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父母私自將孩子送與他人撫養,這種情況在民間長期存在,如今還有人通過網絡聯系收養事宜。網絡送養跟非法拐賣,界限在哪里?
通過專門注冊的“湖南S男寶寶”賬號,男子王高(化名)與福建省莆田市的肖某夫婦在網上取得聯系。一番“商談”后,王高將自己剛出生1個多月的男嬰“送”給肖某夫婦,收取了6萬元“補償”費。2019年3月,王高因涉嫌拐賣兒童被警方抓獲。最終,莆田市荔城區法院以拐賣兒童罪判處王高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6000元。
依據刑法規定,“拐賣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之一的。這意味著只要存在買賣兒童的行為,就可能構成拐賣兒童犯罪,即使是親生父母也不能除外。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指出,為收取明顯不屬于營養費、感謝費的巨額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可以認定屬于出賣親生子女,應當以拐賣兒童罪論處。
江蘇省張家港市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盛敏坦言,在“巨額錢財”的認定問題上,主要是考慮送養原因、是否主動索要錢財、收養人是否具有撫養目的等。如果存在明顯的討價還價且錢財數額也比較大,就可能會被認定為具有獲利目的。對私自送養導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可考慮以遺棄罪論處。
(《檢察日報》20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