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強
【關鍵詞】鄉村教育;敬仰之情;感激之情;憂慮之情;期待之情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2-0077-02
*本文系江蘇省第六批教育改革發展戰略政策性研究重點課題“推進義務教育一體化、優質均衡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鄉村教育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發揮著基礎和兜底作用。縱觀我國鄉村教育的發展,筆者對鄉村教育充滿了四種情感。
談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立馬讓人想起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黃炎培等鄉村教育的先驅者。他們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積極開展鄉村教育的理論探索和教育實踐,以開啟民智、提升民生、教化民風為志向,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主要針對農村農民愚、窮、弱、私的問題,積極開展文化教育治愚、技術教育治窮、衛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的鄉村教育運動,開啟中國鄉村教育的先河,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壯麗篇章,為中國教育留下了寶貴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和教育經驗。先生們雖遠逝,但豐碑常駐、精神永存,令人敬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為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人才支持,在窮國辦大教育的背景下,在“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的教育宗旨和辦學原則指導下,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引領下,廣大農村群眾在家庭經濟仍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節衣縮食、盡其所能捐物捐款,參加學校建設義務勞動等,熱情投入、傾力支持鄉村教育的建設和發展。支撐這一階段鄉村教育的主干力量是當時的民辦教師,在微薄的收入和家庭生產與教育教學任務一肩挑的情況下,他們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為學生學習和發展嘔心瀝血、無私奉獻。這一時期的家長們對子女學習成長充滿期望,對學校教師無比尊敬、無比信賴、無條件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國工作在各條戰線上四五十歲的骨干人員,絕大多數是從這一時期的鄉村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是在這一時期的鄉村教育中奠定了知識基礎、思想基礎和精神基礎。作為一名50多歲的教育工作者,對這一時期的鄉村教育充滿了無限感激。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村教育呈現出不斷萎縮的趨勢。鄉村學校大量被裁撤,在很多人的無限鄉愁中,除了“回不去的故鄉”失落之外,又多了“找不到母校”的惆悵。即便保存著的鄉村學校,也讓人充滿憂慮。一憂學校的去留。城鎮化還在推進,農村居住集中化工程的實施,那些相對偏僻、規模較小的學校前途未卜、去留無答。二憂生源的流失。目前,在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的地區,真正的鄉村學校生源大幅流失、連年萎縮,學生們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向城市、城鎮聚集,于是呈現出城鎮學校擠、農村學校空的不平衡現象。三憂教師隊伍。鄉村學校教師隊伍與城鎮學校教師隊伍比,確實存在較大差距,數量不夠、年齡老化、學科失衡、補充不足,甚至在不少鄉村學校存在著學歷很低、沒有教師資格證的代課教師。四憂留守兒童。目前在蘇北鄉村學校就讀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占很大比例。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隔代教育的無力和無助,關愛工作的有限和局限,多種因素之下使留守兒童的成長出現了諸如學習、行為、心理、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問題。
對于農村教師隊伍的發展,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教師建設工程,積極開展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和改善鄉村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在培訓培養、職評表彰等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會有越來越多的堅定教育志向、熱愛鄉村教育、奉獻教育事業的教師走向鄉村教育的講臺。未來的鄉村教育,不僅僅是面向鄉村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還應該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助力者、環境美化和管理治理的參與者、文明傳播和良好民風的引領者,并將這些內容納入鄉村教育的課程之中。未來的鄉村教育,不僅僅是鄉村學校的鄉村教育,還應該是社會、家庭共同參與、通力合作、全面推進的鄉村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