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奮英 湯順鑫(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近年,各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申報成功的繪畫專業呈現一定程度的發展,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美術創作研究培養高素質人才。其繪畫專業①開設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繪畫基礎理論和繪畫基礎實踐的課程。作為繪畫專業學生入校后的必修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多聚焦于豐富基礎理論的授課內容及專業課程的課時設置上,對于素描、色彩及速寫等基礎實踐課程的相關教改探索不多,以致本科生在繪畫基本功不夠扎實牢固的情況下, 拓展藝術視角進行創作實踐與探索時易出現瓶頸,難以在畢業后成為繪畫教學及創作研究能力強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有效革新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繪畫專業學生在踏入高校學習中西繪畫專業技法前,就已具備了一定的繪畫能力。由于各高校對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認知、理解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亦各不相同。美院側重學生繪畫藝術創造性的啟發,地方綜合性高校則側重鞏固學生繪畫能力基礎的兩個大方向。總體看來,雖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均要求學生建立全面和系統的繪畫理論與實踐認知,以提高綜合素養與創作研究能力。目前,各地方高校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基本教學現狀如下:
地方高校不斷深化繪畫專業的教學體系改革,對教師在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教學思路、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提出了要求,卻忽略了教學課時安排不足,對教學過程的一些環節開展有一定影響。由于社會對繪畫專業人才綜合素養與專業技能要求的提高,迫使教師們不斷深掘教學內容,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系數,在教學課時同等不變的情況下,教師們所開展的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進程則顯緊張。一方面,教學的課程設置沒有給予基礎課教師足夠的課時去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使得教師們對于基礎實踐課程的難點環節無法做到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往往是這位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式的結束一門基礎實踐課程,再由另一位教師進入到下一門課程的教學。還有將類似的基礎實踐課程合并講授的現象,以緩解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時的緊張狀況;或因師資短缺沒有開設相關課程,比如作為繪畫創作實踐重要基礎的速寫課程,往往沒能引起足夠重視。另一方面,教學課時不足也使得繪畫專業學生沒有充裕時間去理解、消化基礎實踐課程的難點,乃至掌握其核心技能。緊張的學習進度、堆積的長期課堂習作寫生訓練任務,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
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與必修性的繪畫專業課程,其主要是使繪畫專業學生掌握基礎造型和色彩表現的專業基本技能,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獨特藝術視角及鮮明的藝術語言筑牢根基,以適應以后就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然而,現有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往往是單一傳授幾十年如一日未變的專業理論知識或開展大量課堂寫生實踐技巧訓練,注重繪畫技法的傳授與畫面形式感的解讀等教學內容,將繪畫專業理論與創作實踐、就業實訓有機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設置較少,忽略了繪畫專業應與時俱進,以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這種脫離行業前沿所需的教學內容,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學生在繪畫創作、相關研究創新性思維上的不足。
由于地方高校繪畫專業起步晚,教學資源的投入、時間與力度遠不足各方面占優勢的美術學的教師教育專業。有些高校由于師資相對不足,美術教育專業與繪畫專業往往共享師資,不分系。尤其,目前建設雙一流高校的趨勢與壓力,使得各地方高校加大了對傳統優勢的美術教育專業的投入,而對于起步較晚、積累不夠的繪畫專業的教學資源投入則相應減少。教學場地硬件設施的緊缺,使地方高校繪畫專業很難像美院一樣開展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此外,靜物、道具等美術教學資源的陳舊,如出一轍的靜物擺放與毫無新意的模特姿勢,也使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課堂教學寫生氛圍沉悶。由于地理因素,地方高校學生觀摩全國有影響力的大型畫展機會不多,眼界不夠開闊,進而影響創作實踐過程創新意識的發揮。總而言之,教學資源的相對不足,使得地方高校繪畫專業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很好保障。
地方高校繪畫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既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其應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融合地域及人文的優勢因素,加強繪畫專業與各個專業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目前現狀,結合美院繪畫專業教學經驗,可考慮從以下幾個途徑有效開展地方高校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革新。
繪畫專業學生是否具備扎實的造型基本功和色彩表現力,對專業創作實踐與探索而言至關重要。由于各地區之間的基礎美術教育質量存在差異,導致生源的良莠不齊。一些通過短期高考美術培訓考進大學的繪畫專業學生往往基礎薄弱,更不用談具備系統的繪畫基礎實踐能力。因此,作為繪畫專業學生進入高校后的基礎性關鍵課程,各地方高校應積極建立多層級的針對性教學思路,以開展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教學。即通過課程開設前或入校后的學生繪畫功底測試,依據其繪畫基礎,制定不同的繪畫基礎實踐課程的教學思路。對于基本功較弱的繪畫專業學生采用側重基礎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思路,而基礎扎實的學生則逐步接觸中西繪畫專業技法的實踐學習,為下一階段的創作提升訓練“搭橋鋪路”,開拓創新性思維基礎。在多層級、靈活的針對性教學思路下,適當增加課時,使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多級目標與分級施行,不僅給繪畫專業學生提供了適合自身基礎能力水平的成長課堂,而且大大增強了其繪畫創作實踐與探索的信心。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個地域均沉淀出了富含地方特色且別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優秀的地域文化對地方高校學生來說,不僅具有思想上的凝聚力,而且具備教育學意義上的感召力。