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6月13日暫時休市。為了保障首都食品市場穩定供應,北京市多部門多措并舉調度市場資源,維護市場秩序,打響了一場“菜籃子”保衛戰。在這場特殊的戰役中,首都的職工們沒有旁觀者——蔬菜生產基地的職工,每天不間斷地采摘,加班加點套袋包裝,盡可能為百姓提供更多的蔬菜;各大商超的配送員們24小時不間斷配送,確保百姓吃上放心果蔬;市場監督人員每天對轄區內重點市場開展督導檢查,保障百姓“菜籃子”安全……
首農食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國豐
“疫情大考,考驗著國企的擔當和應對能力!”在北京市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下,身為首農食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的王國豐帶領集團全面落實中央關于“要確保蔬菜、肉蛋奶、糧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的指示精神和北京市委市政府“保供穩價”的部署,全力以赴做好特殊時期首都市場食品供應服務保障工作。
一時間,“保供應、穩物價、穩人心”成為首農集團所有人的共識和行動。首都“菜籃子”能不能讓居民吃到安心菜、放心菜、稱心菜,牽動著集團公司上上下下的心。為了防止大量集中采購導致蔬菜臨時斷貨,王國豐果斷部署和要求,在全市原有2萬噸應急蔬菜儲備基礎上,再增加2萬噸應急蔬菜儲備。在此之前,王國豐帶隊到和平門菜市場實地檢查“保質量、保價格、保供應”工作情況,要求必須保障首都市民的糧、油、肉、蛋、菜、奶等各種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積極組織貨源,確保價格穩定、質量安全、供應充足。他說:“疫情面前,我們要以國有企業的政治擔當,肩負起穩大局、穩民心的社會責任,堅決保證市場供應與物價穩定。”
集團旗下北京市裕農優質農產品種植公司開發微信群接龍小程序線上訂貨的方式,直供社區,保障首都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目前,這種訂貨方式已覆蓋社區180余個,日銷黃瓜、胡蘿卜、圓白菜、西紅柿、豆角、茄子等日常用菜超兩噸。企業負責人表示,在推廣工作的快速進行下,覆蓋社區數量和銷售額還會持續上漲。
隨著本市疫情防控形勢發生新變化,王國豐不斷調整、探索創新新模式。“一邊牽著菜農的手,一邊服務市民的口”。為快速、穩妥、有序做好蔬菜市場投放工作,切實發揮平抑物價、穩定市場的作用,集團在制定 《應急蔬菜進京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及采購、物流、銷售3個專業工作組的同時,結合疫情防控非常時期產銷對接、物流配送、食品安全三環節的特殊需求,按照“儲銷結合、取送結合、入庫與入市結合、采購與組織協調結合”的原則,探索創新“前置采購點蔬菜購銷新模式”。

首農食品集團以“蔬菜進京協調辦公室”為核心,抽調旗下東方食品集團、裕農公司、五環順通等企業業務骨干,奔赴一線,尋找優質蔬菜種植基地,發揮集團食品安全優勢,做好技術指導、檢驗檢測,嚴把質量關,為首都市場提供安全放心優質的蔬菜產品。自6月18日啟動到6月22日,共調運進京包括西紅柿、蘿卜、洋蔥、生菜、土豆、圓茄子等30個品種5127噸蔬菜,并通過商超、二級市場、團購團餐、電商渠道全部完成對接發貨。
在防疫“最吃勁”、保供“最關鍵”時刻,王國豐表示,接下來首農食品集團將密切關注市場價格波動,針對北京市場可能出現的個別蔬菜品種價格增長趨勢,精準采購、精準投放,平抑價格。同時,加快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建設,盡早為北京蔬菜交易提供更先進、科學的交易平臺,為保障首都市場蔬菜供應發揮應有作用。
東城區體育館路市場監督所所長張炳奎
“您把手套戴上。您看,我每次來每次說,您怎么還不重視?”6月27日上午9點多,東城區體育館路市場監督所所長張炳奎在特吉特菜市場內巡查,看見一位商戶沒戴手套,他趕緊上前強調。
為了保障市民“菜籃子”安全,體育館路市場監督所每天都要對轄區內重點市場開展督導檢查。當天,記者跟隨張炳奎在市場檢查,感受市場監管人的忙碌和責任。
