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阿潘 拍攝_阿潘
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雕像
今天,該怎么看待文藝復興那個時代?
雖然被黑死病肆虐,之后的14到16世紀之間的意大利,成為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科學有伽利略;探索有哥倫布;文學有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建筑有布魯內萊斯基和帕拉迪奧;繪畫雕塑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樣的三杰,有安吉利科修士、有波提切利、有提香這些大畫家。
從1400年到1600年的兩百年間,被后人稱為文藝復興。其實,現在大部分嚴肅的歷史學家,不再用這樣的概念來囊括那個年代在歐洲所發生的事情了。他們比較常用“早期現代”來稱謂,因為文藝復興這個詞變得過于含混。
文化上輝煌燦爛的成就,掩蓋了這兩百年間歐洲大陸上發生的其他事件。而那恰恰可能是個亂世,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而活的亂世。在中文翻譯里, the Renaissance 叫做“文藝復興”,考其源流,這個詞在歐洲語言里的意思就是“復興”,過去的,復活起來再生。翻譯成中文后,“復興”前面加了“文藝”兩個字。
現在對于文藝復興的種種既定印象——那些偉大的天才畫家、雕塑家、了不起的古代建筑、古希臘羅馬的人文成就的重新發掘和發揚光大——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有一天會被人叫做文藝復興,就如同我們今天,并不知道后來的人會怎么稱呼我們這個時代一樣。
其實,那是一個并不“文藝”的文藝時代。這些讓今天的我們覺得古老的人,他們并不一開始就古老。他們如同你我一般,都曾經年輕過,而且,他們是他們自己那個年代的反叛者,他們是他們那個年代的先鋒和創造者。
什么時候開始把那個年代稱為文藝復興的?
19世紀初期,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寫了一套大部頭的《法國史》,其中一卷用了“文藝復興”這樣一個副標題。不過,米什萊發明這個詞來形容1400年之后的歐洲,并沒有賦予這個詞太多的內涵,米什萊更看重的是法國自己的文藝復興。
直到布克哈特出版《意大利文藝時代的文化》一書,才終于奠定了后來全世界對于文藝復興這個時代的想象,才把文藝復興跟過去歐洲的漫長的中古年代一分為二。
至此,對于西方史的理解,變成了一個上古——古希臘、羅馬那樣的黃金時代,一個中古——一般所說的中世紀黑暗世紀,以及由文藝復興所開端的近現代。
為什么是在那個時代的意大利,尤其是意大利北方會出現所謂的文藝復興?
特別是佛羅倫薩這個城市?
領主廣場東南角,舊宮維奇奧宮,目前是佛羅倫薩市政廳。門前兩側各有一座大理石雕像,左邊是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大衛》,它是文藝復興的扛鼎之作,原作已移至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保管
舊宮門口的右側立著巴喬·班迪內利的大力神,又叫《赫拉克勒斯和凱克斯》
《強奪波呂克塞娜》 ,Pio Fedi 作于1865年。源自古希臘神話特洛伊戰爭故事
詹波隆那的《強擄薩賓婦女》,這是歐洲雕塑史上第一件任何方向都可以得到不同妙處的作品
領主廣場中央,風格主義雕塑家詹波隆那的《科西莫一世騎馬雕像》
本維努托·切利尼的名作《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級》,亦是源自古希臘神話,十分寫實
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讓許多人想到了一個世紀前,一千多萬人死去,提前結束了一戰的西班牙大流感;也讓很多人想到了多個世紀前侵襲歐洲,幾乎滅掉一半歐洲人口的黑死病。
今天我們自己似乎也正在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黑死病正是文藝復興那個時代的大歷史背景。可以說,病菌和人類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黑死病1348年起源于中亞,后來在歐洲爆發。在那次大瘟疫中,以國家論,意大利和法國受災最為嚴重;以城市論,最慘重的是佛羅倫薩——全城半數以上居民喪生。