可想而知,獨特的地域文化在為高校美術專業教學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的同時,也為地方高校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革新提供發展空間與素材。在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中融入優秀的地域文化,促使師生在課程教學中關注與重視地域文化中的傳統習俗、民間藝術、造型圖式及審美意蘊等,引導繪畫專業學生汲取合適的題材、元素,改變傳統單一且封閉的基礎實踐課程形式,促進繪畫基礎實踐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創新。就湖南省高校來看,將長沙窯瓷上意筆畫、桃源木雕、灘頭年畫、湘繡、苗繡、苗族銀飾、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愛晚亭、橘子洲、岳麓山、張家界、鳳凰古城等湖湘人文景觀融入課程教學,將素描、色彩、速寫等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搬至課堂教學之外,通過實地田野考察、采風寫生等直觀感性的方式,訓練學生造型與色彩的基本功,豐富學生繪畫創作的題材,激發創作靈感。同時,深層次開發和利用地域文化,能夠促進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改革和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并為地方繪畫相關行業輸送高級專門人才,為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產業奠定人才基礎。因此,在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注重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相結合,培養繪畫專業學生的扎實基本功、解讀作品深層含義以及創新創意能力,挖掘其創新性思維,促使他們在自己的創作表達上,體現對地方文化生活的所觸、所思及所感。
地方高校教師們在繪畫專業課程教授的過程中,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難以契合新時代社會對繪畫專業人才的需求,基礎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亟待創新。一般而言,應在把握新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采用“展、賽、寫”多形式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教師們“以展促學”,在課程中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結合當下熱點及潮流趨勢進行素描、速寫、色彩寫生探索實踐,并通過學術畫展、年級展及文化長廊展示等方式,促進各專業之間的學習與交流;“以賽促技”,引導學生從題材、思路及技法上進行繪畫實踐創新,通過繪畫作品參賽夯實繪畫專業學生的實踐技巧與能力;教師們“以寫促練”,充分調動當地政府與企業單位的優質文化資源,以外出采風寫生的方式彌補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將個體感知融入繪畫實踐,發揮以寫生促進繪畫基礎實踐練習的作用。可見,采用“以展促學、以賽促技、以寫促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地方高校培養學生繪畫基礎堅實且具備繪畫教學及研究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有效方式。
系統的繪畫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還需輔以多元的課程考核標準。從以往的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教學角度來看,教師們往往只注重對學生課程習作結果的考核,并未認識到對學生個體及學生學習過程考核的重要性,以考核課堂作業的形式來審視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過于片面。因此,在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考核中,需重視對學生的專業發展潛力、參與度、學習方式及思維創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評價與考核,引導繪畫專業學生通過自定學習目標,掌握自我評價與自我調整的繪畫能力,使其成為基礎實踐課程的主體,培養他們在繪畫實踐過程中解決繪畫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基礎實踐課程的階段性作品來呈現自身的學習過程與成長。同時,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標準還要求教師們必須關注學生的繪畫實踐成果,詳細記錄學生課前、課中及課后的繪畫作品,并著重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繪畫習慣與繪畫方法,促進學生對非結構性知識的融匯貫通,切實提高繪畫基礎水平,以多元化課程考核標準的設置使繪畫專業學生具備全面發展的扎實基礎。
基礎實踐課程教學作為高校繪畫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最為基礎且重要的方式,理應得到各地方高校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在地方高校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上的革新,可提供以下兩個方面的相關思考與啟示。
在各地方高校繪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國畫、油畫等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不盡相同,教師們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學生專業發展所需,有所側重地開展課程教學。同時,在高校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層面,還要從各地在經濟、文化及教育基礎等存在巨大差異的實際出發,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這就要求各高校的專業基礎課程改革既要有國家的統一標準,又要允許和支持在改革過程中結合地域文化,開展特色課程的研究與開發工作。總之,高校專業基礎課程的改革不論是在宏觀層面的把控,還是在實際操作中,均要在確保與專業實際相適應的前提下,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遵循課程改革的內在規律。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在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上的多途徑改革,不僅符合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而且有助于落實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的內容與精神。切實加強了課程體系的整體設計,避免了隨意化、碎片化的課程設置,以提高課程建設的規劃性與系統性。立足當下且面向未來的繪畫專業基礎實踐課程的改革,是建立新時代地方高校繪畫專業課程體系的重點與關鍵。為更快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各地方高校應加緊轉變繪畫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與創新性思維,并不斷地發現和改進繪畫專業課程體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地方高校繪畫專業獲得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注釋
①我們這里的繪畫專業泛指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包括綜合性大學、理工類院校、師范院校、藝術院校)內開設的繪畫本科專業。目前全國高校繪畫專業的培養方向主要有:國畫、油畫、水彩及版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