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潔

零工經濟盛行,社會中存在大量受教育程度較低、流動性強、尋求短期工作的求職者,他們之中大部分沒有建立職業檔案,求職中無法向企業證明個人技能、經驗、能力,企業也很難客觀評價求職者的技能、經驗、能力等,為解決這一問題,文章提出社會職業檔案這一概念,并借鑒人力資源管理中考核、評價員工績效的KPA理論,構建基于KPA的社會職業檔案。
《2019 中國縣域零工經濟調查報告》顯示,縣域零工從業者超過90%是本科以下學歷,大部分人無人事檔案。那么,針對無人事檔案的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社會人員和無固定工作人員,他們的基本家庭情況、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獎懲任免、考核等社會記憶應由什么來存儲?如何評價這類人員的相關情況,特別是社會工作情況?雇主通過何種途徑來檢驗這些人員的信息是否真實?如何為企業、個人提供雙方誠信評價?如何實現精準匹配公司和這類人員的需求,有效開發和配置人力資源,降低用工成本?為解決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社會職業檔案這一概念。
目前,還未有學者提出社會職業檔案這一定義,社會職業檔案的定義可借鑒現有的人事檔案、職業信用檔案定義。人事檔案是有關部門在人事管理活動中形成的,以各種方式和載體記述和反映個人身份、社會關系、學歷、經歷、工作狀況、德才表現,以個人為單位結合起來,以備考察的文件材料。職業信用檔案是周圍人通過總結個人在從業經歷工作過程中行為的規律性表現,對其認可和信任程度的描述,具體表現為對其職業技能、勝任能力、績效水平、職業道德、履約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評價的權威記錄。借鑒以上兩者的定義,社會職業檔案可以定義為:針對未能列入人事檔案的社會職業人員與雇主(含法人、非法人機構、個體工商戶以及自然人等)形成的從業(勞務)經歷的權威記錄,是社會職業人在從業(勞務)過程中工作(活動)獲得的各項獎勵和受到懲罰等表現的總結。
1.有利于維護無檔案勞動力的合法權益。社會上,部分用工單位利用無檔案勞動力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維權意識相對淡薄的弱點,有意不與無檔案勞動力簽訂勞動用工合同,侵害其財產和人身權利。社會職業檔案材料與勞動力個人工資待遇、社會勞動保障、組織關系緊密掛鉤。建立社會職業檔案,可以作為記錄和保存建檔對象參與社會活動的完整憑證,為建檔對象確定勞動關系、申請社會保障等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權益。
2.有利于企業做到知人善任、選賢舉能。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和雇主之間缺乏社會性、透明性的溝通機制。雇主在招收這一部分勞動力時,不了解其個人情況,無合理、準確的選擇和判斷依據,造成勞動力“務工難”和雇主“招工難”的狀況。建立社會職業檔案,雇主通過檔案中的個人信息、思想言行、業務水平、專業技能、就業經歷及評價等真實信息作為依據判斷該勞動力能否為其所用,安排對應的崗位,精準識別人才,發揮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的最大效用,實現人崗匹配,提高企業招聘效益。
3.有利于開發潛在的人力資源。社會檔案應體現勞動力的資源價值。潛在人力資源是指社會上現在不被企業直接支配,但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加以開發利用的人力資源。大部分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外出務工時間長、職業多樣、工作經歷豐富、掌握一技之長,這部分人力資源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立社會職業檔案,能有效掌握這一部分勞動力資源數量,合理引導其積極就業,拓展就業空間,開發社會人力資源。
4.有利于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社會職業檔案信息的記錄和管理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非?;A性的工作,是對勞動力行為結果的真實記錄,包含個人信用信息,可以更好約束個人的社會行為。社會職業檔案依托的檔案數字化管理平臺是一個檔案信息跟蹤管理平臺,更是一個信息交換和共享平臺,可實現檔案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實現檔案信息的可視化與可用化,落實社會信用體系的懲戒機制以及信用修復方面能夠起到重要的監督和佐證作用。“檔案+信用”打破信息壁壘,營造的是透明、公平、安全的社會信用環境。
在企業績效管理中,KPA基于關鍵績效事件屬于績效行為的過程型考核。KPA是指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中涉及的每項任務是否完成,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經營活動的結果,一些直接而致命的事件或任務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和決定企業獲得成功或取得市場領先地位。根據關鍵績效事件影響結果的重要程度,每個人的工作服從狀態分為:日常事務、可挑戰事件和不可接受事件。基于此,公司員工的整體績效評價也服從績效正態理論,績效表現良好的員工占20%,績效表現差的占10%,處在這中間狀態的員工占70%。
利用KPA測量“事件”產生的結果分為可挑戰事件、不可授受事件和日常事務。即一個“事件”的績效可分為:績優、合格、績差?!笆录?,一般是指具體的工作、任務和行為?!笆录慕Y果”是工作、任務、行為的最終成果或后果。人們一般根據新聞事件的報道來理解事件,涉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產生影響以及他人的評價。因此,人們會比較容易理解KPA事件的描述、定義,對KPA事件的結果(是否做到了)也能比較快地達成共識,能夠給出更加合理的評價,可作為社會職業檔案構建的理論工具。
