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老年人 臨終關懷 安樂死
作者簡介:趙程軒,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44
自20世紀末,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恢復建設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在參考國外先進的社會工作經驗基礎之上,結合我國人民大眾實際的需求,創造性的提出了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社會工作發展模式和途徑。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領域和層面上,社會工作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僅針對老年領域的社會工作而言,相較于社會工作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在老年人的醫療照護、臨終關懷領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54億,占總人口數量的18.1%。[1]針對這樣一個龐大的老年群體,我們在醫療、出行等很多方面都要給予他們特殊的關照。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壽命也在不斷的延長,因此整個社會的老齡人口所占比例也越來越高。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讓老人安度晚年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社會文明進程的推進,國民的自主性、自我權力意識等不斷覺醒和提升,如何保證在尊重他們自我選擇權的前提下做好臨終關懷工作,如何保障一些即將臨終老人的安樂死需求,同樣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研究探討這些問題,不僅是出于對老年人的人文主義關懷,更是基于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對每個人的自主權以及死亡選擇權的尊重。本文以臨終關懷與安樂死的起源與內涵為出發點,根據我國老齡人口現狀,并結合國內外的文獻與案例來探討安樂死在我國臨終關懷領域實施的可能性。以此來呼吁我國加快臨終關懷體系建設以及安樂死合法化進程的推進。
本文以文獻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知網為主要途徑,查閱獲取國內外對于臨終關懷與安樂死起源與內涵的相關資料事實,并通過社會學以及社會工作的研究視角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對資料進行分析和建構。
(一)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即“Hospice”,在中世紀的歐洲,這個詞主要是指設置在修道院附近供朝圣者和旅行者中途休息和獲得生活用品的場所。同時因為Hospice的存在,使得這部分群體中身患重病而瀕臨死亡的人,可以在Hospice中得到教士和修女的照護。[2]雖然Hospice不是醫療機構,但是卻扮演了一部分醫療機構的角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歷史文明的變遷,使得臨終關懷轉變為關愛生命、照護臨終者的一項重要活動,因此,Hospice從其原本的意義演化為特指對臨終者及其家人的關愛和照護。
關于臨終關懷的定義,歷來有多種說法,世界衛生組織曾這樣闡述,臨終關懷為失去治愈希望的病人提供積極、全面的照顧,其目的在于確保病人及其家屬最佳的生存質量。[3]李義庭等指出臨終關懷的內容是指臨終者的家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社會群體在臨終期給予臨終者身體、心理、精神等各個方面的關心、愛護、幫助、呵護等。[4]史柏年等認為臨終關懷是對生命有限時間的臨終者提供的全方位、立體式、連續性的人文照顧。重點在“優死”,不主張實行將會給臨終者帶來痛苦或沒有意義的治療,更不主張過度治療。[5]
我們認為,臨終關懷定義可以總結為:對于在現有醫療條件下無法治愈,且在6個月左右內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患者,醫護人員、病人家屬、社會工作者在身、心、社、靈等方面,為患者一系列的服務和幫助,以此來達到舒緩患者生理疼痛、減少精神痛苦,使患者安詳、有尊嚴地離開的目的。此外,醫護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還要給予家屬必要的社會性支持與喪親輔導,減少他們對親人離世的痛苦情感,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段艱難的日子。
(二)安樂死
安樂死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為“快樂的死亡”或“無痛苦、幸福地死亡”,有時也把它譯作“無痛苦致死術”。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贊成把自殺作為解除無法治療的痛苦的一種辦法。叔本華吸收了佛教中的死亡觀念,認為“如果死亡終于到來,而解散了意志這一現象,那么,死成為渴望的解脫,就是極受歡迎而被欣然接受的了”。[6]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關于安樂死的理念不斷發展,在19世紀左右,安樂死作為一種減輕臨終者痛苦的方式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安樂死”傳入我國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但是目前國內的專家學者對安樂死概念的認知程度不一,對其理解也不一樣,還未形成一個嚴格、統一的定義。《中國百科全書法學卷》對安樂死的界定,“對于現代醫學不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患者,醫生在患者真誠委托的前提下”,為減少患者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結束患者的生命。[7]
