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立(長沙)
范揚先生一直是我很敬重的當代畫家。記得十二年前我去北京榮寶齋畫院進修,就旁聽過他的課程,那時候我就想,有朝一日能夠專程向他請教。機緣巧合,十二年后的北京,我和范揚先生相識,還有幸成為了他的弟子。這之后,我向先生請教的機會就多了,他也經常鼓勵我的創作。
作為一名中國畫畫家,既要是優秀的創作者,也要是優秀的鑒賞家、評論家、研究者。只有深入研究中國畫的歷史,追本溯源,才能根植傳統;只有深入了解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情況,知己知彼,才能博采眾長。其實,我一直都在關注和研究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范揚先生是非常受文藝界、學術界關注的畫家,他早年就名聲大震。如今,各種展覽都邀請他擔任評委,各種美術專業刊物紛紛對他進行專題介紹,許多文藝評論家也給予他高度評價。顯然,他的藝術創作已經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同。范揚先生能夠取得今日之成就,實則不容易。
中國近現代曾出現過一次美術事業的高峰,一時間人才輩出,如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壽、林風眠、張大千、李苦禪、黃胄、關山月、黎雄才等藝術大家享譽海內外,之后便有吳冠中、范曾、黃永玉等,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國畫壇大家層出不盡,我想范揚先生正是緊跟前輩先賢之步伐,逐漸步入中國當代頂尖藝術大師級人物行列。藝術反映時代,時代造就藝術,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大藝術家。他們從歷史中走來,傳承藝術精髓,不斷發揚光大;他們從人民中走來,記錄歲月變遷,貼近社會創作;他們從生活中走來,弘揚審美價值,傳遞真善美。范揚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藝術家,他的筆下盡情地記錄著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無論是祖國大好山河,還是人民幸福生活,無論是大自然的美景,還是人類生活的一角,都在他的藝術中淋漓盡致地表現,范揚先生用藝術賦予它們以魅力和美感,精彩、傳神地描繪著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我們既要感到幸運,也要感到壓力。幸運的是我們擁有厚重的中國畫發展史,前人為這門古老的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更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經典之作。而壓力也是有的: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畫藝術?如何培養今天的藝術大家?如何創作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如何誕生真正無愧于歷史和社會的新的經典之作?許許多多的問題是需要當代畫家去解決的。當然,當代畫家的自身知識結構在發生著裂變,所處的社會也發生了大巨變,傳統的繪畫模式以及傳統繪畫思維定式已不能滿足我們,當代畫家應以新的思維指導著創作實踐,利用傳統的筆觸符號來彰顯新的視覺思維樣式,進一步擴充原有的境界,在作品中充滿時代氣息。對中國畫而言,這是一個多元的困惑的新舊交替的時代。也正是這個時代,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至少給了我們以新的答案,無論是對待傳統和現代的思維上,還是中國畫藝術創作的題材和素材上,甚至是符合時代特征的審美意識的構建上,范揚先生都為當代中國畫壇積累了很多優秀的經驗。在文化自信的號召不斷引領當代畫家勇攀藝術高峰的今天,讓中國畫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煥發新的魅力是有著深遠意義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強大的精神指引,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可以說,通過以人民為中心的美術創作來反映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是今天的美術界正在發生的一個非常根本性變化。不難發現,當代中國畫已進入多元化時代,尤其是多媒體、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宣傳了中國畫的觀念和發展動態,也讓人們近距離地了解了藝術家的思想。范揚先生的藝術不斷活躍在人們的視野,這是有深刻原因的。其一,他的中國畫藝術符合人們新的審美追求;其二,他的作品豐富地反映了這個時代下精神風貌和社會特征;其三,他的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對于當代中國畫壇有很大的影響力。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在各種思想、各種文化發生密集交流碰撞的今天,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下,不斷體現了其價值,也不斷構建了其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思想體系。
以下我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