黑死病也被稱為“佛羅倫薩瘟疫”——薄伽丘在《十日談》的開篇描繪,“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的尸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墳地再也容納不下了,等墳地全葬滿了,只好在周圍掘起又長又闊的深坑,把后來的尸體幾百個幾百個葬下去”。
黑死病瘋狂肆虐之時,教會的權威慢慢呈現頹勢,世俗生活開始進來了——這是文藝復興的前兆。
黑死病肆虐之處,勞動力損失慘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勞動效率的提高。以古登堡印刷機為例,它的問世導致人手幾種的手抄業走向衰微,從此知識不再被壟斷,開始面向社會大眾。
文學成為一時的風尚,在威尼斯和佛羅倫薩,新富階層對但丁的詩極為青睞,不惜出高價請薄伽丘為他們每日講解。
不久,普通市民也成為但丁的讀者。文學內容既然發生變化,包括彼特拉克、薄伽丘在內的作家和詩人開始創作平民作品。
各地也新起大學。黑死病之前全歐共有30所大學。大瘟疫接近尾聲時,其中相當一部分已完全消失。隔離和防疫封鎖限制了學生外地求學的機會,本地的大學便應運而生。幾乎每個主要城市都有了自己專屬的大學。
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的萌芽,黑死病只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深層的原因是“意大利商人”——以美第奇家族為代表的銀行家和企業家協力造就了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創造出一個商業社會,進而又催生出世俗的市民社會。
因此,教會的力量逐漸式微,商人逐步取得城市主導權。他們不僅從事結算買賣、簽訂合約以及金融保險等商業事務,更有財力去襄助文學和藝術。
大概任何一個時代,天才都很難孤零零地出現。大部分情況下,一個時代要不然就是沒有那種改變時代的天才,要不然就是有成群而來的天才。這種天才成群而來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了解13世紀到16世紀意大利的政治情況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那樣的一個政治背景,就不能理解當時的文化的繁榮景象是如何一點一點出現的。
當時意大利的政治情況,以這幾年最為有名的美劇《權力的游戲》為例,里面所有讓人瞠目結舌的那些殘酷、陰謀、血腥的場面,在那兩百年間的意大利全部都能找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是一個充滿了陰謀暗算、紛爭、權斗的可怕時代,當時的意大利和歐洲大部分逐漸轉向君主集權制的國家不一樣,整個意大利半島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有了比較像樣的統一運動。
因為有兩大勢力干擾了他們的統一。第一大勢力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存在。它比較類似中國的東周時期,一開始是個封建王朝,之后慢慢變成周天子只是象征性的元首,諸侯全部自己掌握自己的勢力。
唯一不同的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繼位并不是長子繼承制,而是由幾個貴族大家族里的封建領主推選一個人出來作皇帝。
掌握權力的家族,通常有很大勢力。這些家族常常號稱自己擁有意大利北部所有的城市和鄉村的實際掌控權,但其實他們是做不到的。
因為意大利還有另一個勢力,天主教的勢力。那個時代的教皇有俗世權力,掌握了羅馬以及周邊,形成一個自己實際控制的國家。同時教皇還在整個歐洲大陸有一些更高的權威,凌駕于其他的國王跟公爵之上。
于是兩大勢力相互斗爭、爭奪誰才是這片大陸的最高主人。
由于所有權力的繼承合法性都出現了問題,因此掌權的人要提心吊膽,想辦法肅清身邊所有對自己有威脅的人。同時對臣民百姓要恩威并重,并施以恐嚇。
達·芬奇《蒙拉麗莎》,收藏于巴黎盧浮宮。畫前永遠人頭攢動。任何一個角度看去,蒙拉麗莎的眼睛都是看著你的
拉斐爾《披紗巾的少女》,收藏于美第奇家族后人安娜瑪利亞捐贈的佛羅倫薩皮蒂宮美術館
美第奇家族出資,布魯內萊斯基建造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瓦薩里繪制的巨幅濕壁畫《末日審判》,人物眾多
圣喬瓦尼洗禮堂,據說佛羅倫薩孩童,包括但丁等人都在此受洗
大教堂細節精美
鐘樓的設計者是與詩人但丁同時代的大壁畫家喬托,故又名喬托鐘樓
這樣一個混亂、彼此攻伐,如同中國的春秋戰國一樣的時代,為什么會成為文藝復興的良好土壤?