我們認為,安樂死的定義可以總結為:在目前醫療條件和醫學認知的情形下,患者所得疾病無法治愈,處于瀕臨死亡的狀態,且忍受巨大的身體和精神痛苦。患者在意識清醒,且有自決能力的情況下主動向醫生提出進行安樂死,醫生遵循法律和醫學倫理道德規定,用人道主義的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一)臨終關懷與“安樂死”二者理念之間的契合度
首先,二者的適用主體都是當前醫療技術無法醫治,且瀕臨死亡的人。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領域取得了許多突破,以前人們認為無法醫治的疾病,現階段也有了治療的手段,比如在早些年被認為無法治愈的肺結核,現今已經有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即使是現階段很難治愈的埃博拉、阿茲海默氏癥等,我們也定能找到治療的方法。瀕臨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一種生命狀態,是指在可預見的情況下,臨終者在6個月內無法避免死亡。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醫學技術的突破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和試驗,所以我們必須要對實施臨終關懷和安樂死的臨終者的狀況限定在現階段的醫療技術水平下。
其次,二者都尊重臨終者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臨終關懷的實施是基于臨終者對安詳、平靜、圓滿走完人生旅程的需要。醫生、社會工作者以及臨終者的家屬一起努力,給與臨終者的一切照護活動完全是基于他們的需求,這就體現了尊重臨終者主體性和自主性。安樂死的本質是對臨終者生命權、自主權的尊重,是順應人類需求下的產物。如果不是基于臨終者的自愿且真實的要求或委托,任何人包括近親屬都沒有權利對他們實施安樂死。一種不可避免的情形是,處在臨終關懷階段的患者忍受巨大痛苦,且在其神志清醒時做出過安樂死的要求,并且現在仍明確表示這是他的愿望。那么此時,醫生可以根據處在臨終關懷階段患者的意志,并經過嚴格的程序,遵循法律和道德的規則,對患者實行安樂死。
再者,二者的目的都是讓患者能夠有尊嚴,安詳的度過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之所以對臨終者進行臨終關懷模式的照護,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尊重維護其死亡的尊嚴,使他們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可以與自己生命中的痛苦與悲傷達成和解,可以體面的與親人告別,可以平靜祥和的走完人生旅途。同樣的,遵循臨終者的意愿對其進行安樂死,是對患者選擇哪種死亡方式以及何時死亡權利尊重的體現,也是維護其生命尊嚴的一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安樂死雖然可以達到緩解臨終者家庭的經濟壓力,減少社會醫療資源的過度使用這一客觀的社會效果,但是這些因素絕對不能是我們對臨終者實施安樂死的目的和出發點,對臨終者實施安樂死的出發點只能是對他們自我選擇權的尊重,對他們生命的尊重,而不能是以維護他人利益或節省社會資源作為支持安樂死的目的。如果把他人與社會利益放在首位,那么這樣的安樂死無異于一場謀殺。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人們已經達成了優生優育的共識,許多父母為了能夠擁有更加健康、聰明的寶寶,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金。人們有了優生的權利,同樣的,在臨終關懷階段下也應有優死的自由,生的快樂與死的安詳、舒適,是人類對于生命的理想追求,而安樂死是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我國老年人口現狀以及他們在臨終階段的需求
2015年1月,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7億人,占總人口的11.9%。[8]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老年人群體在不斷的增大,隨之而來的是對社會養老資金和醫療資源的大量需求,而在我國當前的狀況下,這兩部分資源很難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如今的老人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為后代開創了美好的時代。國家越來越富強,而他們已步入老年,疾病和痛苦成為了他們的老朋友。那么在這個特殊的國情下,如何讓老年人群體安享晚年,保證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讓他們有尊嚴的走完最后的生命旅途,這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古人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等發達國家比我國更早地進入老年社會,在臨終關懷領域也是比我國做的更加深入和完善,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參考借鑒的方法。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案例,針對晚期癌癥患者,以及生命處于特殊階段的案主,臨終關懷是一個可行且必要的方法,而在臨終關懷階段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就是人們終將走向死亡,因此就必然涉及到安樂死這個特殊領域,所以安樂死又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一個最好的選擇。在現階段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認為只有臨終關懷與安樂死這二者的結合,才能更好地滿足我國老年人群體多元化的臨終需求,緩解、優化我國養老問題。
(三)我國人民對安樂死合法化的呼吁
