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在此情況下,高校輔導員應該按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的發生特點與原因,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采用科學的思政教育方式消除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作用,使得高校學生的身心良好發展,彰顯思政教育的優勢和作用,為高校學生的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輔導員;思政教育視域;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
目前高校學生出現焦慮心理問題,主要是受到學習壓力、社交壓力與就業壓力的影響,出現焦慮心理,也很容易受到社會因素、家庭因素與學校因素的影響,焦慮心理問題加重。在此情況下,高校輔導員應該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有效解決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達到預期的教育工作目的。
一、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主要就是學習方面、社交方面與就業方面,具體表現為:
(一)學習方面的問題
高校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專業知識內容較為繁瑣,學習任務很重,學習的方法也發生很大變化,在此情況下,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到新的學習生活中,導致出現學習的壓力。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較低,考試成績差,長此以往會出現自卑心理、自責情緒,甚至會出現學習方面的焦慮心理。與此同時,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榮譽、獎學金的獲取存在直接聯系,甚至還會對研究生保送等產生影響,這就導致學生在考試方面的壓力過大,有焦慮的心理。
(二)社交方面的問題
高校大學生在校園中屬于獨立的個體,在日常學習交際、情感交際方面,都考驗著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然而,多數大學生在社交的過程中,尚未掌握豐富的經驗,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很容易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導致學生的社交壓力增加,甚至還會出現嚴重的焦慮心理問題。
(三)就業方面的問題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的市場就業競爭激烈,競爭對手的能力較高,導致學生就業的過程中,競爭壓力增加,誘發嚴重的焦慮情緒。與此同時,多數學生尚未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就業的期望值較高,而社會中的就業空間較為狹窄,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就業期間出現負面情緒。長此以往,會出現焦慮心理問題[1]。
二、輔導員思政教育中解決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端正大學生的心態
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屬于前提部分,政治教育屬于核心部分,道德教育屬于重要內容,而心理教育是最為主要的前提,只有合理開展心理教育,才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實基礎。高校輔導員采用思政教育的方式,有效解決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觀念意識,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日常學習、考試與就業,端正學生的心態,形成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人格品質
高校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采用思政教育方式解決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主要因為輔導員在具體的工作中,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相互之間溝通交流,給予一定的關心關愛,引導學生正確參與到社交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與熱值,可以在學習、社交和就業的過程中,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形成自愛、自尊與自強的品質,勇敢克服困難,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質[2]。
三、輔導員思政教育中解決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的措施
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按照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情況,科學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制定完善的思政教育計劃,減輕學生的焦慮情緒,形成良好的教育作用。具體措施為:
(一)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高校輔導員在思政教育的工作中,為有效解決學生焦慮心理問題,需要制定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計劃,提升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首先,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應該按照學生焦慮心理的特點與實際情況,結合市場與社會的狀況,遵循分類指導的教育原則,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正視所有的問題,了解到問題發生的根源所在,使得學生在面臨問題的時候采用恰當的方式宣泄負面情緒,形成克服困難的良好素養。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應該指導學生在面臨問題的時候,不再受到思想方面的困擾,有著良好的心理狀態,準確進行自我評價,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消除焦慮情緒。其次,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應該遵循人本性的工作原則,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給予學生一定的關心和關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習慣,探尋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堅定理想信念,借助自身的優勢和潛能,有效克服焦慮心理問題,確保可以滿足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3]。
(二)注重學生抗焦慮能力的培養
為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焦慮心理問題,輔導員在思政教育的工作中,應該重點培養學生抗焦慮能力,只有增強學生自身的抗焦慮能力,才能有效預防出現心理焦慮的問題。首先,應該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氛圍,利用校園文化的育人功用,有效減輕、預防焦慮情緒。在創建校園文化環境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思政知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日常考試活動、社交活動與就業活動中,在各種活動中都可以在校園文化的影響下,養成良好的心理自我調節習慣,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作用。其次,為了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抗焦慮能力,輔導員應該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操作活動,利用思政教育方式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例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義務勞動活動、生存鍛煉活動、勤工儉學活動中,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還能使得學生形成為社會發展貢獻、調整自我情緒的良好習慣[4]。
