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寶
多重政策疊加,縣城正迎來新一輪發展利好。
先是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兩新一重”,其中“一新”是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明確要“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
緊接著,5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政策“組合拳”,提出12項舉措,對縣城新型城鎮化如何補短板指明了新方向。
作為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城鄉融合的關鍵紐帶,縣城的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既顯示了縣級基層治理的優勢,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弱項。
因此,補齊縣城的短板弱項,從短期看,有利于拉動投資、促進消費、推進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從中長期看,有利于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人民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加快縣城提升發展能力,可以收獲“以一帶三”的擴大效應,一是有利于強化與鄰近地級市城區的銜接配套,構建起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整體;二是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發展的都市圈;三是能帶動小城鎮發展,這正是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的突破口。
首先,從人口統計上看,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分別為1.55億、0.9億人左右,共計約有2.4億人,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他們主要是農村進城人口,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最應該關注的群體,也最有可能形成新增長點。
其次,從發展格局上看,縣城處于城鄉之間,是農民進城就業安家、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協同發展的天然載體。但統計顯示,縣城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僅相當于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縣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相當于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居民的2/3左右,若能縮小二者差距,新增投資消費的空間巨大。
再次,縣城是最能體現“人間煙火”的地方。對于輿論熱議的“地攤經濟”,其實最適合擺地攤的空間是與農村緊密聯系的縣城及周邊的中心鎮。實際上,很多中心鎮就是在過去大集市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了當地的交易中心和行政中心。雖然時代變了,但這種就業和經濟模式依然在發揮著作用。
戰略方向已定,縣城將怎樣提升?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部署,重點是“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四大方面。
這些領域包括優化醫療衛生設施、教育設施、養老托育設施、文旅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新型基礎設施等。
今后,縣城將擁有標準化的疾控中心,更多公辦幼兒園、養老床位和體育公園,還將打造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美好生活服務站,適應和滿足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的需求。
恰巧的是,振興縣城站在了城市智能化的“風口”上,將加快5G網絡向縣城延伸覆蓋,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智能化。由此,以“智”取勝提升縣城服務能力,既利當前,又利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