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取保候審 人權 理念
作者簡介:徐澤春,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湖北文赤壁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19
在自己的權益面臨威脅時,人們不僅關注自己利益被剝奪的實際結果,而且也重視自己被對待的方式。 對于存在特殊情況,庭前不用強制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一個重要的替代性措施:取保候審。只需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相應的保證金或者保證人擔保,就不用庭前強制羈押。審前羈押將犯罪嫌疑人過早地予以強制隔離,過早地脫離正常社會,過早地脫離家庭,存在一定的弊端,對羈押人造成嚴重的影響,不利于教育改造。還有一個更大的弊病就是如果該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最終沒有被判處有罪,將出現不可挽回的結果。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我國的取保候審適用率一直很低,審前羈押率一直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審前羈押率在九十年代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為百分之九十八左右。后來一直有所降低,到了今天降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 雖然進步還是明顯的,但是相對于西方國家而言,相對于國際公約要求而言,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國的審前羈押期限也比較長,一般長達半年之久,甚至有被告人在最終判決出來時候已經關押兩到三年的情形。
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規定:“等待審判的人被置于羈押狀態不應當是一般的原則,但是釋放時可以附加擔保在審判時或司法程序的其他階段出庭或者在案件需要的情況下于執行刑罰時到場的條件?!甭摵蠂藱嗍聞瘴瘑T會在關于該條規定的“一般性評論”中明確指出:“審前羈押應是一種例外,并盡可能的短暫?!甭摵蠂髸?988年12月9日通過的《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羈押或監禁的人的原則》第39條規定:除了在法律規定的特殊案件中,經司法機關根據司法利益決定羈押的以外,被追訴者有權在等待審判的過程中被釋放。聯合國大會1990年12月14日批準的《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6.1條也規定:“在適當考慮對指控犯罪的調查以及對社會和被害人的保護的同時,審前羈押應當作為刑事程序中的最后手段加以使用?!币陨蠂H相關規定均表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判決以前不被長時間強制羈押應當是一種原則,未決羈押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采取的措施。
(一)取保候審的適用標準比較模糊,法律給予了司法人員過大的自由裁量權
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審前不強制羈押,目前主要替代性措施就是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監視居住的要求比取保候審更大,司法實踐中適用率更低,這里就不作討論了。我國的法律完全將取保候審當作了一種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恩賜”“鑒賞”,而不是一種“權利”。也有可能立法者認為被告人權利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5條對于取保候審的適用,賦予了相關司法機關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權,即:“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既然是“可以”,相關司法機關的任何做法都是可以的,都是合法的,這首先從立法上就無法給出一個是否應該取保候審的裁量標準,對于司法機關不同意取保候審的決定也就無從談起是否準確,更沒有辦法進行申訴、監督,也就無法降低審前羈押率。司法實踐中,大多數申請取保候審的主體是被告人的辯護律師,成功率很低。何為“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本身就難以界定。所以首先從立法上導致取保候審措施的適用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一個模糊的規定更是容易產生不正當交易。
(二)司法人員特別是公安機關偵查人員沒有適用取保候審的動力,卻有著強大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審前羈押的沖動
在我國,偵破一起刑事案件不僅僅是依靠技術,在很多場合往往已經上升為一個政治任務。限期破案作為一個基本要求,必須完成,而且破案的期限層層下壓,越來越短。在這樣的強大壓力下,偵查人員只能加大對犯罪嫌疑人的審訊力度,期待在短時間內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獲取有用的口供。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強制關押,既方便偵查人員隨時訊問,又可以阻隔犯罪嫌疑人與外界的聯系,防止得到提醒進而阻礙審訊的順利進行??上攵?,審前強制關押只會損害犯罪嫌疑人的相關權益,加上法律又是允許或者說鼓勵這樣做,司法機關天生就有這樣的沖動,而且又不違法,怎么可能要求他們自己去減少審前羈押呢?
