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種包羅萬象的綜合業態仿古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從可研到設計再到施工的速度很好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的高效率。它們有些是造型或者從造型到業態都仿某個朝代或者某個古鎮的仿古商業街,有些則是綜合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傳統民居風格,還有一些則是植入了建設方或者設計師能想到的仿古元素。然而,在如今的網絡信息時代,能夠成為流量明星的都必然是一些能給人很深印象的特色商業街,不是僅僅建筑造型上粗制濫造的劣質仿制品,而是傳統商業街的重生、新生、成長和進階。
【關鍵詞】仿古商業街;設計
如何做好一個仿古商業街設計,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設計的理論、方法、機制及實施路徑等,更需要我們沉下身子,將工作做細做實,關注不同階層的需求,真正的做到“問計于民、以人民為中心”,而再不是“為做古而仿古”。
2017年,我有幸接到醴陵市“淥水人家”項目的設計任務。項目位于醴陵市老城中心區,淥江北岸沿河一帶。項目西起勝利路,東至醴陵大橋,總用地面積約57000平方米,長約1390米,是瓷城古韻,一江兩岸文化休閑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業主希望通過本項目的建設,體現醴陵的老城古韻,恢復明清時期醴陵水運市場的繁榮景象。
因此,設計團隊在本次淥水人家規劃設計中,注重公眾參與,聚焦文化復興,運用“針灸式”微更新的手法,對街區從總體布局、公共空間、建筑風貌、景觀環境多個方面進行設計引導,并提出規劃實施建議,探索特色仿古商業街區的規劃策略、方法與路徑。通過三步走,確定了總體設計思路。
1、逐本溯源,挖掘特色
通過多方調研考證,發現醴陵四大(農耕、人文、花炮、陶瓷)文化元素突出, 適合塑造特色城市體系。因此,設計中將著重考慮如何梳理和利用四大文化元素相關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通過特色節點、片區、路徑的打造,提供多種類型文化體驗,與城市現狀空間梳理工作相結合,落實成為具有醴陵特色的城市特色空間體系。
2、精準把脈,梳理現狀
過入戶訪談、微信問卷調查民意、聽取老百姓的訴求和意見、同時拜訪當地老干部和老專家,征詢社區、街道、各主管部門的意見,規劃設計真正做到深入群眾,問計于民,以老百姓的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細致的調研,進行了歷史資源挖掘、用地情況梳理、現狀建筑評估、產權權屬調查、街區業態調查、內外交通梳理、沿街立面分析、配套設施摸底等多方面基礎分析,為更新改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過細致的調查,我們了解到昔日繁華的北之街如今變得蕭條、落寞,曾經河運必經之地現在逐漸被人遺忘,對傳統文化、禮儀程序的忽視是關鍵。在物質空間上,灰色空間多;集體公共用地少;產權邊界不明晰;人車混行;步行毛細網絡被阻斷;街道立面雜亂無序;配套設施落后。諸多原因導致人氣下降、日漸凋敝。
總的來說,淥水人家項目的現狀特點可以總結為:山水格局優越,但公共空間不足;街巷空間靈動,但交通組織混亂;歷史文化燦爛,但未有效保護與利用。
3、辨癥施治
通過挖掘歷史,梳理文脈等調研工作后,設計團隊確定了本項目要與城市總體規劃、一江兩岸控制性詳細規劃、旅游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充分對接,使規劃符合上層規劃的要求;其次,要與瓷城古韻·一江兩岸一期已建和已規劃項目充分對接,做到整體協調,尤其是在建筑風格方面要相互協調。
方案要充分挖掘文化和歷史底蘊,尊重歷史,尊重現狀,充分融入醴陵本土特色,彰顯歷史文化內涵,體現醴陵地域文化特征,延續現有傳統建筑空間肌理,并反映在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小品雕塑中;同時,也要注重特色打造,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打造景觀亮點,以吸引人氣,提高城市整體品位。還要充分體現綠色、實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并結合提質改造三創四化(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綠化亮化美化數字化)的要求,尤其在景觀設計、夜景亮化等方面充分考慮。
