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東 王朋

駝城,陜北榆林古城的別稱,意為沙漠之城。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榆林,是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處,戰國時期此地屬北方邊塞,以種植榆樹為圍柵,榆林之名由此而來。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榆林還是中國最貧困地區之一,全地區12個縣都是貧困縣。但貧瘠的土地下卻深埋著無盡的財富,榆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僅煤炭探明儲量就達1500億噸,約占全國儲量的五分之一。
近20年來,隨著煤炭和石油開發,榆林也成為各方的“淘金勝地”,涌現出一大批先富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煤老板”。2011年一項統計顯示,榆林當時就擁有億萬富翁7000多人,他們多數是因煤發家。
驟然暴富,讓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巨大的利益糾葛中,當地政商關系更顯得錯綜復雜。
近年來,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榆林市,成為陜西礦產能源腐敗“重災區”。從陜西省委原書記趙正永到榆林市委原書記胡志強,以及府谷縣委原書記張惠榮,省市縣三級書記均因染指礦產能源開發而先后被查,涉案官員多達數十人,可謂觸目驚心。
隨著一系列案件的曝光,礦產領域的腐敗問題之嚴重令人瞠目,煤老板們曾經一夜暴富的權錢交易,也逐漸被民眾所知曉。
這其中,尚未完全公開的府谷縣古城井田礦權審批案,更是刷新了官煤腐敗紀錄,多位廳級以上官員參與其中。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空殼公司僅憑偽造的資料,就獲取了市值超過千億元探礦權,繼而讓大型國企接盤,轉手套現數十億元。
故事要從差不多十年前說起。
2011年末,府谷縣商人白恩福,成為街頭巷尾熱論的焦點人物。這位嗜酒如命,生意做得并不怎樣的老板,銀行賬戶里瞬間增加了47億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
現年56歲的白恩福,2002年創辦了一家小型水泥廠,經營主體為府谷長城建材有限公司(下稱“府谷長城公司”),后來因為環保不達標等原因,一直處于半停產狀態。在當時,他或許并沒有想到,手中這個空殼公司,日后會給自己帶來一夜暴富的機會。
工商資料顯示,府谷長城公司于2002年6月6日注冊,注冊資本2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白恩福,股東分別是白恩福、白二銀和白亮銀,三人系親兄弟。該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普通硅酸鹽水泥生產,礦業投資開發,煤炭、建材、鋼材、礦山機電設備銷售,普通貨物運輸。
2007年10月8日,府谷長城公司取得了府谷石炭二疊紀煤田古城勘查區的煤炭詳查探礦權(下稱“古城井田探礦權”),古城勘查區面積125.45平方公里。這份礦權證號為0100000710797,有效期自2007年10月8日至2009年10月8日。
2010年10月25日,《國土資源報》報道稱,位于陜蒙交界的府谷縣古城鎮,發現了一處特大型中深部煤田,勘查區內探明煤炭資源儲量41.75億噸,加上勘查區外邊角地帶的資源量,總計達56.64億噸。該煤層厚度大、煤質好、構造簡單,適宜建設數個特大型礦井,有望成為陜西最大的配焦煤基地。
前述報道還稱,這處大型煤田的勘查開發,由府谷長城公司聯合國內三家地勘單位,采用多種綜合地質勘探技術,經預查、普查、詳查三個階段,歷時三年完成。淮北礦務局已完成資源驗證和項目評估,古城礦區總體規劃也已編制完成。
古城煤田消息一經發布,在陜西政商兩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因為2010年正處于煤碳市場“黃金十年”巔峰期,陜北煤價從2002年的每噸20元,一路飆升至每噸800元,儲量超過40億噸的煤田,意味著市值已超過了千億元。
當時,沒人能夠說得清楚,府谷長城公司——這家原本只是做建材生意,且一直半死不活的企業,為什么能夠拿下如此大規模的探礦權項目?
對于熟知煤炭行業的人士來說,還有另外一個疑問。
從2003年開始,由于國家能源市場緊俏,煤價開始一路上揚,到了2007年,煤價由最初的每噸30元漲至每噸400元。在煤價暴漲之下,陜北出現了炒賣煤礦的現象,探礦權亦成為各方利益集團追逐的目標。
為防止煤炭產能過剩,原國土資源部收緊了探礦權的審批。
2005年9月30日,國土資源部發文對探礦權審批授權進行了調整,上收了勘查面積大于30平方公里的煤炭勘查項目審批。
2007年2月2日,國土資源部又發布了《關于暫停受理煤炭探礦權申請的通知》,決定從2007年2月2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全國范圍內暫停受理新的煤炭探礦權申請。此后,國土資源部再次發布通知,繼續暫停新的煤炭探礦權審批。
這意味著,在前后十余年的時間里,國土資源部基本停止了煤炭探礦權的申請,直至2014年9月12日,煤炭探礦權的申請才得以恢復。
那么問題來了,府谷長城公司是如何突破政策限制,在2007年將古城井田探礦權收入囊中的?