1.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的確立。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主要是未能列入人事檔案立檔的群體,這些群體多數為初中及以下學歷,無人事檔案,未來他們可能會與雇主簽訂勞動合同或者與其他勞務雇傭者形成勞務雇傭關系。這一類人員具有所獲得的教育水平較低、人數多分布廣、工作不穩定、錄用門檻低、流動性強、人員復雜等特點,是社會上潛在的人力資源。
2.社會職業檔案構建依據。社會職業檔案的核心功能在于評價建檔對象工作水平的好壞。KPA通過界定關鍵工作行為或事件,篩選職業人員工作過程中對雇主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關鍵工作行為或事件。關鍵工作行為一般指社會職業人員從業過程中所經歷的關鍵事件:時間、發生地點、事件經過、產生影響、獲得的評價。所記錄“事件”必須是關鍵事件,關鍵事件的判斷依據主要在于事件后的影響性質。在預定的時間內利用職業人員以往打工、服務產生結果并積累起來的記錄,對被考評者的行為結果做出判斷和評價。這些評價等級服從正態分布,可分為:績優事件,即該事件的發生會直接產生正向影響;合格事件,即該事件的發生在公眾可接受范圍之內;績差事件,即該事件的發生會直接產生負向影響。
3.社會職業檔案的內容。一是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身份證信息、戶籍、學歷、學位、健康狀況、現家庭住址等。二是社會關系信息,包括配偶、子女、家庭成員、社會關系等。三是從業相關技能信息,包括職業技能培訓證書、技能獎勵證書等。四是獎懲信息,包括獎勵情況記錄、違紀記錄以及處分情況等。五是信用記錄,包括信貸交易記錄、以往工作誠信表現等。六是犯罪記錄。七是社會職業人員從業過程中所經歷的關鍵事件的評價等級,分為績優事件、合格事件、績差事件。八是特長和求職志愿的信息。
4.社會職業檔案構建主體。一是社區。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共享共同價值觀、文化及行為規范,聚集在同一區域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影響的大集體。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所在社區是最了解其個人信息的部門,應由社區負責建立建檔對象的個人身份、家庭背景、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技術技能等檔案信息。二是雇主。雇主為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建立檔案,可以著重于利用KPA理論從客戶評價、經營目標、上級評價、工作任務、部門職責等方面為考核來源設置指標,對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參與的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評為績優、合格、績差,這是檔案最重要的部分。三是人才市場。人才市場作為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求職的重要場所之一,需要根據政府相關建檔文件設計統一標準、統一格式的表格,對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進行求職登記,廣泛收集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的相關信息,重點記載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的個人就業或失業情況、求職意向、技能培訓、遵紀守法等情況。四是政府。社會職業檔案的構建離不開政府主導并提供政策、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府應做好社會職業檔案構建的統籌規劃,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使用權限規定,搭建社會職業檔案數字化管理平臺,積極引導社區、雇主、人才市場、建檔對象等緊密合作,實現社會職業檔案相關數據庫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利用。
5.社會職業檔案的實現方法與路徑——檔案數字化管理平臺。一是實現方法。社會職業檔案構建時期,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以文件形式將檔案構建要求發送至社區。社區負責檔案信息采集、錄入,社區管理人員根據要求組織社區內符合條件的人進行檔案錄入,為提高檔案真實性,社區管理人員可要求每個錄入的關鍵信息人員提供材料佐證并上傳,由平臺審核材料的真實性并決定是否通過。由企業相關負責人對社會職業檔案建檔對象參與的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評為績優、合格、績差,錄入并提供真實性佐證材料。完善時期,由人才市場進行職業檔案的完善,比如對檔案信息內容的真實性進行鑒別,對社會職業檔案構建進度進行監督,通過職業檔案庫反饋的情況調整工作,并反饋給政府相關部門。社區與企業可在平臺內共享建立起來的社會職業檔案。二是實現路徑。大數據時代促使社會記錄、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利用大數據技術與互聯網、物聯網工具相結合,建立共享機制,可實現檔案資源的挖掘、獲取、分析、管理、調用、共享和存儲。目前,社會職業檔案的實現路徑主要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構建檔案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檔案的標準化、電子化、可視化、共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