(三)有罪推定的思想還沒有完全根除
“無罪推定是刑事訴訟程序的中流砥柱,在正當程序模式的刑事訴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罪推定的核心是:保障無辜的人不受錯誤追究,給與所有被告人同樣的保護,實現程序法治,加強裁判的正當性與可接受性。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無罪推定制度,《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沒有完整地建立無罪推定,例如被告人是否享有沉默權還沒有明示,在訊問時不享有律師在場權等等。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審前羈押率居高不下。這種思想產生的影響就是在法院還沒有最終判決之前,被告人就已經打下了罪犯的烙印,很難再提一些正常情況下的權益保障了。
(四)有些案件受到被害人或者社會的強大壓力,不能釋放被告人,也是導致審前羈押率較高的一個原因
發生一起刑事案件,被害人或者被害人家屬以及社會人士認為犯罪嫌疑人就應該控制起來,認為審前強制羈押本身就是一種懲罰,就是一種國家制裁的開始。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審,被害人乃至社會人士往往就認為國家放縱不管,要么就是存在不正當交易,不予處罰,或者不認為是犯罪。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如果相關機關不將犯罪嫌疑人強制羈押,被害人及其家屬就認為政府有意放縱罪犯,就有可能鬧事,對政府施加強大的壓力。這也是導致審前羈押率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目前我國偵查手段還不是很科學,對被告人的口供依賴性太高,擔心犯罪嫌疑人出去串供、毀滅證據也是審前羈押率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
對被告人口供依賴性的逐漸減弱與社會文明不斷向前發展是相互印證的,封建社會嚴重依賴口供,現代西方國家基本上已經確立了沉默權規則,基本上已經不依賴口供。對口供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必然導致違規訴訟行為的發生??诠┰谖覈壳暗男淌略V訟證據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偵查人員對被告人口供的依賴性還是很強,而單獨強制羈押保證了口供獲取的便捷,也是審前羈押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一)我們要樹立無罪推定理念
現代民主國家要堅持無罪推定的理念,即在法院沒有最終判決有罪之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就是無罪的。既然此時還是一個無罪的公民,應該最小限度限制或者剝奪其權益,最大限度允許其生活在正常社會環境中。只有嚴格樹立無罪推定理念,才有可能樹立對強制羈押價值的準確判斷,才有可能降低審前羈押率。
(二)降低對口供的依賴,提升偵查手段
我國目前刑事偵查乃至最終的刑事審判,嚴重依賴口供。偵查案卷里面大量的證據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審判人員最終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據也是口供。我國目前還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正因為如此,才特別看重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夠及時交代問題。要想降低審前羈押率,必須要改變對口供的嚴重依賴,加強對證人證言、物證等的審查認定。
(三)完善立法,確立以取保候審為原則,以強制羈押為例外的立法思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民對人權價值的不斷深化,報復、懲罰的觀念將不斷轉化,我們應逐步確立以取保候審為原則,以強制羈押為例外的立法思想,將嚴重危及社會公共安全、人身暴力犯罪強制羈押,將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嫌疑人還是允許其生活在正常社會,盡量對其的社會影響性最小,達到最佳的改造預防目的。
(四)樹立金錢懲罰也是一種痛苦的觀念
根據案情可以收取大小不等的金錢保證金。如果被取保候審對象存在違法現象,可以直接沒收其保證金,這對于犯罪嫌疑人也是一種痛苦,還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一)立法完善
將目前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概“可以取保候審”,針對不同犯罪情形,修改為三種情況,即“應當取保候審”“可以取保候審”“不可以取保候審”,具體闡述如下:
1.應當取保候審。對于有可能判處三年以下,主觀惡性不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取保候審。對未成年、75歲以上的老年人應當取保候審。其中主觀惡性不強可以從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主犯還是從犯、初犯還是再犯、社會影響、犯罪手段等方面進行判斷,給予其絕對的取保候審權利,讓其繼續生活在正常社會,對其影響降到最低。
2.不可以取保候審。對于應判處十年以上的人身暴力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以及嚴重犯罪的累犯不可以取保候審,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社會及他人的情況發生。
3.除了以上兩種情況的犯罪屬于可以適用取保候審,由司法人員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自由裁量。但也要樹立一個理念,就是能取保候審的還是盡量不審前羈押。
應該說有了立法完善,有了明確指引,司法人員有了實施依據,對于降低審前羈押率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二)其他完善
1.將審前羈押率高低列入對司法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的考評范疇,明確要求審前羈押率不能太高,從機制上降低。
2.措施完善。收取保證金數額要有一個科學的評估機制,不能太低,起不到制約作用,也不能太高,純粹成了一種懲罰。保證金沒收機制也要完善。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的觀念得已轉變,相關措施得到落實,公平保障每一個人的合法權益,審前羈押率過高的現象應該可以得到改變。
注釋:
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42.
https://www.sohu.com/a/206126733_289576.
易延友.刑事訴訟法[M].法律出版社,2013:86.
即使在保釋率達到85%的美國,37%的重罪被告人一直被羈押。參見卞建林,譯.刑事訴訟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