司法文書顯示,2007年2月,原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在向國土資源部上報《關于對陜西煤探礦權申請遺留問題處置方案的請示》過程中,時任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登記指示副廳長梁楓,將不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的項目,列入了“歷史遺留問題項目處置方案”。
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項目”,指的是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在2005年9月30日之前依法受理的探礦權申請,將其作為特殊項目對待,意在這些申請不至于因原國土資源部的政策變化而被“一刀切”地中止。
此后,國土資源部同意了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提出的處置方案,要求按照相關礦業權設置方案辦理有關探礦權轉讓和以協議方式出讓登記手續。
據《財經》記者了解,僅在2007年,陜西省原國土資源廳即以“歷史遺留問題項目”名義,數次向國土資源部提交探礦權申請,并相繼獲得批準。
其中,至少有5家企業通過“補票”搭上“歷史遺留問題項目”順風車。除了府谷長城公司,另外四家企業分別取得了陜西靖邊縣紅墩界鎮、海則灘鄉、黃蒿界鄉三塊井田探礦權,以及榆陽區千樹塔井田。
司法文書顯示,2007年,為了能讓黃陵縣江源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黃陵江源公司”)手中的千樹塔井田探礦權被列入“歷史遺留問題項目”,王登記要求榆林榆陽區政府為黃陵江源公司補辦了手續,將其列入2004年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西洽會)招商項目。經國土資源部批復后,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為黃陵江源公司辦理了探礦權手續,勘查區面積為8.21平方公里。
《財經》記者證實,近年來,陜西所爆發的探礦權腐敗案,多數在此期間形成。在向國土資源部申請“歷史遺留項目”過程中,王登記將數個并非“歷史遺留項目”,通過偽造或補辦資料,先后上報至國土資源部,其中包括府谷長城公司的古城井田探礦項目。
要繞過國土資源部的政策,就需要證明探礦權的申請時間提前到2005年9月30日之前。由于時間點限制,府谷長城公司的審批資料留下了硬傷。

2011年,榆林7000多名億萬富翁中多數是“煤老板”。圖/IC
據“古城探礦權評估報告書”顯示,2002年5月,府谷長城公司就向當地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提出申請,擬自籌資金在陜北石炭二疊紀煤田古城勘查區開展風險地質勘查。但真實情況是,府谷長城公司此時尚未注冊成立。據白恩福的弟弟,也就是府谷長城公司原股東白二銀回憶,2007年之前,他并未聽說自己的公司申請過古城探礦權事宜。
府谷縣自然資源部門一位負責人提供的情況,也能從側面印證上述“古城探礦權評估報告書”中的疑點。他告訴《財經》記者,2002年府谷縣煤炭市場低迷,西部礦區露天煤礦都賺不了錢,而古城井田煤層深度在1000米左右,當時根本沒有可開采價值。他表示,從未見過府谷長城公司的申報資料。
2007年府谷長城公司取得古城探礦權后,直到2008年才完成了《陜西省府谷縣古城勘查區煤炭普查報告》,2009年1月,國土資源部才對勘查區資源儲量予以備案。
按正常探礦權申請流程,預查勘探過程中發現煤炭后,應先做普查,探知煤炭資源基本情況后,形成報告,交國土資源部門備案,國土資源部請評估公司根據報告,評估探礦權的出讓價款,再進一步做詳查。
但是,府谷長城公司先取得了詳查探礦權,之后再做普查,一系列反常規操作卻順利過關。
事后看來,府谷長城公司為了拿下古城井田探礦權,打通了自地方到省,直至國家部門的層層關節,并非一般人所能為之。那么,推動府谷長城公司一步步實現目標的背后神秘推手究竟是誰?
