想對話不代表能對話。潘娜校長的對話教育一直重視能力建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在學校共同體中,她都關注到:第一,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我贊成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素養引領,基礎為本。潘娜對我說,教師也好,學生也好,一定要有充實感。她贊成德育界前輩的說法,美德不能是一個空口袋。她清醒地認識到,教學中任何對話都基于學生腦海中的知識草案,他們的學科對話模型體現了對學科學習認知圖式的理解,他們學校學生的學業水平比較高,應該是與她的這種自覺意識緊緊關聯的。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她抓得很緊,潘校長說,就是要讓教師有對話的勇氣,有參與的本領。每一次群體的討論,他們都做極其認真的準備,潘校長認為,進入對話要熟悉并遵循對話話題,要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要有相互尊重和寬容的意識,還要有相互補充的思維能力,把這些基本功做好了,教師也就自然出息了。第二,重視對話方法的學習。對話是一種關系構成,這種關系是靠語言連接的。因此,怎么問,怎么聽,怎么答,怎么議,就需要一定的“技術規范”。潘娜在教學時非常重視這方面的習慣養成,特別是言說和傾聽,都有專門的訓練。教師群體討論,她的團隊則在參與和共享方面有意為之,因而取得較好的效果。第三,關注思維和情感的貫通。對話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伯姆在《論對話》中,專門提及神經科學對大腦結構的研究,發現思維產生于大腦前額葉外部皮質的某個地方,而情感中樞則位于更深層的地方。二者由非常厚的神經中樞所聯結。通過這樣的方式,它們之間建立了非常緊密的聯系。參與對話,因為“思維和情感”構成了每個人“最本質的自我”,必須“按其本來的整體性和完整性來生活”。我們感動于潘校長講述的教育故事,很重要的是因為她的對話教育貫注著情感的力量。
審美性是潘娜對話教育的第三個要素。首先是關系之美。如前所說,對話是一種關系構成。何以言美呢?那就在于體現著心靈的潤澤和精神的豐盈。金生鈜教授說:“對話不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在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為教育活動所吸引,他們共同參與、合作、投入和創造相互交往活動,因此對話不僅僅是指二者之間狹隘的語言的談話,這種對話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納和共同分享,指雙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領?!庇谑?,對話者之間的關系就有了純粹的精神之美的光澤。在潘校長和師生的交往中,我常常對此有深刻的感受。其次是內聚力之美。群體的對話,如果人們能夠像激光那樣以高度的內聚力來共同思維,就會生成無窮的力量。伯姆進而說:“我們不但能夠直接感知到這種內聚力,而且更要能在內心深處形成默契和意念?!?/p>
潘娜管理的學校確實具有文化的內聚力,很多事情,教師們不需要吩咐,學生們不需要提醒,自然而然地會去做,并且會努力做好,甚至還可能創造性地做,那就是“默契和意念”在學校的文化土壤中發芽生長了。再者是人格的詩性之美。格式塔心理學提出“格式塔質”概念,格式塔強調完形、整體,“格式塔質”則意味著一種意蘊、氣象的東西,或者可以稱為人格詩意的東西。這種生命的完整性來自“我”和“你”的敞亮,精神真正相遇;來自個體與群體的和諧,營造出一種相互間如沐春風、心曠神怡的感覺;來自不斷訴諸內省的詰問,在深刻的反思中實現自我超越;還來自總有更高一級的追求,以期創造更美好的人生境界。潘娜如斯!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