“蔬菜從哪進的啊?”走到蔬菜攤位前,張炳奎詢問商戶。“大洋路批發市場。”張炳奎仔細查看了商戶遞過來的臺賬,并一再強調:“注意銷售價格,不要出現哄抬價格行為。”
特吉特菜市場共有120多個攤位,主要經營蔬菜、水果、主食、海鮮、肉類和糧油等。目前,大多數從大洋路等周邊批發市場進貨。
每天早上從商戶進場開始,市場監管部門和市場聯合嚴把安全關,為商戶測體溫,強調戴好口罩和手套。7點開市后,在市場入口,市場監管所的人員和市場管理人員為百姓測溫,查看健康碼。
“我們非常重視環境衛生,每天消殺三次。”特吉特菜市場負責人胡孟春說,在7點開市前市場先進行消殺一次,上午9點多消殺一次,下午閉市后把垃圾處理完,三點半再最后消殺,完畢后還會用水再沖洗一次,把消毒水沖洗掉,防止污染食品。
消殺非常嚴格,地面、墻壁、臺面、刀具、運輸車輛等都需清理消毒;抹布、拖布用配比好的消毒夜泡30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凈晾干;垃圾每天清理干凈,暫存點噴灑消毒液……張炳奎把消殺指引下發到商戶手中,每天嚴格檢查。
“張所每天都到市場來檢查環境衛生、消殺等情況,每個死角都要看一下。案板、冰柜要擦洗干凈,展銷柜下面不允許有垃圾。他特別嚴格,也特別仔細。”這是胡孟春對張炳奎工作作風的感受。有一次在檢查過程中,張炳奎在生肉的砧板上看到剁碎的骨頭渣,“當時他口氣特別嚴厲地指出,這就是清理消殺不到位。”張炳奎當場就讓胡孟春把所有商戶叫來開會。“疫情這么嚴重,你們還不重視?如再發現一回,按規定處罰!”張炳奎當場告誡商戶。
此后,商戶每天對衛生和消殺都很認真。“張所每天都到市場來宣傳防疫知識,強調防疫重要性,我們也越來越理解和重視。”一位商戶說。
目前,張炳奎把體育館路市場監管所的一線執法人員分為5個組,每天早上9點前到崗,開會部署完任務后,大家就下到重點區域和點位,檢查區域個人防護、消殺、環境衛生、通風等情況,并宣傳防疫知識。“像特吉特這樣的農副產品市場客流量大,我們派駐了市場監管干部駐場,全天協助市場開展防疫工作。”張炳奎介紹。
端午節假期三天,張炳奎連一頓飯都沒在家吃上。“五月初五那天下午,張所檢查完我們市場消殺情況離開時,都快晚上7點了。”胡孟春說。當天從市場離開,張炳奎和其他執法人員又沿路檢查了餐館的防疫情況。回所整理匯報完當天情況,張炳奎到家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
重點點位的市場監管,上級的防疫部署會,隨時參加街道辦事處召開的轄區疫情防控會……疫情防控工作任務緊急繁重。實際上,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爆發以來,張炳奎和所里的同事每天都忙碌到夜里。“我們市場監管人沒有過節的概念,越到假日越忙。因為百姓的食品安全大于天,市場監管的責任重大。”張炳奎說。
記者了解到,此時,張炳奎的老母親還在醫院里,過節他都顧不上去看望。“四月份做的膝蓋手術,住在醫院的康復中心。”張炳奎說,他特別感謝自己的愛人和妹夫,“我妹妹是醫務工作者,跟我一樣在一線,照顧老人的任務都落在了我愛人和妹夫身上。”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還有許多像張炳奎一樣的基層市場監管人在堅守。他們放棄了假期,舍棄了陪伴家人的時光,時刻奔走在一線,保障百姓吃的安全。
北京華冠公司生活平臺營運總監柳衛江
“滴,36.2℃,正常。”早上6點,北京華冠公司生活平臺營運總監柳衛江到達上班地。測量體溫、手部噴灑酒精消毒后,柳衛江走進電商訂單備貨區,換上工裝,戴好口罩和手套,開始了他一天既普通又繁忙的工作。
作為北京華冠公司生活平臺營運總監,柳衛江負責華冠到家業務及華冠有菜平臺兩項工作,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和電腦里的軟件,看看顧客們的下單情況。疫情期間,為了盡快將商品運送到門店及社區一線,讓顧客吃到放心菜,柳衛江和北京華冠總部員工一起,當起了兼職搬運工、配送員,每天協助物流人員卸貨入庫及為轄區門店和社區配送貨物成了他的“必修課”。
“叮咚,您有新的訂單……”這個聲音就像“沖鋒號”,告訴每一位忙碌的工作人員又多了一個顧客的需求等待著他們去滿足。柳衛江拿著打印出的訂單快速掃一眼,便提著購物籃往貨品區快步走去。這位顧客下單了10件商品,有雞蛋、蔬菜、水果等等,這些貨物分布在揀貨區的各個區域,要把它們快速集結在一起,不是件易事。好在柳衛江的工作經驗讓他幾乎沒走冤枉路。“先去拿常規商品,再拿生鮮商品。還要對一下單子上的條形碼,確定沒有拿錯。”不到10分鐘,柳衛江就稱好了土豆、挑好了雞蛋、裝好了水果……