前文曾提到,正是在時任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登記的安排下,古城井田的探礦權項目被列入了“歷史遺留問題項目處置方案”,并上報當時的國土資源部獲批。
那么王登記為何不遺余力地幫助白恩福的府谷長城公司?從現有的信息可知,有一個重量級人物,將王、白二人聯系到了一起。
知情人告訴《財經》記者,白恩福盡管嗜酒如命,但為人厚道,很受擔任過原神木縣(現神木市)多年縣委書記的王斌賞識。在神木和府谷兩地官場,王斌擁有復雜的人脈資源。
1999年,王斌升任榆林市副市長,分管煤炭工業。2005年,因價值百億元的榆樹灣煤礦被賤賣事件,觸犯了當時的特殊利益集團,王斌被調到西安地礦局擔任副局長。
離開榆林后,王斌實際一直隱居在家,并未上過一天班。幾年后,隨著打壓王斌的官員被調離陜西,老同事們才敢和王斌恢復往來,包括已擔任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的王登記。
從1996開始,王登記和王斌同在榆林任職,一直是上下級關系。2001年,王登記升任榆林市市長,此時王斌任副市長,兩人因在榆樹灣煤礦事件中立場一致,先后被調離榆林,可謂是共過患難的同事。
據知情人透露,就在獲得古城井田探礦權的兩個月前,府谷長城公司股權發生重大變化,白二銀和白亮銀二人退出,新股東分別是郝斌、李秀珍和魏艷芬,三人與白恩福分別持股25%。新增三位股東均與王斌有關聯:郝斌是王斌的表弟,魏艷芬的丈夫曾是王斌的秘書,李秀珍的丈夫曾是王斌部下。
《財經》記者調查證實,魏艷芬是神木衛生系統職員,其丈夫賀青山則是陜西省投資集團一位高管,兩人均沒有從商經歷。在王斌任神木縣委書記期間,賀青山是其秘書,后跟隨王斌到了榆林市。
據李秀珍親屬介紹,李曾在神木電力部門任職,目前居住在西安,照顧兩個孩子上學,生活并不富裕。
府谷長城公司另一位幕后控制人,則是銅川市政協原主席張惠榮,其早年當過王斌的文字秘書。2007年,府谷長城公司獲得古城井田探礦權時,張惠榮時任府谷縣縣長,后升任榆林市委常委兼府谷縣委書記。
至此,一張以王斌為核心、府谷長城公司為載體的復雜關系網逐漸清晰起來。
憑借著強大的官場人脈,府谷長城公司僅憑虛假資料,將市值過千億元的古城井田探礦權收入囊中。此后,府谷長城公司補繳了12.4億元探礦權價款,完善了手續,這意味著,其手中的探礦權已具備在二級市場轉讓的條件。下一步,就是尋找接盤者,而且是一個實力強大的接盤者。
始建于1958年的淮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淮北礦業”),系安徽省大型國有企業,現已發展成為以煤電、化工、現代服務為主的國有大型企業。公司擁有資產920億元,員工9萬多人,位列2018中國企業500強第276位、煤炭企業50強第18位。
工商資料顯示,2010年8月16日,府谷長城公司四位股東與淮北礦業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分別將所持有的12.75%股權轉讓給淮北礦業。此次股權轉讓后,淮北礦業持有府谷長城公司51%的股權,白恩福等四人分別持股12.25%。
2010年8月27日,府谷長城公司完成了股權變更登記,公司名稱同時變更為“淮北礦業(府谷)長城有限公司”(下稱“淮北長城公司”),法定代表人由白恩福變為謝從剛,企業性質也由自然人控股變更為國有控股。
知情人告訴《財經》記者,府谷長城公司完成變更后,按照股權轉讓協議約定,淮北礦業先向白恩福四人支付75%的現金,即47.25億元。除去此前補繳的12.4億元探礦權價款,四名股東實際套現獲利35億元。
依據當時陜北的探礦權價款,折合每噸約15元左右,按此計算, 40.4億噸的儲量價款應超過600億元。由此可見,淮北礦業以63億元取得府谷長城公司51%的股權,應該是一筆劃算的交易。據知情人透露,在趙正永妻子孫建輝的引薦下,雙方一拍即合。
值得注意的是,淮北礦業與白恩福等人簽訂協議前夕,趙正永剛由陜西省副省長升任代省長。祖籍安徽的趙正永,41歲之前長期在安徽任職,曾任安徽省委政法委書記、省公安廳廳長,2001年由皖入陜。
至此,這個圍繞古城井田探礦權的黑金故事,逐步浮出水面。此后,故事中的幾位主人公也有了不同的結果。
2014年10月28日,王登記因涉嫌受賄接受司法機關立案調查。2016年10月17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認定,王登記受賄折合人民幣6624.34萬元,判處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2017年2月至4月,中央第十一巡視組對陜西省開展巡視“回頭看”。同年6月8日,巡視組在向陜西省委反饋巡視“回頭看”的情況時,提到陜西礦產資源探礦、開采、經營及國有公司增資擴股的腐敗問題還沒有揭開蓋子。
《財經》記者調查證實,此次中央“回頭看”結束后不久,府谷長城公司原法定代表人白恩福就被河北檢方帶走。此后,白恩福與郝斌等人的股權被凍結,另有王斌之子名下多個公司股權亦被凍結。
2019年8月,隨著趙正永案進一步發酵,張惠榮和王斌先后被陜西省紀委監委帶走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