(三)做好相關的心理疏導工作
輔導員在日常的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按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的發生特點與實際情況,有效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全面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首先,目前高校中的學生在發展期間,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在此情況下,要想有效解決問題,就應該消除不良因素帶來的影響,開展心理疏導工作,使得學生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外界不良信息。例如: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很容易出現焦慮心理,在此情況下,輔導員就應該開展擇業方面與就業方面的思政教育工作,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優勢和不足,然后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就業規劃方案,同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在提升學生就業率的情況下,有效解決就業方面的焦慮心理問題。其次,輔導員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全面分析,將焦慮心理問題的處理和現實情況有機整合在一起,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疏導工作,給予學生一定的尊重和關心,相互之間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社交和就業期間出現的問題,提出有關的建議,給予一定幫助,引導學生有效解決面臨的難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信心,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最后,輔導員在思政教育的心理疏導工作中,還需引導學生客觀、準確做出自我評價,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社交和就業,學會自主調節不良情緒,從根本上預防出現焦慮心理問題[5]。
(四)注重學生觀念的培養
輔導員在思政教育的工作中,要想有效解決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就應該按照學生學習方面、社交方面與就業方面的焦慮心理發生特點,培養學生正確觀念意識。首先,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與考試觀念,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總金額豐富的學習經驗,客觀針對自身的學習成效進行分析,明確自我期望的目標。在學生參與考試之前,輔導員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學習狀況、復習狀況,制定完善的考試方案和復習計劃,減輕學習和考試的壓力。其次,應重點引導學生樹立社交觀念,在學生社交的過程中可以提出相應的建議,指導學生端正心態,社交過程中給予他人尊重、關心,用自己的真實情感來換取他人的信任,形成良好的社交觀念意識,歸納總結豐富經驗,預防在社交過程中出現焦慮心理。最后,應指導學生數量正確就業觀念意識,在市場就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指導學生準確認知自我,按照自身的優勢和興趣愛好等擇業,制定完善就業規劃,端正心態,按照實際情況調整就業計劃,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就業,不再出現焦慮心理[6]。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重點開展思政教育活動,解決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在此期間,輔導員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講座活動、實踐操作活動等,利用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形成正確觀念意識,幫助學生有著正確的自我認知,可以樹立良好的觀念意識,形成正確態度,養成心理、情緒調節的習慣。教師在日常課程教學、講座活動和實踐操作活動中,也需要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工作,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效果,解決學生的焦慮心理問題[7]。
四、結語
高校學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習方面、社交方面和就業方面的壓力,焦慮心理問題非常嚴重。在此情況下,輔導員應該樹立正確觀念,在思政教育的工作中,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開展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正確學習觀念、考試觀念、社交觀念和就業觀念,增強學生的情緒和心理調解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姝.輔導員思政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分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34(48):79-80.
[2] 張春玲,郭敏.輔導員思政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學生焦慮心理問題研究[J].成才之路,2016,12(16):24-25,26.
[3] 戰婷.高校思政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探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46(16):390-391.
[4] 郭融融,莫淑蓉.試述系統脫敏訓練對高校學生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成效——焦慮的中介作用[J].文存閱刊,2019,35(6):160-161.
[5] 馬楠,張榮貴.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以"我付出,我快樂"活動為例[J].科教導刊,2019,24(28):87-88.
[6] 董俊良.新時期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8,15(10):67-79.
[7] 劉英杰,關恒.論齊澤克對當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心理學功能的批判[J].學術交流,2019,5(6):13-22.
基金項目:系2018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信任感培育研究”(2018SJSZ1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玲玲(1985.06- ),女,江蘇鹽城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工作方法與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