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三角行政區劃調整:歷程、特征及思考

2020-07-31 09:47:22申立
上海城市管理 2020年4期

摘要:行政區劃是長三角一體化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從“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的理論視角出發,分析1978年至2019年長三角各城市行政區劃調整行為,可以發現,行政區劃調整有力支撐并推動長三角發展進程,呈現制度資源的全區化與軸向拓展、空間資源的趨大化與結構重組、組織體系的實體化與持續創新等特征。盡管行政區劃調整的風險與機遇并存,但它依然是高效處理區域協調問題、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時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下,應在保持行政區劃格局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激活不同層級行政區劃的資源作用,統籌行政區劃總體格局優化與局部重點突破,探索更加扁平和更高效率的組織體系。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行政區劃;行政區劃資源;空間治理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0.04.002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中指出,“行政區劃并不必然就是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的障礙和壁壘。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用得好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更大優勢,用不好則可能成為發展的掣肘。” 2019年,《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實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組織體系。”顯然,準確把握“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的內涵,用好這一資源,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城市群區域協調和一體化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區域協同發展最早也是水平最高的地區,[1]也是擁有行政區劃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在區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行政區劃調整同步推進,很大程度上支撐了各類要素的區域流動。與此同時,長三角跨行政區的組織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從早期的上海經濟區到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再到近年來設立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各省市、區縣、街鎮之間已經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展開區域協作。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很有必要從行政區劃資源的視角出發,梳理長三角行政區劃調整的歷程與特征,從中把握行政區劃推動區域發展的基本邏輯,從而為新時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支撐。

一、行政區劃資源視角下的長三角

(一)行政區劃資源理論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行政區劃的理論研究伴隨著行政區劃改革實踐而逐步深入,從上世紀90年代劉君德教授等提出“行政區經濟”理論,[2]到陳占彪等引入政治經濟學分析并提出“中國區域政治經濟學”理論范式,[3]再到劉云剛、王豐龍等將“尺度政治”理論引入行政區劃研究,[4][5]為深入揭示中國行政區劃調整的基本邏輯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近年來,“行政區劃資源論”作為該領域最新的理論范式被學者們逐漸關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陳田、王開泳從地理學的視角將行政區劃視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行政資源,并從空間資源、權力資源、組織資源、政策資源等四個方面來理解。[6]此外,王開泳、陳田、劉毅等還探討了行政區劃資源論的實踐應用,認為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可以將行政資源合理分配到各級政區,從而促進人口、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各政區間自由流動,實現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和空間資源的延伸和優化重組,真正將行政區劃這一資源的效應發揮最大化。[7]戚偉、王開泳進一步提出,行政區劃資源論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但同時要考慮行政區劃調整對重塑區域發展格局、優化區域城鎮體系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8]總體來說,行政區劃資源論仍在持續探索與尋求共識之中。

本研究的展開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行政區劃資源。習近平總書記“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的重要論斷,與“行政區劃是一種資源”是不同的,“本身”指明了行政區劃的固有屬性,故而對這一理論的探索,應當回溯行政區劃(Adminsitrative division)自身的概念內涵。從行政區劃概念來看,行政區劃是國家為行政管理而劃分的區域,這是學者們普遍認可的共識性概念,[9][10][11][12]因此,行政區劃資源至少應當包括“行政管理”所代表的制度資源和“劃分的區域”所代表的空間資源兩大類。

就制度資源而言,主要指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行政區劃建制所代表權力、職能及其相關制度,例如,縣與區的根本區別在于其財稅、公安、規劃等制度不同,從而直接影響城市區域發展。我國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具有“國家—省(直轄市等)—地級市(地區等)—縣(市轄區、縣級市)—鄉鎮(街道)”的層級關系,通過行政區劃建制調整來優化區域制度資源的配置,進而為政府行政管理提供支撐。

就空間資源而言,主要指各級行政中心和行政邊界所構成的層級鮮明、相互嵌套的空間結構。行政區劃的空間資源之所以能對城市區域發展起作用,關鍵在于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在中心(行政中心)與邊界(行政邊界)具有獨特的效應,例如,各級行政中心所在區域往往是城市產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較高的區域,而行政邊界區域則往往成為“發展洼地”,這也是“行政區經濟”理論的空間表象。因此,部分城市在兩區合并后,原行政邊界的屏蔽效應向中介效應轉化,有利于兩區交通等設施的銜接,促進兩區經濟社會等資源加快流動,但被撤銷的行政中心也可能面臨著人口增長乏力、發展動力不足、公共服務弱化、城市更新速度放緩等挑戰。就此而言,優化行政區劃的空間資源,也將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支撐經濟、社會等要素的合理布局與相互流動。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與空間資源是可以被優化組織的,諸如“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以及下位的“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安亭—白鶴—花橋城鎮圈”等各類跨區域組織協調模式,就是在不同層面(如省、市、區縣、鄉鎮)上對相應的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和空間資源的再組織,這也是當前區域協調和一體化中超越簡單行政區劃調整的重要路徑。

