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太圣
人才培養是教育的核心工作,人才的質量高低關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宏圖大業,更是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但人才質量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因時代要求的變化被賦予不同的內容。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對當下時代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從而更有效率也更有信心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那么,我們所處的時代究竟具有哪些新的特征呢?概括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現時代是一個加快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向更加多元的全球化時代。這個時代構成了年青一代的生活世界,它要求年輕人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同時,也要求年輕人能夠將全球化思維與本土化行動有機結合在一起,為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而奮斗不止。
第二,現時代是一個人工智能高度發達、即時通信、記憶外包的時代,也是人類越來越依賴于技術,并需要認真思考人與技術如何相處的時代。這個時代同樣構成了年青一代的生活世界,它要求作為技術時代原住民的年輕人,努力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保持人在技術世界里的主體地位,避免異化而淪為技術的奴隸。
第三,現時代是一個呼喚人的全面發展、關注個體美好生活體驗的時代,也是一個物質上極大豐富、呼吁人類行動向價值理性回歸的時代。這個時代依然構成了年青一代的生活世界,它熱切關注每一位年輕人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希望他們的潛能都能得到有效釋放;同時,也要求年輕人遵從社會公平理念,同情、包容、關愛社會他人。
時代的呼喚無疑會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長期以來,部分所謂的教育變革多從小處入手,滿足于局部的零打碎敲。如今,面臨社會發展之大變局,這些零散的、細小的變革很快就會被湮沒和遺忘,而整體性的范式變革才是必需的。
所謂整體性范式變革,追求的是從思想觀念、制度設計、運行機制到保障措施的綜合性教育變革,其最終指向的是要培養適應全球化生存、技術化生存和個性化生存需要的人。借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一報告中的觀點,過往計劃性地、預測性地開展教育工作越來越無效,因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預測新的專業和相關技能需求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育系統本身要增強彈性和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要優化過多的基于標準化思維的績效考核措施,充分發揮每一所學校及其管理者的變革能動者的作用,讓學校真正成為聯通學生不同生活世界的生命成長之所,幫助學生成為勝任未來工作、坦然面對變遷、引領社會風尚、關懷民族命運、體認生活意義、釋放自己情感和潛能的完整的人。
(作者系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