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摘要】秦皇島作為京津冀北部生態涵養帶重要節點和國際旅游城市,不僅具有獨特的自然本底與歷史人文條件,更面臨生態環境大面積破壞與多元人文需求的雙重挑戰——論文首先介紹了城市雙修與綠地系統規劃的關系,“雙修”中的“綠地系統規劃”做什么?和“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雙修”怎么做?然后基于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提出采取“內外兼修”的方式,即市域(外)采取“生態基質廊道修復”結合城區(內)“城市綠色空間修補”,完善城市綠地系統。重點從綠隔與生態廊道修復、防護林帶修復、城市公園建設、街頭游園建設、道路綠地建設、城市綠道建設等多個維度,認清綠地系統問題本質并完善,最后總結出城市雙修導向下的綠地系統規劃方法更新的四個要點。
【關鍵詞】城市雙修;城市綠地系統
秦皇島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市域層面整體為山、海、城一體化空間格局。濱海區域各城區呈組團式布局。中心城區山海關、海港區、北戴河間有綠化隔離帶相間隔。其他城區分散化布局。組團間隔15-20公里。
市域內生態本底條件較好,山、河、海和各類生態綠地共同構成了市域景觀生態格局。但是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的過度侵蝕導致城市綠色基質嚴重碎片化,組團間的綠色隔離帶缺少明確有效控制措施,城市綠地系統區域發展不均衡,城市公園體系還存在部分缺口,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有機性急需修復。
1、城市雙修與綠地系統規劃
1.1“雙修”中的“綠地系統規劃”,做什么
雙修導向下的綠地系統規劃,突出綠地系統的生態性、整體性、時空性和特殊性,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為首要原則,從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面進行規劃,通過基質、廊道和斑塊的有機結合,構建市域生態景觀安全格局。
1.2“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雙修”,怎么做
“綠地系統規劃”中的“修復”更加強調對生態過程的修復和生態格局的把控。通過采取市域(外)“生態基質廊道修復”結合城區(內)“城市綠色空間修補”的方式,開放城市綠色空間,恢復秦皇島原有的山水格局,完善城市綠地系統。
2、工作框架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雙重導向指引,采取內外兼修方法,“外”進行生態基質廊道修復,“內”進行城市綠色空間修補。
3、“雙修”之“術”——“外”
3.1綠隔與生態廊道修復之“術”
3.1.1明確綠隔與生態廊道范圍邊界,劃定重點區域,保持合理結構。
明確整體組團綠隔與生態廊道范圍。嚴格保護和落實剛性區域的生態空間,積極探尋非剛性控制區域的建設策略。
對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核心區域劃定核心保護邊界。
3.1.2明確功能定位,生態和游憩功能并重,實現功能復合。
生態涵養居首要地位,同時考慮游憩共享。功能復合,在生態修復的同時,考慮觀光農業、康體健身、文化娛樂、旅游休閑等功能的引入。
3.1.3從生態修復、建設用地增減、用地管制、鄉村改造等多方面制定實施運作體系。
3.1.4適度引入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的產業項目,帶動生態修復工作。
適度引入旅游、服務功能,但要嚴控建筑體量和高度,以低層和散點式布局為主?!耙司G、宜游、宜農”,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的項目可以進入,例如郊野公園、苗圃、現代農業觀光休閑、旅游休閑等。
3.1.5完善地方法律規章、政策制度的銜接配套。
借鑒北京市歷年來關于綠隔的地方法律規章體系的制定來制定符合秦皇島地區的綠隔控制政策和制度。
3.2防護隔離林帶修復之“術”
從現狀來看,濱海林場現存問題主要有城鎮過度擴張,經濟利益驅動下寶貴的海岸森林資源被大量侵蝕,林地圖斑逐年縮小;規劃未得到有序控制,大量植被被砍伐,林地變裸地;生態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海岸生態環境大打折扣。