(二)長三角行政區劃資源分布情況

行政區劃資源的理論視角為更直觀地分析區域的行政區劃格局提供了基礎,本研究將長三角三省一市行政區劃的“空間—制度”資源進行圖示化表達,制作了“2019年長三角地區行政區劃資源分布示意圖”,包括1個直轄市、3個省、3個副省級市、37個地級市、152個市轄區、51個縣級市、104個縣(自治縣)等,由于鄉、鎮、街道作為基層政區受長三角一體化的影響有限,故本研究主要聚焦區縣以上政區,從圖1中可以一覽市轄區、縣級市、縣的制度資源差異,以及行政中心、行政邊界、政區格局等空間資源的總體概貌,呈現以下特征:一是在上海、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寧波等區域協同越密切的城市,實際能夠用于配置的空間資源和制度資源也越多(行政中心越密集且越接近于區域發展軸線、制度資源也越集聚),各類各級行政區間的關系也越復雜。二是在滬寧、滬杭甬軸線上已形成了市轄區連片、縣級市連片、縣級市包圍市轄區的格局。三是與江蘇和浙江的行政區劃資源適度集聚的特征不同,安徽省行政區劃資源在經歷多輪地級、縣級行政區劃調整之后,仍然較為分散,對未來資源優化提出了挑戰。

二、長三角行政區劃調整的歷程與特征

長三角的行政區劃資源是如何演變的?有必要對其發展進程進行梳理,鑒于我國當前行政區劃體系和體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形成的,且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后,故該部分主要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一)長三角行政區劃調整的歷史脈絡

從1978年至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各級行政區劃調整的數據來看,分為三個階段(圖2)。

第一階段是1978年至2000年,主要特點是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行政區劃改革,在地級層面,改革開放初期,根據《關于地市州黨政機關機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中發〔1983〕6號),我國地方政府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改革當時省與縣之間地區與地級市并存的局面,以破解地區體制的弊端;由此,長三角各省市逐步取消地區建制,推進地市合并和市領導縣體制;在縣級層面,秉承“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我國對縣級行政區劃格局進行了全面改革,縣級市和市轄區數量迅猛增長,從改革開放初年的209縣、7縣級市、81市轄區,轉變為21世紀初的129縣、57縣級市、138市轄區。

第二階段是2000年至2012年,主要特點是都市區擴容背景下的行政區劃改革,此時,地級層面調整極為少見,調整主要在縣級層面。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改革開放所建立的市領導縣體制和撤縣建區在促進中心城市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做大做強中心城市,不僅可以擴大中心城市的影響力,還能創造基于擴散效應反哺周邊地區的可能性,使得撤縣(縣級市)設區迅速成為此時大中城市擴張的首選方案。[13]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空間從中心城向郊區發展成為此時城市、區域發展的核心問題,由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設立的浦東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區域發展模式的成功,迅速成為各地推進城鎮化的普遍經驗,在開發區建設、土地財政與經營城市的共同作用下,各地中心城市空間需求普遍膨脹。[14]有研究發現,這時候的長三角地區由于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最高,也是這個時期全國撤縣設區最為突出的區域,撤縣設區在降低區域惡性競爭、統籌空間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5]

第三階段是2012年至今(2019年底),主要特點是新型城鎮化和國家治理背景下的行政區劃改革。[16][17]在這一階段,長三角總共有24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除了撤縣(市)設區之外,還包括:一是地級市的空間調整,包括安慶市樅陽縣劃歸銅陵市、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二是中心城的區界重組,如上海、寧波、南京、常州、紹興、連云港、無錫、淮安等;三是縣級市的設置,自1997年國務院凍結縣級市審批后,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又再次重啟了縣級市設置,2019年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成為其中的創新性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從部分城市行政區劃調整的相關文件中還可以發現,行政區劃調整不僅僅是應對城鎮化發展趨勢、解決自身發展問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服務效能等的手段,還與區域協調乃至長三角一體化有一定聯系。例如,2014年連云港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文件中指出“有利于把連云港打造成為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連云港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蘇政發〔2013〕76號);2015年鹽城市大豐撤市設區的請示文件中指出:“有利于更好承接上海和蘇南地區產業轉移,推動鹽城市加快融入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撤銷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的請示》蘇政發〔2014〕114號);2017年杭州市臨安市撤縣設區的請示文件中指出“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杭州作為浙江省會城市及長三角洲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浙政〔2016〕42號),等等。

