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系深深地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根基,“講關系”“混圈子”“談交情”成為很多人的生存寶典與登龍之術。“圈子現象”是中國人獨有的嗎?中國人自己理解“關系”嗎?“圈子文化”為何讓人愛恨交加?
人們對“關系”存在不少誤解
朋友圈、工作圈、興趣圈……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圈子”。“圈子”之下交織著復雜的關系網絡。關系深深地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根基,“講關系”“混圈子”“談交情”成為很多人的生存寶典與登龍之術,甚至“guanxi”這個詞已被收錄進權威英文辭典之中。
“中國人喜歡用關系,也喜歡給關系套上很多負面因素。”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羅家德指出,其實,人們對“關系”存在著不少誤解。他說,“關系”和“圈子”已被視為中國人工作領域中的復雜系統要素。但這與我們日常生活用語中的“關系”“圈子”有區別。這兩個詞包含著更多的意涵。
與日常用語相比,“關系”和“圈子”最大的內涵不同在于它們不帶有價值判斷。我們往往對這兩個詞匯有很強的價值判斷,而且人們常常傾向于帶上十分負面的價值判斷。但正如復雜思維所言,凡事有陰就有陽,“圈子”固然可能傷害更大群體的利益,但也可以換一個名詞──“合作共生”。正如一群細菌抱團在一起,犧牲部分成為別的養料,以求種群延續。有正就有負,有利就有弊,它本身是中性的。
“圈子文化”與法治精神存在張力嗎
其實,提到“關系”“圈子”“人情”,很多人會聯想到“走后門”“徇私舞弊”等現象。那么,中國人的“圈子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法治精神之間存在張力嗎?
對此,羅家德指出,中國人太愛使用“關系”“圈子”“人情”,所以它發生的弊端也特別多,尤其是破壞了法治,這當然值得警惕。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法”用之太甚,也一樣會出現僵化、無彈性、不適應環境的問題。只看到法與“關系”的矛盾與張力正是二元對立的思維。二元對立的思維只見其相克,不見其相生。在良法美義之下,人與人之間更容易建立信任的關系。反過來,美好的關系也應該是求其與法相生,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常說的“禮治”。
“不過,現代人很難做到克己復禮。欲望膨脹之后,美好的社群、美好的自組織被錯用成了幫派、組織自我牟利的手段。復雜思維的邏輯,是好的關系應該促成好的法,好的法應該促成好的關系。我們該去求其相生,而不是只看到其相克。很多人覺得我喜歡講‘關系,但更多場合下我更愿意談法治。用我的話來說,中國應該‘警惕法,但更要警惕關系。因為人們天生愛用關系,也容易用歪關系。所以,在大多數場合下強調法治總不會錯。”
其實,中國人的“圈子現象”并非只能產生官僚政治中常見的拉幫結派的潛規則。只要運用得當,良好的關系能讓企業高效運作,有序的自組織也能填補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空缺。
“圈子現象”是中國人獨有的嗎
那么,“圈子現象”是中國人獨有的嗎?中國人自己理解“關系”嗎?
羅家德認為,“圈子”是一個很中國式的詞匯,在學術定義上,可稱為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人脈網形成的行動集。意思是說,為了一些共同行動的目標,我們會有一個中心人物,帶動自己的人脈網形成一群人。這群人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產生一連串的集體行動。在做學術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圈子”的規模,也就是個人關系之上的這層人脈網,大概是500人左右。
中國本土人類學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許烺光,就特別喜歡研究小團體。他把西方人的小團體稱為俱樂部,中國人的小團體稱為宗族。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又喜歡把宗族稱之為“圈子”。顧名思義,兩者的差別在于,西方人的俱樂部強調我們由于共同的理想、目標而加入,成員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中國人的宗族則是由一個擁有資源、動員能力的能人為核心形成的小團體。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這兩種組織形式的小團體其實是同時存在的。
難道西方就不存在“圈子”嗎?所謂“國王的人馬”,指的就是國王的個人人脈網形成的圈子。這樣的分類絕對不是說中西文化就是如此截然不同,只能說在中國,圈子是更主流的小團體。
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在于,我們習慣于用長期的眼光應對不確定的環境,懂得如何進行長期的布局。學術上常有一句話:“個體總是脆弱的,網絡卻是強健的。”中國人就特別明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去構建網絡,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產生所謂的“關系主義”。比如,中國人做生意的時候,不會只考慮成本效益賺了多少錢。當然賺錢也很重要,但他一定會同時平衡思考另外一件事:這次交易讓我們的關系是否變得更強?如果這次交易會讓對方不開心,關系就此斷絕了,那么中國人寧可不賺這么多。把人情與短期交易的利益進行一個平衡考量,是中國人特別會去思考的過程。
鄉土社會的組織運作與大都市圈子文化的差異
相較于現代中國管理界中常見的“圈子”,傳統中國的熟人社會也有自身的運作邏輯。那么,鄉土社會的組織運作與大都市中的圈子文化有何差異?
羅家德認為,這兩者在本質上的變化并不大,兩者同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人脈網形成的行動集。這樣一群人的聚集,會形成一個合作共生的關系。同時,人們也希望能在此之上形成自組織和自治理的秩序。但在內容上,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人脈網有比較大的差異。
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區別是關系的來源,傳統社會的關系主要建立在地理和血緣基礎上。而如今的圈子可以來自興趣或行業,甚至來自某個虛擬對象,完全不需要實體。
第二,人脈網之間關系數量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人們的關系圈里大多是熟人。到了現代社會,弱連帶的數量遠遠大于強連帶的數量。西方學者研究發現,普通人的關系圈中的熟人在120至270人之間,平均而言大約是150人。而其余的將近400人都屬于弱連帶。要維持一個熟人的關系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人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在網絡時代中,關系圈大量擴張的其實多是間接連帶。
由此,關系行為的重要性也發生了變化。從前大家都在一個村子里,低頭不見抬頭見,你的任何行為都會對關系產生明顯的影響。如今流行一個詞“退群”,我們身邊大多數的微信群非常容易加入,如果觀點不合、話不投機,又可以隨時退出。這也是關系網在現代社會的一個變化。
(《新京報》2020.5.21 李永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