這樣的工作流程聽起來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很多人宅在家里,選擇線上下單。這段時間,僅房山長陽康澤佳苑社區和九州溪雅苑社區每天的線上訂單數就從70、80單暴增到6000多單。“每天手機的新訂單提示聲就沒停過,打印機也在吱吱地一直不停打印,整個配貨區全部擺滿了貨,人都沒有落腳的地方,還要不停地接電話打電話……”柳衛江說,最忙的時候,公司的行政人員也全部下到門店幫忙,電商配貨區平時只需要兩三個人負責,但現在增加到20多個人也忙不過來。
“華冠的配送車每天將上千噸的新鮮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民生必需品送至華冠超市70多家門店供市民采購。”柳衛江介紹,華冠公司在全國30多個地區發展了100多家合作基地,應季的農產品將直接從基地送到華冠物流中心,再配送至各家門店。為了更好地滿足門店供應需求,配送頻次已經由平時的1次臨時增加到了2—4次。
“我需要一袋面粉和兩根大蔥,孩子們要吃餃子。”“我需要一瓶醬油和一袋味精,家里的存貨用完了。”“給我送兩本田字格和5根鉛筆。”……柳衛江的電話和微信又響了,一天下來,小區里得跑十幾個來回。
“3號樓1單元四樓,雞蛋3斤、洋蔥1斤、油菜1斤、食用油1桶……”說著話,柳衛江已經麻利地清點好了貨物。備齊貨物,戴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柳衛江啟動運貨車,出門去九州溪雅苑社區送貨物。
“收到了華冠配送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我心里踏實放心。”家住在長陽的70多歲張大媽告訴記者,兒女都不在身邊,本來就行動不便,老伴兒想吃點肉,卻因為小區封閉無法外出,老人也不會使用手機訂貨。在接到求助電話后,華冠超市第一時間把肉給老人送過去,并了解到老人還需要其他生活必需品,又再一次組織好其他所需商品,立刻給老人送了過去。


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除了中間簡單吃口飯,柳衛江和同事們得一直不停地接單、打單、配貨,才能處理完當天的訂單量。除了配貨,還得撥打接聽無數個電話,給顧客解釋訂單的派送情況。“有時遇到比較執拗的顧客,就比較無奈也很委屈。”柳衛江說,更多的顧客還是理解和包容的。“很多顧客最后還會加一句: ‘謝謝,你們辛苦了。’聽到這些就非常感動,感覺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為了讓居民放心,超市配送的貨物消毒3遍以上,送貨就戴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柳衛江告訴記者,他會堅持給大家送貨上門,直到疫情結束。只要居民有需求,他立馬就行動。
京北菜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職工團隊
6月16日晚上11點多,北京北菜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產基地依舊一片繁忙,采摘工人正在棚內忙著采摘茄子、柿椒等蔬菜,分揀工人進行分揀包裝,配送人員把一筐筐的蔬菜裝上貨車……“我們對所有生產環節進行嚴格把控,保障所產出的蔬菜干凈衛生。你看這包裝蔬菜的環保袋,也都是經過統一消毒處理的。”北菜園加工流通中心主管馬小元說。在整個打包過程中,所有工人全程都戴著口罩和手套,他們已經不分晝夜地工作了118個小時。
6月11日后,對于突然遞增的訂單量,北菜園召集90多位工作人員,不間斷地采摘,加班加點套袋包裝。晚上沒有燈,他們靠頭頂手電燈來照明。“疫情期間,訂單量呈大幅上升趨勢,增加了3倍多。公司正在積極 ‘備戰’,要堅決保障好市民 ‘菜籃子’。”馬小元介紹,每人每天上班時間超過10小時,公司還在周邊地區招聘臨時工,才使得蔬菜分揀配送中心保持正常運轉。
北菜園蔬菜基地地處延慶區康莊鎮小豐營村,占地470余畝,共有生產大棚300余座,平均每天可產出6000—8000斤新鮮的有機蔬菜,涉及60多個品種。疫情期間所有的菜品都可以保證地里出來,下一站就送到超市。同時,北菜園還通過調整種植計劃,增加生產周期短的葉菜類蔬菜等方式解決訂單激增問題。