從沱江南岸望鳳凰城南門 49.5cm x 207.5cm 紙本設色 2007年 范揚
范揚先生從助教到講師、教授、院長,從書畫研習者到當代實力派畫家,他自然而從容地邁步在藝術之路上。范揚先生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蘇南通市。他出身于文藝世家,從小就受到家族長輩的詩文書畫的熏陶,見識多,涉獵廣,不乏才情。據悉,因為他屬羊,因此家里為他取名“羊”的諧音“揚”,也有對他名揚四海的寄托。他的性格也具有羊的和順,心地實在。成為一名畫家之后,范揚先生能夠立定精神,扎牢根基,厚積薄發。
上大學前,范揚先生在老家南通的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民間刺繡和剪紙。當時,海內外諸多名家如龐薰琴、吳冠中等到研究所講學,對他很有啟發,這些名家也十分愿意提攜后進,在這樣的機緣之中,他獲益良多。加上他當時研究的剪紙、刺繡,這些民間藝術樸素自然、磊落大方而又生機勃勃,對他也很有影響。
隨著范揚先生一步步地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范揚先生迷戀工筆人物畫。作品多取材于唐人詩意,純用傳統手法,單線平涂,勾勒渲染。畫面色調古艷純凈,結構精巧謹嚴,呈現出一派清新明麗氣象,既給人愉悅身心的審美感受,又十分耐人品味。
后來,范揚先生漸漸在中國畫壇負有盛名。幾十年來,他在藝術創作上激情涌發,筆耕不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直至他擔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后來又成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范揚先生能在當代畫壇占領如此高的地位,除了他確實才華橫溢,更為主要的還是厚積薄發。文藝世家的出身、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自己不斷的努力和積累,范揚先生可謂是當代畫壇難能可貴的有識之士,而今,他桃李遍天下,其門下弟子也是碩果累累。真正有學識的人,是積累了知識精粹的人。杜甫詩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對于繪畫創作而言也是很形象的。出自書香門第的范揚先生,早年廣泛閱讀,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藝術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后來他又積累了民間藝術、工筆畫創作方面的豐富經驗,因此,他做到了博觀精取,不僅對所觀之書熟讀精思,對所研究之藝術對象反復玩味,亦然在這些過程中慧眼識珠,知其精義。宋代朱熹說“剝皮、去肉、見髓”之法,在范揚先生數十年的藝術創作實踐中得到驗證了。
古人論畫說:“世間妙景純任自然,人欲肖形全憑心運。造化在手,心運無窮,獨創一家,乃為上品。”我一直認為,在當代中國畫壇,優秀的畫家他的作品應該是中國的、民族的、時代的、個性的,如果具備了這些,那么他還應該是世界的。畫家一方面要認真學習和繼承傳統繪畫技巧及文化精神,同時還需注入時代氣息和思想情感,才能創作出既傳承中國畫傳統又富有時代感的作品,并建立他人無法替代的繪畫語言。一方面,我們要追本溯源,另一方面,我們要開拓創新。如果沒有認真地學習和研究傳統,不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行深入學習與領悟,其繪畫作品就難以觸及中國畫的本質。反之,如果僅僅是重復古人或他人的圖式或精神,而沒有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沒有立足于時代的創作,其作品也將失去在美術史存在的意義。
當代中國畫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畫路和題材的問題。我們只能學習古人的技法與精神,而不能依葫蘆畫瓢。范揚先生對當代中國畫壇的一大貢獻就是他開拓了中國畫的視野,拓寬了畫路,豐富了題材。他在繪畫上涉獵的范圍很廣,山水、花鳥、人物都擅長,而且工筆、寫意,創作、小品都畫得精彩。他不愿墨守成規,喜歡嘗試各種風格、各種畫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堅持不懈的寫生是建立自我藝術風格的重要出路。基于這一點,多年來,范揚先生從未間斷過外出寫生,他走遍大江南北,足跡遍布名山大川,積累了豐富的畫稿,可謂“丘壑在胸”,為其繪畫創作做了深厚的生活積淀。從其作品生動入微的景物刻畫和深刻感人的意境表現中不難看出,長期的外師造化和生活感悟正在其創作中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范揚先生善于抓生活細節和社會熱點,甚至很多新聞事件都可以走入他的畫卷,比如今年他的一系列戰疫情作品,就表現得十分豐富,既謳歌了戰役一線的醫護人員,也贊頌了普通百姓的抗疫故事。
范揚先生的作品很有時代氣息,從造型、構圖、筆墨和色彩等方面具有清晰的時代特征和當代意識,這是他在尋找當代中國畫藝術鮮活的生命力。清初石濤就有經典之說:“筆墨當隨時代。”比如說范揚先生筆下的人物畫作品,畫風自然,筆意順暢,雅俗共賞。作為一個具有哲理與藝術氣質、感情與思維豐富的畫家,范揚先生的創作真正做到了用筆墨來體現中國畫的審美價值,用筆墨來表現中國畫的時代氣息,用筆墨來凝聚中國畫的人文氣質與民族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不論是宗教題材人物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不論是老人還是孩童,無論是體育健兒還是勞動人民,無論是雄壯的男人還是溫柔的女人,都給人以一種唯真唯美、超凡脫俗的藝術享受。這一切的美都源于他自身的體會,只有真心的愛和心靈感悟才有如此唯美的追尋和表達。范揚先生的人物畫作品,線條自由靈動又不失嚴謹、瀟灑又合于法度、隨機應變又出神入化,往往在平淡天真中自然流露出摯真的性情。如他的山水,是瀟灑的山水,是傲放的山水,是淋漓的山水,是華滋的山水。自由輕松的線條,瀟灑而能出塵,傲放而得沉著,淋漓而又勁挺,華滋而致清健。他的花鳥畫作品,一點一墨、一花一鳥,似乎都蘊藏著生趣、天趣、情趣、意趣,無不富有深邃、率真、飄逸、空靈、流動的生命韻律之美。范揚先生喜歡在表現題材和形式語言上多做嘗試,從挑戰自我出發,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以高產的積累和鮮明的個性成為當代中國畫藝術開拓創新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中國畫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和變化歷程。范揚先生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畫家,他的畫作既是傳統的總結和延續,又開啟了一代新面貌,將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推向了一個高峰。在傳統繪畫的影響下,對傳統的延承與變革的問題上,范揚先生都有創造性的表現。范揚先生一方面堅持深研傳統、廣收博取,體現出一種從融通到轉化的學術智慧,創造出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審美意象,從而實現多元化的藝術感受和整合,進而更好地把握藝術形象、捕捉藝術魅力、體會藝術意境;一方面堅持深入生活,神游自然,以捕捉和表現物象的“神態”為追求,敏銳感受萬物生命,取象造型視角新穎,出其不意,構勢造境落落大方,清朗暢懷,用筆、用墨、用彩渾然貫氣,藝術語言節奏與作品情感節奏交相迸發、融合,在筆墨語言上自成鮮明的“體格”,煥發出生機蓬勃的時代氣象。

