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巖|文
本文首先對存款保險制度進行簡要介紹,主要包括其概念及國際現狀;其次,從我國實際情況展開,介紹我國現行的存款保險制度現狀;再次,將著重介紹存款保險制度的積極意義;最后,提出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現存問題。
存款保險制度,可分為隱性存款保險制度與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兩種。隱性保險制度是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發生重大的銀行問題(如擠兌或大型銀行破產倒閉時),政府會采取一定補救措施以保證存款人利益的一項制度。事實上,任何國家都存在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因為在當今世界,銀行是經濟運行的樞紐,一旦產生問題就會引起嚴重的后果,以致政府無法坐視不管。而另一類,即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設立存款保險機構并要求相關金融機構繳納保險費以建立保險基金,從而在被保險機構產生危機或陷入即將破產的境地時,能夠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向其存款人支付全部或部分存款的制度。除特殊說明外,本文所指的存款保險制度均為顯性存款保險制度。
我國清代的“五家聯保”制度是世界上有關存款保險的最早記錄,但目前公認最早的全國性存款保險制度則起源于1924年的捷克。至于存款保險制度第一次被廣大民眾所認識和了解,則是在1933年“大蕭條”之后的美國:作為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美國政府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創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并向各金融機構提供存款保險。1960年以來,存款保險制度迅速在各國普及,包括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在內的發達國家和巴西、印度、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都相繼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2012年5月,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IADI,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posit Insurers)成立,并致力于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的發展和國際間合作。據其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全世界已經有111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存款保險制度,另外還有41 個國家正在考慮建設顯性存款保險制度。
作為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我國的《存款保險條例》于2015年4月1日正式推出,并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主要內容如下:
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作為存款保險制度的主管機構,國務院新設立的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與原有的央行、銀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共同構建了全方位的監管體系,并附有盡早發現風險、及時處置風險等職能,以便于金融風險的預防及控制。
推行強制性保險制度。《存款保險條例》提出要求,對于境內依法成立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信社、民營銀行等)實行強制保險,確保存款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實現最大范圍內風險的全覆蓋。
設置賠付上限。我國存款保險制度采取限額賠付制,同一存款人在同一銀行內的存款最高賠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整。當存款機構發生風險時,50萬元以內的部分由存款保險全額賠付,超出50 萬元的部分由此銀行的清算資產中按比例受償。
采取基準費率。因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尚處于初期階段,故費率較其他國家偏低,且各機構統一繳納基準費率,具體費用按吸收存款比例計算。此舉有利于減小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減輕金融機構成本負擔,推進市場平穩改革。
作為保險的一種,存款保險最大的作用就在于防范經濟損失的風險,為存款人的存款提供保障。大部分存款人,尤其是占多數的小額存款人,對銀行運營機制并不了解,風險防控的意識也相對淡薄。《存款保險條例》尚未實施之前,雖然國家會對破產倒閉的商業銀行施以援手,但從法律上來講,國家沒有必須拯救商行的義務,存款人的利益也就無法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而在《存款保險條例》建立后,存款人可以明確地知曉自己的存款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即使商行倒閉,保額內的存款也將由相關機關進行賠付。并且,我國存款保險制度雖有50 萬元的最高償付限額,但這一限額足以覆蓋99.63%存款人的全部存款,具體覆蓋率參見表1。
金融系統有其固有的不穩定性: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銀行一方面吸收存款人的存款,另一方面向貸款人發放貸款;然而,存款人可以隨時到銀行提現,貸款卻必須在規定時間才能收回。一旦存款人對銀行的信心有小的波動,就可能導致其提現乃至于擠兌,而銀行卻無法在同時收回貸款,導致流動性風險的爆發。而《存款保險條例》則如同危機時期的一顆定心丸,存款人既知自己的存款受到法律的保護,便不會隨意提現,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也進而得以維護。

表1 截至2017年末我國各類銀行存款保險50萬元限額實現全額保障占比
由于實力、資本規模上的優勢,加上“太大不能倒閉”(“too-big-to-fail” )的共識,存款者傾向于認為大銀行是更加安全的,因而在存款時更多地選擇了大型銀行,使中小型銀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存款保險條例》實施后,由于不同規模的銀行并入同一保險制度,采用同一存款保護限額,其風險水平趨于一致,存款人將按照風險收益的原則,以公正的態度考量各類銀行,有利于促進銀行業的適度競爭。
正因《存款保險條例》的存在可以直接有效地保護存款者的財產,因此,存款者在選擇金融機構時,容易忽視對風險的考慮。他們并不在意銀行的經營是否穩健合理,而傾向于選擇提供最高利息率的銀行。即使是在得知銀行經營出現問題時,存款人也可能因過分依賴存款保險的保障,而缺乏把自己的存款及時取出的動機。可見,存款保險制度降低了存款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將保護存款的全部責任推卸給了存款保險制度。
雖然《存款保險條例》并不保證銀行債權人和股東的權益,但對于投保銀行來說,《存款保險條例》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存款人擠兌的可能性,為銀行追求風險、追求利潤提高了更大的空間。尤其是在當前情況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實行統一費率時,由于所繳保險費與銀行承受風險無關,銀行就更有可能為了高利率而投資于高風險的項目:項目所帶來的回報可以由自己獨享,而風險則由全體參保銀行共同承擔。可見,存款保險制度降低了銀行對安全性的要求,還有可能誘使投保銀行的經營策略變得激進、冒險,甚至引發整個金融系統的動蕩。
由于存款保險制度一方面保證了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另一方面減小了銀行因遭擠兌而破產的風險,金融監管機構的壓力大大減輕,因此容易在監管方面有所懈怠。尤其是當存款保險機構兼有監管職能時,由于涉及賠付等問題,存款保險機構會更加積極地參與監管,相反,原本對此負責的金融監管機構則傾向于漠化銀行風險,或對于金融機構的違規行為采取容忍、放任的態度。如果金融監管機構失職,銀行危機將難以被及時發現、解決,可能威脅到金融體系的穩定,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作為一個仍處于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金融安全方面需要付出的努力還很多,建立并改進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也必定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通過近四年來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可以看到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已初見成效,但要使之日臻完善,必定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