“接下來我們會積極響應市政府的號召,北菜園也會盡最大的努力,調配外埠合作基地,來保證市民‘菜籃子’的安全供應。”北菜園執行董事趙楠說。目前,在加強延慶基地采收的同時,北菜園加快組織各基地進行采收及分揀加工,快速調配外埠商品、加密物流運輸頻次,竭盡全力滿足市場需求。正如趙楠所言:“不必囤菜,我們貨源充足。”除北京延慶基地外,公司在河北張家口沽源、河南南陽、山東日照、江蘇靖江、新疆巴州及海南三亞等12個地區都建立了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為保障市民足不出戶就吃上新鮮的有機蔬菜,北菜園在保障各商超供貨的基礎上,還要確保“線上”銷售平臺貨源充足,市民可通過京東、本來生活、北菜園商城等電商平臺進行下單。
戰場見真章。北菜園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間發揮巨大能量,與其科學管理的制度和合理化的人員配置緊密相關。以北菜園延慶基地為例,在人員配置上,種植工人均以延慶本地人為主,有效保證了團隊的穩定性。在物資儲備上均實現提前化采購管理,春節前已籌備了種植所需的所有物資。
疫情發生后,北菜園延慶基地積極配合村、鎮、區三級主管部門防控要求,一方面對離京人員進行跟蹤統計,另一方面積極組織人力全力保障蔬菜供應。

疫情期間,為了保障員工的健康和生產的順利進行,北菜園為員工配備了口罩、體溫測量儀以及酒精等消毒用品,每日對上班員工進行體溫檢測并記錄,對公共區域進行消毒處理,最大程度降低疫情風險。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蔬菜供不應求,人工、物流運輸成本上漲30%以上的情況下,北菜園堅持在終端市場銷售不漲價,以實際行動幫助消費者降低生活成本。不僅如此,北京市6月11日出現新增病例后,北菜園還通過價格補貼的形式,對有機白菜、土豆等一些需求較大的品類進行了價格下調。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北菜園讓自然、生態、健康的有機蔬菜走上更多消費者餐桌的同時,也為全社會帶去一份溫暖與祝福。馬小元說:“這樣做,值得。”
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果菜配送中心職工團隊
6月13日凌晨兩點,一條微信驚醒了剛剛休息的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果菜配送經理張云春。“新發地市場緊急休市”,當他看到這個消息后,就再也無法入睡,腦海里全是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這是個大事,明天的市場一定會有大的波動。”張云春說,在經歷了疫情初期、春節期間的保障供應工作后,他已經對市場的每一點變化都十分的敏感。
“不行,不能等,到明天就晚了。”凌晨五點,張云春把果菜配送的所有業務及管理人員全部召回到了崗位,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并啟動了應急儲備預案,第一時間抽調車隊司機前往各個產地調集貨源,為全力保障連鎖店供應做充分準備。
6月14日一大早,連鎖店的車輛就陸續來到了果菜配送的院里自提果菜商品。張云春一直盯在配送一線。他時而向采購了解產地貨源情況,時而關心車輛的運力情況,眼睛還不停地盯著收發貨站臺的監控屏幕,看著各種果菜源源不斷地進入超市發,才稍微安心些。
為了門店開門有貨賣,為了顧客的餐桌安全,張云春加大了果菜商品的保障力度。
6月16日,運送產地蔬菜的大型貨車早早地就在超市發果菜配送的門口排起了長龍,在這一輛輛貨車上,是一個又一個長途行駛后辛苦疲憊的送貨司機師傅。“他們雖然不是超市發的員工,但他們是超市發的合作伙伴,也是我們的兄弟。在這個時候,不能讓我們的兄弟擔了風險還吃苦。”張云春心疼地說。他為排隊等候的所有送貨司機準備了簡單的午餐、飲料、口罩,并送到了每一位司機師傅的手里,向他們傳遞超市發“家”的溫暖。
500噸果菜商品入庫,以充足的果菜商品供應保證了連鎖店的賣場陳列,也打消了顧客對買不到果菜商品的擔憂,市場平穩了。
這個場景像極了5個月前的果菜配送。