1988年,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嚴仁英和胡亞美兩位著名醫學專家首次向全國人大提交安樂死合法化的議案;1995年,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170位人大代表共提交了4份有關建議安樂死立法的議案;2003年,全國人大代表王忠誠向大會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試行安樂死并建立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議;2019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多位人大代表建議將“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9]
人大代表代表的是民意,反映的是人民的心聲,通過這些年代表們積極的提交促進安樂死合法化的議案,以及眾多專家學者對安樂死合法化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民群眾對安樂死的需求是日益增長的。而法律本身更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它必須滿足人民的切實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進程。我們信任并擁護法律,同時也對不合時宜的法律保持質疑,我們必須重視人民的呼聲和需求,更何況這樣的需求是基于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死亡權”而產生的。基于這樣的客觀事實,我國的一些法律條文應該做出改變和完善。讓法律在辯論中進化,在社會實踐中升華,這不僅是法律能夠長久運作的原因之一,也是發揮法律維護人民的正當權益這一最重要的作用。
(四)我國民間對安樂死的迫切需求
1986年,陜西市王明成的母親夏素文病危,王明成不愿母親忍受臨終前的病痛,要求大夫對母親實行了安樂死。1987年,陜西漢中市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將王明成和大夫蒲連升刑事拘留。2001年4月,西安市9名尿毒癥病人聯名寫信給當地媒體,要求安樂死。2011年5月,70多歲的李阿婆因中風患病二十多年,被兒子鄧某送食農藥后死亡。2016年2月,武漢的李女士生前身患癌癥,申請安樂死未獲得通過,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她選擇縱火結束自己的生命。[10]
看到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不禁使人唏噓感嘆,他們也只是想走的輕松一點,平靜一點。但是礙于我國現階段安樂死的發展狀況,他們的這些要求是很難滿足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看待死亡的觀念發生轉變,在臨終階段越來越多的人看中的是生命質量,并不是依靠大量的醫療器械讓人們多活幾天,同時這個過程對于他們而言不僅毫無意義,而且伴隨著生理的疼痛和心理的折磨。有著同樣需求的臨終者數量不斷增多,他們的呼聲日益高漲,如果我們忽略他們的聲音,無視他們所忍受的巨大痛苦,對他們的需求視而不見,那么可想而知,在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和領域,一些私密的、“地下”的“安樂死”事件會不斷地發生。這不僅會給臨終者的家人帶來困擾,同時也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的難以估量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看待生死的理念也在發生轉變。根據以上內容也可看出,我國一些老人也逐漸意識到有尊嚴的死亡比起受盡折磨卻不得解脫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同時在社會上呼吁安樂死合法化的聲音也越來越高,人們更愿意用臨終關懷和安樂死這樣體面的方式和家人告別。
生而為人,我們無法決定自己什么時候來到這個世界,去往哪一個家庭,這些都是生命的隨機與無常。但是,在我們意識清醒,仍能做出判斷的情況下,請讓我們在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有權選擇自己死亡的方式。這不僅僅是出于對臨終者的人道主義關懷,更重要的是對一個人的生命權和自主權的尊重。如果一個人在自己死亡的方式上都不能做出選擇,這又是一個多么悲傷的事情。
基于臨終關懷與安樂死之間的聯系、我國老年人口的現狀、我國人民對臨終關懷和安樂死的需求以及關于安樂死的立法進程的探討,筆者認為安樂死在我國臨終關懷領域的實施是可行的,當然在推進安樂死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慎重再慎重,要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科學規范和監督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安樂死和臨終關懷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二者在一個安全的框架中運行,才能合理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的權益。
參考文獻:
[1]李景龍.中國老年人金融服務發展報告(2020)零壹財經[DB/OL].http://www.01caijing.com/article/262877.htm,2020-05-08.
[2]黃夢期.癌末患者臨終關懷的社工介入研究——以南昌市XX個案為例[D].江西:江西財經大學,2018年.
[3]李義庭.臨終關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頁.
[4]史柏年.逝者善終留者善別:癌末患者寧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
[5]劉秀秀.基督教文化與臨終關懷服務[D].山東:山東大學,2018年
[6]馬玉鳳.臨終關懷與安樂死相結合的倫理思考[D].山東:山東大學,2008年.
[7]馮建姝.學與法律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頁.
[8]甘貝貝.我國老年人數量接近2.5億[DB/OL].人民健康網,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9/0122/c14739-30583155.html,2019-01-22.
[9]邱麗培.淺析安樂死在中國的合法化[J].法制與社會,2019,6(下),第227-228頁.
[10]杜婉婉.憲法視角下的樂死合法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