中古時代,人類自我意識的兩個層面——對外在世界的意識與自我內省的心靈——似乎同時被一層薄紗籠罩,以致自我意識顯得如在酣夢中或處在半睡半醒的狀態。
這層薄紗是由宗教信仰,兒童期接受的教育,被灌輸的淺薄偏見、還有虛幻的妄想織成。
隔著這層薄紗往外看,外在世界與過往歷史都染上了神奇迷離的色彩,個人只能透過種族、民族、黨派、組織、家庭以及其它集體形式的框架來理解、認同自我的存在。
在意大利,這層薄紗最早被吹搖落地。他們最早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和處理國家與現實世界的事物。
人成為具有精神意義的“個人”,而且也以這樣的方式來自我認知。那個時代的個人觀念跟以前不一樣了。
每個國家都希望興盛,每個城市都希望發達,或者至少要得到保全。在混亂的世界里,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而活。
因此有點志氣或者自覺的執政者都知道,他要依賴的再也不是自己的親戚或者有血緣關系的貴族,而是有才有能的人。
這為當時的很多普通人開辟了一個上升的通道,只要受過一點教育,只要有才華、有學識、能干,就能找到發揮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
廣場上各種各樣的戲劇演出,是佛羅倫薩的古老傳統
于是一批人應運而生,他們想做官,想尋求顯達。如同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這些人或許是軍事上有才華,或許是工程上能有所貢獻,更重要的是在戰爭上有所表現。
他們通過掌握古典遺產,如荷馬的《史詩》、維吉爾的《歷史》、西塞羅的作品等等,使他們懂得在國際外交場合之間如何進退應對。
就如同諸子百家,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時總要引述《詩經》一樣,這種流行的學術風氣在當時被稱作人文主義。
不過那時的人文主義并不是今天所定義的“人文關懷”,在當時的歐洲,只要是跟神沒有關系的,研究的是跟人有關的,都可以屬于人文主義的范疇。
那個時代的意大利,包括佛羅倫薩、威尼斯、那不勒斯這些城市,由于貿易的發達,開始取得大量阿拉伯世界所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人的著作,這些文化遺產再度被發掘、再度滋養了那個時代的人,所以叫做“復興”。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人們對于生死的終極關懷有很多的關切,古代的多神信仰沒有辦法解決人對死亡的恐懼。
而在亂世之中,到底人該怎么活著?好像所有信仰過的絕對價值都煙消云散了。于是,大家重新回到希臘羅馬的古典里面,去試圖尋求到答案。
但當時的這批人、這些人文學者,他們并不都是真正要尋求人生終極問題的解決之道,更多人是想要利用這些學說來謀取個人的功名,追求的是俗世的成就。
在文藝復興年代,當君主的要么想法吞滅別的國家,要么想著把自己的城市建設得特別壯觀華麗,如威尼斯、佛羅倫薩一般。因此,他們聘請了大量的藝術家和文人聚集在自己的城市和身邊,用文化的興盛來榮耀這座城市所有的公民,這是當時意大利文藝發達的基礎之一。
在一個物欲橫流、沒有了道德標準的時代,所有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追求一種世俗的成功。
但丁故居,但丁側面像,下方是半身青銅小像
不復先輩大師們的榮光,但很生活化
每個人都想盡量出名,每個意大利人只要有辦法都想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人都想當網紅。而且,人人都學會了說話冷嘲熱諷,因為只有冷嘲熱諷,總是諷刺別人,才能顯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這樣的年代,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里?還有沒有什么是可以讓人靈魂不朽的?還有沒有什么可以使人超越物質?