落實到具體的設計中,規劃設計方案從總體定位、市政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文物保護等方面來進行淥水人家項目的特色打造。
3.1總體定位
規劃設計依據醴陵獨特的“以山為城,以水為界,以洲為景”的山水格局,根據山水對位關系,通過將建筑成組布置,預留景觀通廊等手法,打通“山、水、洲、城”的景觀視線,讓人在城中能見山觀水。因此淥水人家設計為“一帶三段多節點”的空間結構,“一帶”為約1.4公里的濱江風光帶。 “三段”分為東、中、西三段,其中東段主要是人文會館區,中段為文化民宿區,西段是休閑會館區。“多節點”是設計了“陽明花園”、“民俗風文化廣場”、“狀元榜”、“醴文化廣場”、“紅色記憶”五個極具當地特色的景觀節點,帶給人們不同的特色文化體驗。
3.2市政設計
先農壇路西起勝利路,東至醴陵大橋,全長約1.4公里。現狀雙向兩車道為機非混行,容易出現擁堵的狀況。道路設計將先農壇路全線路基由12米往南側拓寬至14米,調整為三車道。北側為混行車道路,中間為機動車道,南側為停車帶兼非機動車道。停車帶兼非機動車道,白天作為非機動車行道,夜間作為地上停車位,解決路面停車問題。
淥水人家給排水依據《醴陵市老城區排水規劃》進行設計。給水方式采用管徑為DN600至DN800的給水管集中統一供水。污水通過DN1000管道進入4號污水提升泵然后排入醴陵污水處理廠。雨水由管徑DN1000至DN1800的雨水干管,自西向東匯集至醴陵大橋下的泵站,再由泵站抽排至淥江。
3.3建筑設計
建筑造型在立面設計上以醴陵傳統建筑風格為依托,設計了三種立面方案供比較。方案一采用“民國民居式建筑風格”,參考了醴陵原有的民國建筑與江樓民居的建筑特色,通過披檐,四分水坡屋頂,格柵窗,三色磚等元素,重現“民國街區”的昔日風情。方案二采用“民國公館式建筑風格”,設計參考了醴陵民國時期的公館式建筑,歐式拱形門窗,花格欄桿等元素體現了民國時期中西結合的建筑審美。方案三采用“新中式建筑風格”,在傳統的中式建筑風格上加以創新,增添了現代建筑的時尚與通透。
淥水人家建筑平面采用雙首層商業設計,既解決了地面停車問題,又形成了一道防洪堤。建筑功能設計了商墅和民宿兩種業態形式,兩種業態可依據招商空間靈活組合,滿足多元化需求。
3.4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為以商業街道,濱水步道,觀景平臺以及景觀節點組合而成的立體景觀。
濱水步道的設計結合地形,項目西段沿河用地緊張則通過高低錯落的臺階打破單一的防洪堤立面效果,東段則設計了相對平緩舒適的濱江人行道,滿足人們的親水愿望。
景觀設計了“陽明花園”“民俗文化廣場”“狀元榜”“醴文化廣場”“紅色記憶”五個主題景觀節點。
“陽明花園”北靠泗洲寺,以景觀形式呈現王陽明兩宿泗洲寺的故事。“民俗文化廣場”背靠千年縣衙,通過景觀小品的靜態物化演繹“醴陵千古情”。“狀元榜”背靠清代文廟,發揮狀元文化,以正學風。“醴文化廣場”背靠百年學府,以“醴”元素打造具有文化屬性的城市家具。“紅色記憶”背靠先農壇,向游客展示醴陵的紅色文化歷史,緬懷醴陵的紅色精神。
3.5文物保護
經過多次踏勘及與文化、文物等相關專家多次溝通,基本確定本項目內有牌坊、老門頭、東北樓、碼頭等文物。根據文物的實際損壞狀況和規劃設計的整體考慮,項目地塊內文物保護設計分為“保護修繕、保護改造、恢復”三類。
保護修繕:對其中東北樓、老門頭、石門、橋頭碼頭采用保護修繕的方式進行設計。其中橋頭碼頭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狀保存情況較差,設計在現存石階的基礎上進行適當修繕。
保護改造:項目地塊內存在少量年代久遠的磚瓦房,針對此類文物,保留部分建筑特征的同時進行整體改造,使其形成統一的街區氛圍。
恢復:對牌坊、縣衙碼頭、何家碼頭、學府碼頭等文物,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恢復,使其既保留歷史記憶又滿足現代功能需求。
淥水人家方案通過“整故”——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優岸”——打造豐富的駁岸空間,“塑心”——形成一種生活方式的設計策略,重新建立人與自然,城市與水岸,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聯結,打造屬于醴陵特色的市民宜居的生活空間,城市文化的形象地標,醴籍游子的故鄉記憶和游人向往的休閑勝地。
結語:
總之,建筑源于生活,傳統仿古商業街的設計并不局限在建筑立面的模仿和傳統符合的堆砌,是我們通過綜合設計對老街印象的空間重構,全方位展現人們心之所向,引起參觀者的記憶和情感共鳴。
作者簡介:
劉大明,出生年月:1986.11,民族:漢,籍貫:湖南,學歷:碩士,現職稱:工程師,從事工作方向:建筑設計,單位名稱:長沙市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