(二)特征一:制度資源的全區化與軸向拓展

從制度資源的視角考察這一歷程,呈現兩大特點(圖3)。

一是制度資源的全區化。改革開放初,長三角依然是“省(直轄市)—地區(地級市)—縣(縣級市、區)”的格局,在這一體制架構下,地級市周邊的地區建制對地級市發展有諸多限制,不利于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此,制度資源調整的最初目的就是理順地區體制,通過地市合并和市領導縣來支撐快速城鎮化和中心城市發展的戰略。此后,在地級市的管理下,由于大城市擴張的內在需求,長三角地區城市相繼啟動了撤縣設區的進程,上世紀80、90年代上海、南京等城市郊縣(市)紛紛改為市轄區,不過,撤縣設區大規模的展開是在2000年之后。從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尺度來看,2000年,三省一市的各個地級市的市轄區普遍偏小,大部分是縣和縣級市,隨著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蘇州,浙江省杭州、寧波等城市的快速撤縣(市)設區工作,市轄區數量普遍增多,出現了“全區化”特征,并呈現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連綿特征。

二是制度資源的軸向拓展。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城鎮化需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撤縣(市)建區,但如今往往是通過市轄區的設置來使得該地區提前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以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率的提升,因此,市轄區設置經常與區域發展戰略相一致。2010年以來,長三角形成了沿發展帶的市轄區軸向拓展特征。盡管各地級市相對獨立地進行區劃調整,但調整之后的區劃格局卻呈現出與區域發展軸線相一致的態勢,這不僅有利于區域發展軸線的培育與強化,促進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合理化,還能促進經濟產業要素合理布局,優化區域聯動格局,從而更好地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以及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三)特征二:空間資源的趨大化與結構重組

從空間資源的視角來考察這一歷程,同樣呈現兩大特點。

一是空間資源的趨大化。眾所周知,行政邊界具有一定的“屏蔽”效應,去除邊界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邊界的屏蔽效應,促進區域之間的協調,也有助于機構精簡,但管理事務的成倍增長也對行政管理提出了新挑戰,同時也可能存在文化斷裂的風險。[18]不過,從行政區劃的空間資源來看,趨大化是共同選擇。首先是改革開放初期開展的地級市與地區建制的合并,除了有利于理順錯綜復雜的體制關系,更有助于地級市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本世紀以來的市轄區合并亦是如此,以2009年上海市浦東新區與南匯區合并最為典型。當時,浦東新區正處于從基礎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從集聚國內外資源向服務、輻射全國轉型的關鍵階段,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實現“四個率先”,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和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發展空間受到制約,2009年的兩區合并有利于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下充分發揮浦東改革開放效應,促進上海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保持經濟較快發展,并在更大范圍內發揮浦東新區對長江三角洲、長江流域和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19]近年來,南京、連云港、常州、上海、無錫、淮安、寧波等城市中心城紛紛進行兩區合并,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解決城市轉型發展問題,從而擴大城市輻射能力。

二是空間資源的結構重組。近年來,原本相對穩定的地級市邊界也正在逐步調整之中,尤以安徽省最為典型,針對安徽省中心城鎮規模較小、省域城鎮體系不合理、區域發展布局不清晰等問題,安徽省對其地級行政區劃資源進行了整體調整。例如,2011年,安徽省通過對地級市巢湖的區劃調整,使合肥、蕪湖和馬鞍山三市獲得了新的城市拓展空間,有力地支撐了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所確立的“合肥都市圈”和“蕪馬都市圈”的建設,同時,顯著擴大合肥城市規模,強化合肥經濟圈實力,也為合肥直接對接長三角地區提供便利。[14]此外,2015年,安徽省銅陵和淮南的調整有利于解決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小馬拉大車問題”,還有利于安徽省打造皖江城市帶、促進貧困縣加快脫貧等。[17]顯然,空間資源的結構重組在實踐中已被逐漸用于為更好地區域協調提供支撐。

