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清 黃學哲
關鍵詞 跨境電子商務平臺 走私 刑事風險
作者簡介:黃露清,廣東蘊德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刑事、經濟犯罪;黃學哲,廣東蘊德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訴訟法、經濟犯罪。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89
全球化貿易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網絡貿易逐漸成熟,國內電子貿易的日趨興盛,跨境貿易逐漸從大宗交易向個人跨境貿易傾斜,加之國內政策的支持,跨境電子商務更是迎來井噴式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監管體系尚未成熟,許多不法分子抓住可乘之機,開始利用跨境電子貿易進行走私活動以獲取暴利。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偽裝“個人跨境直購”,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也隨著電商企業走私活動而站到了風口浪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當務之急是如何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做好風險防范,避免卷入走私犯罪當中。
依據我國《海關法》第82條的相關規定,走私行為是指“逃避海關監管,偷逃應繳稅款、逃避國家有關進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而走私犯罪是由刑法規制的違反海關法規,走私貨物、物品偷逃稅額較大的行為。跨境電商走私本質上還是走私行為,其構成要件只是在走私行為當中加入跨境電子商務的要素,評價跨境電子商務行為是否構成走私,仍應當以是否符合《刑法》中關于走私犯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而定。
在關于電商企業利用跨境電子貿易走私的行為,最常見的是偽裝為“個人跨境直購“的方式,將本應以一般貿易進口入境的貨物化整為零,偽報為個人跨境直購的方式將貨物走私入境。而偽裝為個人跨境直購的走私方式,其中一個必要的環節就是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行為人將搜集的裝箱單、發票等資料需要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形成虛假個人訂單,在完成虛假支付信息和物流信息制作后,形成三單對碰,將三種虛假信息合并推送給海關,利用行郵物品免稅或者低稅率的監管規定,偽報貿易性質進口貨物。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相比較于傳統的走私方式,跨境電商走私的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走私的過程所涉及的主體不僅僅局限于供貨商和電商企業本身,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商、支付企業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卷入走私犯罪。
(一)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在走私犯罪中的風險實例
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除了提供給電商企業作為展示和銷售商品的渠道以外,對于整個跨境電子貿易來講,其還承擔形成交易訂單的作用。由于個人跨境直購,訂單信息、物流信息以及支付信息最終必須在傳輸至海關形成三單對碰。對于跨境電子貿易來說,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存在。
因此,參與到跨境電子貿易的單位涉嫌走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也必然會被卷入其中。
實際中案例有廣州志都某有限公司、馮某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一案,案號:(2016)粵01刑初452號。本案中“正路網”作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系廣州志都某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李某委托程某某任職的普云公司所制作并備案,而正路網制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向志都公司生成虛假的跨境交易訂單,并在平臺上設計可以批量導入購買人信息的程序。對此,一審法院認定普云公司的程某被認定為了走私犯罪的共犯,而備案正路網的普云公司則并未以走私犯罪的共犯起訴。理由是普云公司雖實際負責正路網的制作和申請備案,但對于正路網的實際用途并不知情,且在交付使用后利用該平臺進行走私活動的是志都公司以及程某某。綜上所述,對于電子商務平臺來說,是否構成走私犯罪的共犯,首先是其對于電商企業利用平臺進行走私活動的行為是否知情;其次電子商務平臺是否具有實際為電商企業走私活動提供幫助的實行行為。
(二)關于電子商務平臺在走私犯罪中主觀故意的認定
走私犯罪是故意犯罪,即行為人在實施相關行為時主觀上必須是故意實施走私犯罪的。但是在現實中,積極并主動實施走私行為的往往是電商企業。承接前文所述,避免構成走私犯罪的共犯,電子商務平臺就要避免在電商企業的走私活動中具有協助走私的主觀故意或者被推定具有主觀故意。根據刑事立案標準以及“兩高”、海關總署2002年7月8日《關于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條第四項規定,電子商務平臺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如果明知行為人提供虛假的訂單而協助其辦理通過手續的,則有可能因此被司法機關推定具有走私的故意。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電子商務平臺雖然對于電商企業走私的物品內容并不知情,但是由于已經被推定電子商務平臺主觀上具有走私犯罪的故意,并不影響電子商務平臺構成走私犯罪的共犯,對于走私具體對象的認識錯誤而發生的事實認識錯誤,視具體情況而定可以從輕處罰。
根據《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商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企業、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或其代理人、物流企業、跨境電子商務監管作業場所經營人、倉儲企業發現涉嫌違規或走私行為的,應當及時主動告知海關。如果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并不具有主觀走私故意,在不知情或者疏忽大意的情況下,并未發現電商企業所提供的交易訂單為虛假的,從理論上不屬于提供虛假的合同、發票、證明等商業單證,因此不具備主觀故意,故不構成走私違法,更不構成走私犯罪。最多依照海關具體規定給予行政處罰,并不應當由于不知情而不報受到《刑法》的責難。