對防護隔離林帶的修復要嚴格把控海岸林地生態格局,將生態做加法,恢復海岸林地的生態性和整體性,恢復會呼吸的海岸格局。通過更替改造、擇伐改造、撫育改造、景觀提升、裸地造林等方式進行更新改造。
4、“雙修”之“術”——“內”(城市綠色空間修補)
4.1城市公園修補——老公園提質增綠、新公園怡園靚景
4.1.1老舊公園提升——海綿化改造
應以削減地表徑流總量、削減峰值流量、控制面源污染、雨水收集利用為主。
在滿足景觀以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雨水花園、濕塘、調節塘、調蓄池、濕地等技術措施滯蓄、凈化自身及周邊區域徑流雨水。
4.1.2新建城市公園——實現生態與游憩功能修補
增加城市綜合性公園數量,結合地域環境特征,增加專項公園,豐富公園種類,實現生態與游憩功能修補。
4.2街頭游園修補——增設老城區游園,拓展微綠地建設
對建成區內已有街頭游園進行分析,通過GIS手段分別采取300米和500米服務半徑覆蓋范圍分析,對未在覆蓋范圍內的片區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標準和總規綠地布局要求進行配建。
4.3道路綠地修補——突出適宜性、景觀性
塑造與周邊城市元素融為一體的道路綠地景觀環境。以鄉土植物為主導,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喬、灌、花、草相結合豐富綠化景觀層次。
4.4城市綠道修復——打造城市游憩系統,綠道成網節點相連
結合山體,海,河等自然環境條件,建設濱海、濱河、臨山、都市綠道,串聯景觀游憩節點,推進綠道空間的網絡化。
5、體會與思考
城市雙修導向下的綠地系統規劃方法應實現以下方面的轉變:
5.1研究領域的更新——從“景觀思維”到“生態思維”
景觀思維所代表的工業文明:崇尚科學、技術、理性,征服自然;追求效率,規?;藴驶a。城市求大、建筑求高,道路求寬、環境求新。
生態思維所代表的生態文明:崇尚和諧、可持續;追求人性化、特色化;關注文化、生態、情感、認同、歸屬感。
生態思維指導下綠地更新應因地制宜,立足城市自然本底,關注城市破碎化景觀的彌補與修復,提升廊道聯通性,生物多向性,環境協調性,完善生態格局。
5.2服務對象的更新——從“關注指標”到“關注民生”
第一,“市民共享綠色”。通過綠道、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等措施使綠色空間充分滲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讓市民共享綠色。
第二,“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將生態、游憩、景觀、經濟等功能融為一體,更好結合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對人的關注。更新采用海綿城市、綠色建筑等生態理念應用于公園改造,建筑綠化等。
5.3內容專項的更新——從“片段局部”到“系統整體”
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決定了綠地系統規劃要注重“系統整體”的必要性。
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出發,注重系統整體性。包括綜合整體性、有機關聯性、動態性、有序性和目的性,最終達到整個系統的持續性。
5.4風貌塑造的更新——從“千城一面”到“地方特色”
第一,“挖掘特色”。保留和恢復具有秦皇島山海地域特色的景觀風貌和文脈記憶。
第二,“搭建載體”。將城市公園、廣場和綠道等作為山海歷史文脈保存和文化傳播的綠色載體。
第三,“以生態低影響開發為理念”。并不強調人文符號的“無序增加”和“重復堆砌”,相反在綠地系統規劃中,理性考慮現有遺跡(如山海關地上長城)的保護和景觀引導,綠地景觀服務設施通過“藏”與“隱”的方式,保證綠地系統元素融入文化景觀風貌中,以一種低調的規劃方式表達對傳統文化的敬重與保護。
參考文獻:
[1]《秦皇島“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總體規劃》
[2]丁奇,孫雨.《“城市雙修”理念下的綠地系統規劃-以河北省懷來縣綠地系統規劃為例》[J].風貌與景觀,2017(12):59-63.
[3]李運遠,張云路,嚴庭雯.《城市雙修導向下的城市綠道規劃方法更新》[J].綠色基礎設施,2017(10):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