芷江城侗族龍津風雨橋 43.3cmx53cm 紙本設色 2007年 范揚
范揚先生的筆墨語言是出神入化的,其意境生意盎然。他善于把握筆墨的發展勢態、方向感、運動感,其用筆體現了一氣呵成、筆筆相生、筆筆相應的內在氣機。范揚先生的中國畫具有“大美”“大智慧”和“大氣度”的特點,意境高遠,超凡脫俗,有一種雄渾、壯觀、詩意的美感。
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彰顯“體驗”與“表現”結合的美學思維。他注重對自我內心世界的體驗,在創作中賦予生活的邏輯,以瀟灑之筆來表現物象不同的“美”,達到懂、美、感三層藝術境界。他的中國畫作品形象鮮明地體現出“儒雅”“清逸”相得益彰的美學特征,其意境之雅,一方面在于鏗鏘頓挫的筆法中蘊含著高古的雅氣,具有無偽無飾的美學意味;另一方面在于他追求的是一種含而不露的美學格局和詩學風范,“逸”指的是一種不被程式化束縛的超然演繹,使所畫物象富有“清逸”的美學意味。正因為如此,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呈現出“華麗”與“樸素”相生的審美形態,既追求的是因雕琢點綴而呈現出的奢華之美,又追求事物自然本真的質樸之美,以出神入化之筆墨營造生意盎然之意象。
綜上所述,范揚先生的中國畫藝術在恪守傳統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他將中國畫藝術在當代推上了一種新的高度,勢必會成為后人爭相學習效仿的典范。

張家界下坪 43.3cmx53cm 紙本設色 2007年 范揚

祝融峰 48.2cmx55cm 紙本設色 2016年 范揚

懷化侗文化村 43.3cmx53cm 紙本設色 2007年 范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