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



今年以來,中央和國家各部委多次召開會議,部署加快以5G技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國家層面多次提及新基建,并將其提升至中國創新發展、搶占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的戰略高度。一時間,新基建成為了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熱門詞匯。隨后,各省市陸續公布了總額高達50萬億的重點項目投資規劃。
從已經公布的重大項目清單看,新基建似乎與民航運輸業的關聯度并不高。但從新基建的內涵來看,無論是5G技術還是人工智能技術,都與民航業的轉型升級密不可分。對于此次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巨大的中國民航運輸業來說,如何借助“新基建”的東風,轉變傳統發展理念,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完成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的轉型是一個值得業界探討的話題。
新基建,新思維
所謂“新基建”,是與傳統基建相對應的,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為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供底層支撐的、具有乘數效應的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
機場是民航業發展的基礎,在新基建的浪潮之下,中國民航首先要完成理念的轉變,從傳統的基建模式中走出來,擺脫“基建=跑道+航站樓”的舊觀念,將新基建與民航“四型機場”結合起來,將新基建戰略中提到的“開放、共享、融合”等元素融入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去。
中國民航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如今建設新機場的目的和意義,早已不再是打造固定的基礎設施,而是成為區域經濟向外擴張和延伸的起始地和橋頭堡。近日,中國民航局在西安機場三期擴建項目會議上就指出,要用“新基建”賦能“傳統基建”,打造民航“融合基建”新示范。用“新基建”進一步賦能“四型機場”建設,朝著“四型機場”和融合基礎設施雙示范項目的標準努力。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為例,所在區的機場規劃建設已經逐漸以服務國家戰略、大區域發展為目標,統籌性和全局性在這些區域機場規劃建設決策中的影響愈發凸顯。
此外,機場建設的差異化趨勢要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集群化、差異化和互補化的立體多層次機場發展格局。北上廣已經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昆明、烏魯木齊已成功培育國家門戶機場,沈陽、杭州等大型機場逐漸成長為區域性樞紐。過去“千人一面”的機場建設觀念已經不復存在,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空地結合”,走差異化、特色化之路將是新基建背景下,機場建設的立足之本和發展之魂。
新技術,新抓手
在民航業的新基建中,信息基礎建設是最基本的要素,它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作為重要的基礎支撐技術,5G技術是所有智慧民航建設的中樞神經,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是連接“智慧大腦”與應用場景的“高速公路”。在新基建的浪潮下,民航業應該充分利用新基建中提及的5G技術,夯實民航強國的基礎。
對于中國民航來說,5G技術的推廣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充分利用5G技術加強對自身的建設與管理,例如機場和航空公司自身的5G技術部署。
2019年,5G技術在國內正式鋪開應用,其高速率、低時延、大帶寬的特點被用于解決以往信息傳輸的痛點,進而引發機場各類應用的深刻變革。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民航業正在加快部署5G技術,使用5G網絡承載創新應用,使用5G關鍵技術邊緣云打造智慧機場大腦,讓機場發揮出更高的效能,真正提升機場的運營效率。
例如,在機場的管理業務中,通過5G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實現機場海量設施、設備和資產的互聯接入和管理,定期收集和監控其位置信息、運行數據、工作狀態等至后端管理平臺,并通過AI、機器學習算法分析設備健康狀況,實現預測性維護,同時對各類信息進行直觀統計展示,輔助管理。
又如,5G技術與機場現有服務網的結合,可以在原有寬窄帶語音+數據網絡的基礎上,通過5G的鋪設進行覆蓋互補,終端進行無縫漫游,既保障應急通訊暢通,也支持大帶寬數據業務開展,實現“寬窄一體、平滑演進”,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實現一網解決智慧機場的多業務需求。
智慧運營未來將是智慧機場建設的核心,可有效提升機場運營效率,節省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益。5G技術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相結合,可以開發新的應用項目,從而幫助機場實現智能決策、設備監控、安防預警等新功能,以提升運營效率。
另一方面,在提升旅客出行滿意度方面,5G技術同樣大有可為。例如,在機場服務業務領域,5G與帶有攝像頭的智能移動機器人相結合,可以快速進行人臉識別和身份認證,從而精準對應乘客的航班信息,為旅客提供包括航班信息查詢、路線導航等多種服務,對旅客實現貼心周到的服務;與AR眼鏡相結合,采集人臉信息后,再通過5G網絡與云端數據實時進行AI主動比對,識別重要客戶,可以讓機場對這類群體提供精準服務。
新民航,新智慧
融合基礎設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內涵。所謂融合主要是指通過5G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之間的深度應用,從而支撐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能能源基礎設施等。對于民航業來說,這樣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要將信息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本身融入到民航業新基建的發展中。新基建著眼于構建數字化、智慧化的基礎設施,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對于民航運輸業來說,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
例如,我國民航業無論是在移動通信系統建設、多網融合方面,還是北斗導航在機場自動化作業、精準定位方面都應該借新基建的“東風”加快發展步伐。
其次,在信息數據共享與協同方面,民航業也要加快融合的步伐。目前,中國民航的現狀是各單位都有自己的數據庫,但是全民航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數據鏈,這也導致了數據孤島的產生。目前國內許多機場都在推進協同決策系統(A-CDM)建設。為了支撐CDM機場的建設,必須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以整合機場、空管、保障企業、航空公司、聯檢單位等信息資源,打通信息孤島,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及充分利用。
第三,是新技術之間的互相融合。無論是5G技術、人工智能還是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從本質上都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隨著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相融合,生成的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云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的數字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對于民航業來說,在加快新基建的背景下,就要求行業將這些技術融合應用,而不是單項技術的單打獨斗。
以智慧機場的建設為例,盡管不同的主體對于智慧機場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從信息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行業對于智慧機場的發展輪廓已經越來越清晰。
目前,智慧機場的建設至少要涵蓋8個“智慧應用”:智慧生產、智慧安全、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商業、智慧環保。所有這些環節都需要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新技術的融合,同時也需要民航企業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與各行業展開合作。
例如,華為近年來針對智慧民航建設研發了許多新技術,其中ICT技術最為引人關注。ICT是由信息、通信和技術這三個詞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的,它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技術領域。
華為的ICT項目主要圍繞安全、效率和服務三大主題。舉例來說,視頻監控是安防最重要的手段,傳統的視頻監控只是一個終端,但是,華為通過“4K全景分析+智能分析”,大幅提高了數據分析的效率。
以飛行區為例,現在的機場規模越來越大,導致監控拍到的畫面比較零散,華為通過在前端采用高清4K技術,可以將多個攝像頭整合在一起,再通過后端智能分析技術,就能真正實現“所想即所見”。再比如,機場的車輛少則幾十輛,多達上千輛,這些車輛什么時候能夠調配到位,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
可以說,新一輪技術的發展將有望改變民航業原有的運行方式和商業模式,民航業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化革命。在經歷了過去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如今的中國民航運輸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融入到國家新基建發展戰略中去,充分利用新技術幫助中國民航實現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的轉變。在新基建的浪潮下,中國民航的機遇與挑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