(四)特征三:組織體系的實體化與持續創新

在行政區劃制度資源與空間資源優化的同時,長三角跨行政區組織體系也在多個尺度上不斷實體化運作并持續創新,對各類各級行政區劃資源進行再組織。

在長三角的尺度上,從上世紀80年代初建立“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到90年代成立“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從本世紀初期建立“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制度”到2018年成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目前的體制力求通過三省一市工作人員的協同工作和合署辦公,更好地組織四地資源,協調解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城市尺度上,長三角也出現了大量次一級都市圈(都市區)等,其中,實體化運作的包括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兩者都地跨江蘇和安徽兩省,作為地級市層面自發形成的城市間合作,確立了“城市發展聯盟”的組織體系。在區縣尺度上,浙江嘉興市與上海金山區簽訂《嘉興市與金山區區域聯動發展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設有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共建“聯動發展共贏地”;而江蘇省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也共同打造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建立“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聯席會議”制度,實行輪值制度,并成立了相關工作辦公室和咨詢顧問委員會等。在街鎮尺度上,金山區楓涇鎮、嘉善縣姚莊鎮、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惠民街道共同簽訂《上海市金山區與浙江省嘉善縣共建滬浙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戰略框架協議》,參考“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經驗,實現三街鎮工作人員共同辦公,處置問題聯勤聯動,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進行協商交流,做出重要決策。

三、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發揮行政區劃資源作用的思考

面對區域協同問題,行政區劃調整、建立跨區域的組織協調機構、復合行政、區域政府、區域管治等是學界普遍討論的治理模式。[20][21][22][23]盡管行政區劃調整的效果一直被詬病,但人、資源、設施等長三角一體化中的關鍵要素依然需要依托行政區劃這一行政體制基礎才能發揮作用。為此,充分認識并發揮行政區劃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資源作用,并不是鼓勵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而是將其視作一個長期的治理過程,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基礎上,通過在制度、空間、組織三方面的調適,對行政區劃資源進行持續優化配置和再組織。

(一)激活各層級行政區劃資源的作用

從長三角行政區劃調整的歷程來看,不同層級行政區劃對長三角發展起到的作用截然不同。應對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和復雜的跨界協調難題,當前主要聚焦區縣層級調整的行政區劃資源優化策略有待完善,應重點探索以下問題:

發揮省級行政區劃資源的統籌性作用,包括:跨界事務的聯系協調,參與省與省(市)之間的聯動框架;省內事務的統籌安排,根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趨勢和地方實際,對省內各市縣行政區劃調整節奏與報批進度等進行統籌安排,區分優先調整區域和限制調整區域,避免省內城市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影響;規范制訂省內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標準與規劃,等等。

發揮地級行政區劃資源的結構性作用,地級市是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引導區域協調發展、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主體,以往地級市的行政區劃格局相對穩定,但近年來,隨著城市與城市之間聯系日益緊密,我國地級城市行政區劃資源正在產生變化,如濟南、成都等市都相繼擴大地級市規模,使得優勢地區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長三角行政區劃資源發展歷程來看,安徽省通過幾輪地級城市規模的調整已經適度優化了資源格局。為此,應及時總結巢湖、淮南、銅陵地級市行政區劃調整的經驗和教訓,研究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背景下的地級行政區劃的適度規模與空間格局,促進地級行政區劃資源的結構性優化。

發揮縣級行政區劃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由于縣和區兩類行政區劃資源的根本性差異,使得以撤縣設區和區界重組為特征的縣級行政區劃資源優化成為近年來主要做法,應根據區域發展態勢和地方城鎮化水平逐步優化縣級行政區劃格局。

發揮鄉級行政區劃資源的補充性作用,對跨界地區發展水平較高的鄉鎮,可設置街道,推進扁平化管理,促進區域協調事務自上而下更好地落實;對于經濟發展動力較強、在長三角城鎮體系中區位優勢明顯的特大鎮,可參考龍港設市經驗,研究升格為縣級市的可能性,逐步優化長三角區域城鎮體系。

(二)統籌總體格局優化與局部重點突破

為了更好地發揮各級行政區劃資源的作用,加強長三角地區行政區劃頂層規劃和戰略研究至關重要。除了從總體上把握行政區劃調整的幅度、力度和速度,還要避免簡單為協調邊界矛盾而進行跨省、跨地級市域的調整,更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地方訴求,發揮行政區劃服務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大局。

