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貝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在各方各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中的建筑規劃與設計成為人們的重要關注部分,城市中的建筑設計與規劃對建筑的整體造成影響,使得建筑整體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建筑中的規劃與設計之間聯系密切,兩者不可分割。本文對綠色建筑和綠色建筑評價分別進行了概述;闡述分析建筑學中建筑使用后評價。
【關鍵詞】綠色建筑;指標體系;評價指標
1、前言
在進行建筑設計與建筑規劃工作中,一定要將兩者進行合理的結合,不能使雙方獨立存在,避免出現不協調。建筑設計與規劃雙方的協調需要在一定科學可取的技術與方法上進行。盡管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避免不了問題的出現,但是在進行建筑設計與規劃過程中一定要加強需求者的交流,盡可能為建筑的設計提供更為合理的建議,最大程度的發揮建筑的優勢。
2、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概述
2.1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開發的,這意味著它包括人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除了綠色建筑,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低碳建筑等現代建筑和綠色建筑的發展有著相同的概念。智能建筑、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的理論基礎上,綜合項目的發展。核心意義是能夠經久耐用、居住感受優良、節能減排。
使用后評價是指:建筑及其環境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對其使用感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建立一個系統評價的程序和方法。它關注建筑及其環境使用的實際情況和用戶的意見和要求,其原理是基于有目的的建設和規劃與實際使用情況相比較,收集反饋信息,以便為未來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的類似建筑和環境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2.2綠色建筑評價
為有效落實兩型社會,進而推進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我國,在建筑工程領域方面,大力推行綠色建筑,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近年來,國家層面已完成十幾部國家標準的編制和執行,主要包含建筑設計、施工、運行、改造的全生命期等各個方面的特定階段、特定專業、特定功能類型的綠色專用標準(或規程)等。各種標準涉及總體政策引導到細部具體執行,逐漸形成了國內現階段比較完備的評價體系。2017年,相關部門發布有關的規劃,明確指出未來建筑業的發展定位是“建設節能低碳、以及綠色生態、集約高效的建筑用能體系”。在(建標[2014]139號)文件中,也把“加強綠色低碳、資源節約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主要的目標,與此同時,繼續推進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建設。可見,我國的綠色建筑正朝著更統一、更完善、更貼合評價標準的方向發展。
3、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1建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通常情況下,對于評價指標體系而言,是由以下幾方面組成:多個互補性評價指標,一定層次結構,進而組成的有機整體,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該選擇有效的評估指標,在層次結構中,每個評估指標代表每個級別的評估指標的從屬關系,接著對其水平和垂直相關性實施全面的研究,從而實現預期的目標。除此之外,在明確這一體系時,要參考當前科技和產業發展水平,建筑地點的特殊因素,因地制宜,確保強大的可操作性。再者,對于評價指標體系而言,其在具體的構建中,一般遵循以下概念,事物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其具有相對性,所以,有必要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特點等,進行有效的規劃,進而對相關體系進行及時的優化與完善。
3.2綠色建筑評價指標內容
綠色建筑綜合評價不能是單層次指標的羅列,而是由多層次指標構成,每一層次都有不同的功能,同一層次的不同指標各有側重點。由于建筑開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同時建筑企業也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需要將指標體系分解為若干個層次,每一層次有可以細分為若干個單指標。通過上述有關綠色建筑的內涵、理論分析與借鑒,初步將綠色建筑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系統層——要素層3個縱向層次,具體見表3-1。
標準的落實很大部分是在設計和施工中完成的,如果設計、施工中沒有很好的安排和把握,最后很難把“綠”實現成“真綠”。現階段國內有許多的廠家開始發展節能型技術和材料,市場上也不缺乏滿足綠色節能要求的技術,但使用結果總是不如人愿。在公共區域設置公共使用設備,如衛生間、戶外水池等;在地下室設置配電間、水泵房、消防水泵房、雨水回收系統,從而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節約上部空間;在公共管道井內設置給排水管道、消防管道、暖氣管道及相應附屬設備等。
在設計時,最好避免大約90%的管道彎曲,否則管道內太陽光的反射率將呈指數衰減。在設計初期,須確定燈管的位置及數目,而不會與建筑物天花板上的其他喉管相撞。在autocad時代,天花板上的管道合成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往往由于圖紙的修改,以前的管道合成完全失敗,導致目前的施工項目經常出現,四個輕管道本應合理地布置在房間里,但最終被迫成為兩個,在原來的設計中有足夠的光線,然后他們被迫轉身,因為他們越過了線,需要正常的照明來供應他們,沒有辦法達到設計時間的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然而,新興的建筑信息模型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而且不會因為事先沒有考慮到管道集成問題而導致實施問題。在施工過程中,BIM也提供了良好的初始控制。BIM是一個計算機模型,包含了建筑物的所有信息。模型所載的數據會在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內使用,包括設計、建造、維修和管理。所以綠色建筑技術在發展的同時,設計、施工的技術支持也需要同步發展。
結論:
綠色建筑的發展及其評價體系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建立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積極引導和發展綠色建筑具有重要意義。綠色建筑從理論到實踐,以減少生態環境的負荷,提高建筑環境質量,實現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健康和舒適的居住環境,對當今建筑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施工的質量,我們需要確保建筑設計的質量,因此,有必要加強建筑工程設計的質量,通過評價來提高設計師的責任感,激發設計師的創造力,在滿足美觀,設計工作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經濟性和可靠性,從而提高建筑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志偉,許健,郝爽.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效益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20,50(03):268-276.
[2]杜曾旭,王冠.全生命周期評價在我國綠色建筑中的應用[J].山西農經,2020,(03):74-75.
[3]李志武.關于裝配式建筑發展情況的若干思考與對策[J].建設科技,2020,(Z1):20-24.
[4]楊振宏,李盼.基于熵權法-TOPSIS法的建筑施工人員風險感知水平研究[J].建設科技,2020,(Z1):133-137.
[5]孟憲惠.環境建筑心理學的問世及其對建筑界的影響[J].遼寧工學院學報,1995(0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