布克哈特認為,是文化。在文藝復興時代,意外產生出來的文化果實中,雖然有無數的文人追求的是俗世的成功。但是,有些人是真正讓人仰望的,比如達·芬奇。
達·芬奇是偉大的天才,在歷史中只能讓人遙望。他是那樣的一種全才,對萬世萬物感到由衷的熱情和好奇,要對所有事情都有所追求,并且在這個追求之間展現個人的風格。
還有一種人更值得欽佩,那是但丁。但丁被故鄉佛羅倫薩放逐。多年之后,執政者說歡迎他回來,但是要答應屈辱的條件。但丁回應說:“我為什么一定要回到我的故鄉?全世界都是我的故鄉。對我這種人而言,哪里的太陽星辰不值得欣賞,什么地方不能夠讓我隨處沉思呢?我為什么要犧牲掉我個人的尊嚴,來屈就你們開出的這種恥辱的條件?”
這句話展現出來的是,原來文化能夠給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讓人追求人的尊嚴,這種尊嚴會使人超越俗世的束縛——包括所有的政治,所有的黑暗。
那時,整座歐洲大陸,恰恰是北意大利這樣,政局非常不穩,各個國家都沒有統一起來,卻出現了諸子百家般的黃金時代。
“佛羅倫薩”,詩人徐志摩譯作“翡冷翠”。
在意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的盆地中,阿諾河貫穿城市緩緩流過。
佛羅倫薩最早興建于羅馬共和國的凱撒時期,公元前59年成為羅馬的殖民地。13世紀時,因羊毛和紡織業而崛起,成為當時意大利重要的城市。
1282年建立起共和國,從15世紀開始,由巨商美第奇家族控制,將近三百年。
現在的佛羅倫薩,全市有40所博物館和美術館,60多所宮殿和許許多多的大小教堂,猶如文藝復興藝術品的露天博物館。
佛羅倫薩的中心是市政廣場,又名領主廣場,布滿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和建筑。廣場建于13世紀,后經多次擴建,才形成今天的規模。
廣場東南角是建于13世紀的雕堡式、帶鐘樓的維奇奧宮,美第奇家族搬遷至皮蒂宮后,稱為舊宮,現在是佛羅倫薩市政廳。
舊宮門前兩側各有一座大理石雕像,左邊是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大衛》雕像。原作已移至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妥善保管,但復制品依然保持了原作的神韻。《大衛》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也是文藝復興的扛鼎之作。
與《大衛》并肩而立的是舊宮大門右邊的《大力神雕像》。雖然在希臘神話中海格立斯大力神也是威武神勇的化身,但在佛羅倫薩的市政廣場,在一旁少年大衛的襯托下,大力神卻顯出中年人的疲態,有種英雄遲暮的感覺。
游客們在穿越時間的老街上
很容易產生現代和古典交錯的恍惚感
描摹大教堂的女子
佛羅倫薩古老的酒窗文化
古老的銅扣
廣場上有阿曼納蒂和他的助手們在1575年建造的海神噴泉,由一組氣勢恢宏的雕像構成。水池正中是海馬拉的雙輪戰車,車上矗立著巨大的、白色大理石雕琢的海神波塞冬,威武莊嚴。據說海神波塞冬的形象是比照當時的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而做,顯然帶有奉承之意。當年這件作品完成后,見慣頂尖藝術品的佛羅倫薩人很是不屑,將其稱為“白色巨人”,還嘲笑雕塑家:“阿曼納多,阿曼納多,大理石被你糟蹋了這么多。”
佛羅倫薩的地標建筑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由主教堂、鐘樓和洗禮堂三座建筑構成。宏大的建筑群以粉紅、墨綠和奶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主教堂有個巨大的穹頂,與羅馬的萬神殿、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稱古代歐洲的三大穹頂。可以說,正是從圣母百花大教堂開始,歐洲建筑正式從中世紀 “哥特時代”進入到了“文藝復興時代”。
圣母百花大教堂由美第奇家族出資,喬托、布魯內列斯基、瓦薩里等佛羅倫薩當時的藝術巨匠紛紛投入建設。通過歷代大師和工匠的不懈努力,耗時幾個世紀,最終建成。
圣十字教堂位于佛羅倫薩最古老的廣場,由阿莫爾福·迪比奧于1294年設計和建造,1443年初步完工啟用,是托斯卡納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典范。教堂內安放著多位重量級名人的紀念碑和陵墓,如但丁、米開朗基羅、馬基雅維利、吉爾伯提、羅西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