一是以高質量為導向的總體格局優化。從行政區劃與區域一體化以往的實踐來看,往往會面臨行政區中心、邊界布局的不合理制約生產要素流動和生產力布局、行政區規模與區域協同范圍不匹配制約區域生產力水平提升、邊界地區行政層級的落差制約著地方政府協同的效率等問題。為此,應依據長三角地區發展趨勢與特征,銜接區域城鎮體系和發展軸線走向,對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與空間資源進行科學布局,解決行政區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的問題。此外,還需要關注行政中心資源的作用,相比于市轄區空間格局的調適,長三角目前對于行政中心等空間資源的利用相對較少。行政中心調整牽一發動全身,對于城市功能疏解以及產業經濟、公共服務要素等集聚的作用十分明顯,能引導各類資源在空間上快速配置,2019年《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將行政中心的審批職權下放至省,這也為地方靈活優化行政中心資源提供了法律支撐。

二是以破解問題為導向的局部重點優化。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不只是對整個長三角行政區劃資源格局的變化,更需要瞄準當下一體化發展中的重點功能地區,推進局部區域的優化調整。如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地跨兩省一市,包括江蘇蘇州吳江區、浙江嘉興嘉善縣和上海青浦區,先行啟動區為五鎮;又如,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既涉及跨省協調(上海與浙江洋山港),又涉及跨區協調(包括浦東新區與奉賢部分區域)、跨鎮協調(規劃范圍按照河流而非行政區劃來劃分);再如,虹橋商務區,涉及閔行與青浦、長寧區等。以上重點地區基本都涉及行政區劃與功能性項目發展的協調問題,在規劃編制、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亟待優化,應當強化相關研究與政策創新。

(三)探索更加扁平和更高效率的組織體系

科學統籌長三角地區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和空間資源,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行政區劃資源格局,但行政區劃調整后很難再進行“逆向調整”,因而行政區劃調整尤其需要慎重,特別是對于跨區域地區的協調問題,簡單采用政區合并并非良策,很容易陷入“調整—矛盾—再調整”的循環,而是需要通過創新非正式的管理組織體系,激活行政區劃的制度資源與空間資源。

從我國以往跨行政區組織體系的效果來看,組織體系并沒有統一模式。一般來說,城市集中開發時期更適合“垂直式管理”,而到了城市發展的成熟期則慢慢趨向于“多中心治理”。[24]當前,長三角正在多個尺度上建立了各種實體化運作的跨行政區組織體系,包括區域合作辦、聯席會議制度、聯合黨委等,這樣一套組織體系與行政區劃體系相疊加,縱向與橫向組織協調的成本可能也會增加。為此,一方面,可探索組織的扁平化建設,研究打通不同層級跨行政區組織之間的聯系,形成跨省級(如長三角區域合作辦)與跨市級(如金嘉合作辦)以及跨鎮級(如楓涇-姚莊-惠民聯席會議)之間的管理聯系,促進區域合作事務方面自上而下的管理,減少行政命令上傳下達的中間層級。另一方面,探索通過職能分解來提升整個組織效率的治理模式,將區域協同中的不同職能(如產業協同、財稅分攤、綜合交通、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等)分解到省、市、區縣、鄉鎮等不同層級和區域,為各級跨行政區組織體系進行體制減負的同時,又能實現區域協同事務的專業化管理。

四、結論與討論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劉君德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開展安徽省皖南山區綜合科學考察、福建省閩江上游綜合科學考察、江蘇省蘇錫常地區行政區劃戰略研究、泰州行政區劃調查等課題過程中,發現一種特殊的區域經濟現象——“行政區經濟”現象,呈現出企業競爭中地方政府干預,生產要素流動的跨行政區受阻,區域經濟的同構性和穩態性,經濟重心和行政中心的高度一致性,行政區邊界經濟的衰竭性等特征。“行政區經濟”理論脫胎于改革開放初期在長三角相關現象的思考,而在4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長三角行政區劃調整的實踐正是體現了行政區劃正從“壁壘”向“資源”的轉變。

