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林

摘? 要? 紫砂壺體現出中國傳統手工藝技術的精湛細致以及人們對于茶道活動的文化性、藝術性追求。如今的紫砂壺仍廣泛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可見其藝術魅力。本文所選擇的這件“樹櫻”紫砂壺既繼承傳統又結合諸多裝飾技法從而進行了創新演繹,使此壺呈現出個性鮮明的藝術品格,彰顯紫砂壺藝術之豐富多彩。
關鍵詞? 紫砂壺;樹櫻;經典;創新
作為中國傳統茗器中的一種,紫砂壺是大家絕不會陌生的泡茶器,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實用性與藝術性“雙峰并峙”的中國傳統陶制作品。紫砂壺造型形態多樣,裝飾或簡或繁,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或是其他藝術品造型皆是紫砂壺藝術吸收的對象,從而使自己的藝術形式在傳承中發展、創新。
此把“樹櫻壺”(見圖1)的造型與紫砂壺的“先祖”供春壺有異曲同工之妙,“樹櫻壺”結合了不含色料的紫砂泥彩繪,運用紫砂“開光”手法,在壺身剝落效果的掩映下,吸收了多種藝術門類的技法,將紫砂壺之樸素、精致、自然、華麗融于一壺之中,表現出紫砂壺開闊包容的藝術空間。
此把“樹櫻壺”以圓器為身,寬厚圓滿、線條優美,“樹櫻”二字說明了此壺的藝術來源,即是參考大樹的紋理制成。世界上第一把紫砂“供春壺”便是參考銀杏樹樹瘤的紋理制成,從而表現出質樸、自然的藝術風貌。此把紫砂壺繼承了這一特點,壺表面四周邊緣有不規則的紋路,制造出凹凸不平的視覺效果,以手觸碰更有別樣質感。獨特之處在于壺表面中部留出極為光滑的一塊空間,顏色一致,但質感卻大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剝落感”,如粗糙表皮包裹華麗內心,引人向內部探尋,改變了以往紫砂壺單一的外形質感,從而使壺身分化出兩種藝術空間,在融合經典與創新的過程中增強了壺的表現力。在傳統“供春壺”的造型制作上人們往往會形成一種認知的定式,認為“供春壺”肌理的變化就應該是保持一致的,在壺面肌理上的任何變化都應當與“供春壺”歷來所表現的特點相一致,即便是裝飾亦要融合本身的肌理,但在這把壺上提供了另外一種嘗試,以“包裹”的形式重新演繹了“供春壺”的肌理變化。
此把“樹櫻壺”正面留有這樣一個空間必然有所用,因此我們便看到了一幅生動的紫砂泥彩繪,內容是兩只可愛活潑的小老鼠在搶奪一枚金元寶,使壺包含一種多子多福、財富多多的內涵。老鼠與金元寶均是顏色亮麗、生動而形象的,帶有著鮮活樸素的美感,用貼近生活的藝術動作表現出紫砂裝飾真實傳神的一面,這樣的裝飾搭配與壺面“開光”的形態構筑儼然一幅畫中之畫,起到了雙重的意境裝飾效果。
此壺的壺蓋部分也是整體藝術造型的重點。壺蓋為傳統圓形,其上紋理遍布、自然蒼勁。壺鈕造型特殊,如一根莖上分出三只小蘑菇,又像是水果的梗,將壺鈕、壺蓋與壺身結合起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壺儼然化身為一個豐碩飽滿的果實,等待著最后一層外殼剝落便獲得成熟的機會,由此在壺身造型上也表現出一種極強的仿生效果,承接紫砂壺藝術的傳統氣質。
壺嘴為一彎流,把手為環形端把,這都是紫砂壺中經典的造型,關鍵之處在于二者的裝飾。壺嘴與把手上皆有凸起的枝節裝飾,所運用的是捏塑技法。因此這二者便幻化為與果實相連的樹枝,尤其在把手上表現得更加明顯,作為人手部經常接觸的部分,把手獨特的觸感必然會使人產生更為多樣的藝術享受,從而使視覺、味覺與觸覺相互連接,在“通感”中進一步完成對此壺的創新演繹。壺體雖然造型裝飾復雜,但卻采用了顏色較為低調深厚的紫砂泥來燒制,以此來襯托色調較為明亮的泥繪裝飾,從而使壺的各部分特征都鮮明地體現出來,由于壺的裝飾較為多樣復雜,這種強烈的顏色對比使壺結構清晰、肌理鮮明,將創新演繹的藝術效果進一步升華。
此把紫砂壺雖然在外形與裝飾上進行了豐富的創新演繹,但其內核不離傳統根基。首先,各種紫砂壺技法均是來自前人創造;其次,紫砂壺的整體造型“樹櫻”來源于“祖先”供春壺;最后,在裝飾的選擇上,手工藝人選取了具有中國吉祥文化內涵的老鼠與金元寶。因此,此壺的創造是尊重傳統、尊重事實基礎的,這使創新的作用完美地發揮出來。
通過從“樹櫻”這一藝術主題入手,詳細闡述了其造型的藝術來源,對裝飾部分進行了分析,進而將造型、裝飾及結構結合起來說明此壺對于經典的繼承以及創新的演繹。在當代更講究藝術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條件下,越來越多工藝復雜細致、內涵深厚大氣的紫砂壺將會大量出現,它們共同鋪就了紫砂壺藝術發展的道路,在新時代中弘揚著紫砂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