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帶來重大影響,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上升,世界經濟運行風險積聚,金融危機魅影隱現,債務危機風險大增,傳統及非傳統安全風險交織。
放眼世界,中國發展的國際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趨勢和民粹泛起、大宗產品價格巨幅波動、世界生產網絡和供應鏈的變化、國際市場的收縮、經濟周期下行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影響、第三次工業革命紅利的耗盡,凡此種種,都為中國經濟發展增加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檢視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嚴峻挑戰,而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國內矛盾和外部沖擊相互作用,長期困難和短期挑戰相互疊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投入產出效率下降,結構調整刻不容緩。2020年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國民經濟各環節發展任務艱巨。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強化“六穩”舉措,落實“六保”任務,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就能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5月14日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的重要講話為我國新一輪發展錨定了新航向,找準了新動力,開辟了新境界。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強勁,中國經濟規模占全球份額還將增大。關鍵在于,能否將潛力充分發揮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實現具有更高安全性和暢通性的體制機制。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同時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繼續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為經濟發展大力提質增效,把更多資源讓渡給市場主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大國家重大戰略和薄弱領域支持力度,綜合調動區域和城鄉發展的活力,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城鄉和區域經濟布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的動力源;要以創新為動力,將抗疫期間形成的新型生產生活方式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激發消費潛能,培育消費新熱點,引導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有序發展,有效擴大內需;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從中觀和中期的視角來看,“抗疫”過后刺激經濟運行和經濟增長迅速恢復的措施實施,“以投資帶動增長”的方式可能有所回頭,這或許也是特殊時期的必要選擇,但政策部門應提前對此有所抑制約束,尤其是要防范那些過剩產能和高污染產能借機復活,盡快回歸到高質量增長的路徑上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也暴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治理中的不少短板。如何完整理解和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回答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路應該怎樣走的問題;如何將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帶來的挑戰轉化為把握新機遇、開拓新空間的動力,尋求更多的經濟增長新動能和產業創新路徑;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更好激發經濟增長活力,培育可持續性經濟動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課題。有鑒于此,本期特別策劃聚焦“新形勢下如何激發經濟增長活力”,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深入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從不同方面分析探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動能因素。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