現存的法律體系,對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規制并不多,且大部分為抽象性的管理規定。如《電子商務法》要求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發現涉嫌違規或走私行為的,應當主動告知海關。雖然《電子商務法》中給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設置了這樣一個義務,但是具體實施細節卻沒有給電子商務平臺一個可以操作的規范文件。走私犯罪為了逃避監管,其形式都是十分隱秘的,這個時候如果電子商務平臺發現了電商企業交易的異常,哪些異常情況屬于涉嫌違規或者可能屬于走私行為的程度?哪些具體情況電子商務平臺必須立即向相關部門通報?在立法層面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導致在實際操作的層面雙方都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溝通機制。
這種情況下電子商務平臺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加強監管導致草木皆兵不利于電商企業以及平臺的發展,對于特別是體量較小、資本實力較弱的新興平臺,變相削弱了新興平臺的發展空間。但放任不管容易導致監管漏洞,該漏洞有可能被濫用,平臺容易由此牽連進走私犯罪當中。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現行法律當中并未將平臺的管理責任上升至《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即使電子商務平臺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未及時履行或未履行相關監督管理義務,根據罪刑法定的原則,只能對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行政性質的處罰。要明確區分違法與犯罪的界限,不能因為電子商務平臺違反了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監管義務,就認定電子商務平臺在監管上具有作為義務,在其沒有履行該義務時更不能以此將違法行為上升至追究刑事責任,更不能以監管不到位將其視為不作為形式的走私犯罪共犯。
綜上所述,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是否構成走私犯罪,必須嚴格依照《刑法》中關于走私犯罪的犯罪構成要件進行評價。
電子商務平臺為電商企業提供展示和銷售自家產品的渠道,產品和產品信息都是由電商企業(銷售者)提供,因此所銷售的商品在清關時產生的稅費并非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需要承擔的成本,而逃避稅費卻是走私的最終目的。走私獲利與平臺獲利之間沒有必然的直接聯系,若非平臺自身想要通過分取電商企業走私的費用,則一般不會牽扯到走私行為當中。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只是網絡服務空間的載體,為個人跨境直購中的電商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交易行為搭建橋梁,消費者通過電商企業在跨境電商平臺開設的網絡經營場所進行下單,并最終完成跨境電子商品貿易。跨境電商平臺作為網絡空間服務平臺的服務提供者,為電商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形成的交易關系提供空間服務載體,其法律關系是居間法律關系,為此,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如何避免陷入走私犯罪就是如何避免成為電商企業和消費者“虛假交易行為”的“知情者”。
根據《電子商務法》和《關于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應當履行審核入駐電商企業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信息的義務;應當保存平臺上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信息、交易信息,并確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
因此,電子商務平臺首先應當及時建立防止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虛假交易形成虛構交易訂單的風險防范體系;其次是建立及時的通報機制,保持和監管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風險情報,配合執法。
電子商務平臺企業自身主導走私的動機較小,直接實施走私行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重視防止被卷入走私犯罪,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防止淪為走私的共犯是防范刑事法律風險的關鍵。跨境電子貿易活動每時每刻都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開展,平臺所掌握的交易信息是制止走私行為的關鍵,也是未來海關監管的重點。因此建議必須將自身風險預警機制和異常交易通報機制相結合,監控異常的交易信息以及非正常的交易行為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止刑事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馮曉鵬.跨境電商走私犯罪若干問題探析[J].中國應用法學,2019(4):157-173.
[2]劉邦凡,馬金蓮,賈麗潔.跨境電商對我國海關監管的挑戰及其應對[J].經濟研究導刊,2018(25):156-157.
[3]湯明亮.我國跨境電商法律監管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市場,2020(3):159-160.
[4]黃埔海關課題組.制度輸出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海關監管機制面臨的挑戰與路徑完善[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8,39(1):36-44.
[5]馬方,王玉龍.跨境電商領域走私犯罪風險及其防治對策[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20(1):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