當前,“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的理論視角下,行政區劃對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已被提升至全新的高度。從根本上來看,“行政區劃資源”正是以市場機制的發育為前提,強調對行政區劃的空間資源和制度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影響行政管理行為與空間規劃等,從而促進區域城鎮體系的合理化和區域性人、財、物的有效流動。放開來看,行政區劃資源的視角還具有世界性的意義。盡管世界各國的城鎮化模式、行政體制等千差萬別,但卻同樣面臨著大都市區、城市群等世界性問題。尤其在各國大都市區發展與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些國家和城市都不約而同地對其行政區劃資源進行了調整。例如,英國倫敦在1940年和2000年左右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就是通過空間規劃途徑來與毗鄰的郡和區協商;法國巴黎在1960年左右設立了大區就是為了促進巴黎市與周邊的協調。2014年以來,法國將原本的巴黎市及近郊3省合并為巴黎大都市區;將22個大區合并為13個,為區域內重點項目的建設提供更大的空間;還加大了市鎮聯合體的合并和改革力度。韓國首爾則是通過提升周邊城市行政級別的制度資源(設置世宗特別自治市),避免首都首爾過于集中發展。顯然,通過對制度資源和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更好地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基礎,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的共識之一。不過,從行政區劃資源的視角分析行政區劃與區域協同問題仍在起步階段,還有不少探索空間,如調整行為背后的作用機理、效應測度、評估監測,等等,這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深化的空間。

參考文獻:

[1]趙峰,姜德波.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的經驗借鑒與進一步發展思路[J].中國行政管理,2011(2):81-84.

[2]劉君德.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陳占彪.行政組織與空間結構的耦合——中國行政區經濟的區域政治經濟學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4]劉云剛,王豐龍.尺度的人文地理內涵與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來英語圈人文地理學的尺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3):1-6.

[5]王豐龍,劉云剛.中國行政區劃調整的尺度政治[J].地理學報,2019(10):2136-2146.

[6]王開泳,陳田,劉毅.行政區劃研究的地理學支撐與展望[J].地理學報,2018(4):688-700.

[7]王開泳,陳田,劉毅.“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重要資源”的理論創新與應用[J].地理研究,2019(2):195-206.

[8]戚偉,王開泳.中國城市行政地域與實體地域的空間差異及優化整合[J].地理研究,2019(2):207-220.

[9]浦善新,等.中國行政區劃概論[M].北京: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

[10]劉君德.中國政區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1]田惠生,等.中國行政區劃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2]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3]陳科霖.中國撤縣設區40年:回顧與思考[J].地方治理研究,2019(1):2-19.

[14]羅震東,汪鑫,耿磊.中國都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城鎮化加速期以來的階段與特征[J].城市規劃,2015(2):44-49.

[15]廖威,褚明生,劉鵬.都市區治理視角下“被撤并”城市發展路徑研究——以寧波市奉化區為例[J].城市規劃,2017(4):92-97.

[16]林拓,申立.在新格局入口處:國家戰略與政區改革——2014年度中國行政區劃變動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4):20-31.

[17]林拓,申立.行政區劃優化:與國家治理同行[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5):77-86.

[18]林拓,申立.我國城鄉區縣重組:風險及其超越[J].中國行政管理,2012(11):72-76.

[19]周國平,浦研.浦東新區和南匯區行政區劃調整[R].上海年鑒(2010),2010.

[20]趙聚軍.行政區劃調整如何助推區域協同發展?——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2):1-10.

[21]張勁松.區域政府:從行政區經濟到經濟區經濟轉變的路徑選擇[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41-146.

[22]王健,鮑靜,劉小康,王佃利.“復合行政”的提出——解決當代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沖突的新思路[J].中國行政管理,2004(4):44-48.

[23]羅小龍,沈建法.長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論框架分析[J].地理學報,2007(2):115-126.

[24]林拓,申立.中國城市群發展模式的基本面向與信息化、智能化戰略取向[C].第一屆數字城市群建設和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Abstract:It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to optimize the setting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re also resources themselves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justment behavior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1978 to 2019.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trongly support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t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ll coverage and axial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the larger trend of spatial resources and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and the substantiation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Although there are both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sources is still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deal with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patter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ould play the roles of activating different level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sources, coordina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overal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pattern, and exploring a more flat and efficient organizational system.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administrative division;administrative division resources;spatial governance

責任編輯:許? 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免费成人网| 久久伊人色|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免费成人| 国产精品第一区|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激情午夜婷婷| 国产成人一级| 伊人AV天堂| 亚洲—日韩aV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国产你懂的|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日韩a级片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网视频| 香蕉精品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女人在线| 五月天在线网站|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AV色爱天堂网|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内毛片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av在线无码浏览|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狠狠操夜夜爽|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欧美黄色a| 无码aaa视频|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欧美高清|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秋霞国产在线|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色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夜色91|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