在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期間,隨著防控措施不斷升級,反應在果菜配送上的結果就是配送量逐日大幅遞增,150噸、200噸、250噸、300噸,這些數字在不斷的挑戰著超市發果菜配送能力的極限。
“快點,早裝好車就能夠早點運到店里。” 張云春在發貨站臺上對所有配送人員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超市發的果菜配送中心開足馬力全力運轉,就是為了讓55噸平價大白菜更快進店銷售。在這個關鍵時期,果菜配送的所有人員連軸轉,已經沒有了白天、黑夜的區分,忙碌了一天的裝卸工和司機們抓緊時間休息,為的是在夜里繼續配送,為的是保證一線人員無后顧之憂;管理人員督進度,為的是市民能夠在每一天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
深夜,超市發果菜配送中心亮如白晝。剛剛卸完一車大白菜,又來了一車小油菜,還有三車土豆等著卸……卸車、稱重、收貨、入庫,揀貨、配貨、裝車、配送,循環往復。現在是幾點?零點?2點?4點?沒有區別,他們忘了時間。張云春帶領所有的果菜管理人員,全部自發停休,24小時盯在站臺上。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發微信朋友圈說:“今天開始平穩了。百姓心安了,社會就穩定了,政府就踏實了。我們的付出也就值了!終于可以緩緩了。”經過6日6夜的持續奮戰,經歷了持續的超量來貨、配送后,果菜商品的訂貨量穩定了、價格穩定了、采購量也穩定了,超市發果菜配送中心又基本恢復到了正常的運轉水平。
眼下,已經持續了六個多月的疫情還未結束,超市發作為國有企業的保障工作也一直在持續,“為了社會的穩定,我們無論多么辛苦,也要讓老百姓有菜吃。”張云春表示,“累并快樂著。”
華夏出行有限公司摩范速運配送團隊
京城疫情出現反復,通過網絡平臺在線買菜的市民越來越多。從果蔬產地到市民餐桌的運輸流程中,華夏出行旗下的摩范速運接下了城市物流的最后一棒。這一棒開始于凌晨4點。這時,大多數人還沉在夢鄉,而城市運轉的齒輪已經被一些人撥動。
位于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的某物流配送中心燈火通明,上千平方米的冷庫大廳外,6輛北汽EV5純電動物流車整齊停放。在車燈直射的前方,車隊隊長童禮榮正在召開晨會。“配送筐隨時消毒,手套每送達一家后更換,口罩4個小時換一個。切記!”雖然配送員們都是經驗豐富、職業素養很高的專業物流司機,但童禮榮依然反復強調防疫安全。
4點半,東方已漸漸泛白,晨會準時結束。童禮榮一聲令下,配送員們開始工作,小夜曲瞬間變調為奏鳴曲——配送員們手拎84消毒液,將車輛內外全面消毒,北汽EV5車身的“北京加油”和“抗擊疫情 共克時艱”的標語被擦得锃亮;貨艙內,醫用級紫外線消毒燈也已啟動,可消殺貨倉內的病菌,并可對食品表面或外包裝進行安全消殺。隨后,配送員們拿到了寫有貨品編號和詳情的貨運清單,物流中心的調度人員指揮隊員們進庫分揀貨物……童禮榮說,他們的每個清晨都是這樣度過,緊張、忙碌,但又井井有條。
5:20,天已大亮,車隊也裝完貨,6輛北汽EV5順序駛離物流配送中心。雖然天氣微涼,冷庫大廳內的氣溫更是個位數,但剛剛忙著裝車的配送員王志峰汗珠從額頭流向臉頰。他的車內裝有果蔬、禽蛋和日用品,分別要送往10個不同的地方,第一站是28公里外的西集鎮。
“這些客戶,有個人,有餐飲店,也有社區商超。”王志峰說,如果路況順利,上午10點左右會全部配送完畢。之后他將前往另一家物流配送中心裝載貨物,繼續為其他平臺進行配送。“這車給力,工作效率高。”聊到北汽EV5,王志峰拍了拍方向盤,“貨艙容積大,還有消殺設備,續航一次跑200多公里,支持快充,非常方便。”


自新發地菜市場休市后,生鮮網絡平臺的訂單激增,處在物流鏈最后一棒的摩范速運明顯感受到了“壓力”。“最近的工作量相比去年要增加1/3。”王志峰說,每天凌晨2點起床為車充電,4點抵達物流配送中心,傍晚6點能結束一天工作。這時,APP就會將第二天的目的地推送過來,以便配送員提前熟悉路線。“我過的相當于是歐洲時間。”如此日復一日,讓王志峰和其他配送員有了“時差”。但年輕的他笑著說:“不羨慕其他人的夜生活,我每天都能看到太陽升起,挺好!”
出發1個小時后,王志峰抵達了第一個目的地。把貨物交付給客戶后,他再次仔細地消殺貨筐,換上新手套和口罩,奔赴下一個目的地。
王志峰去年加入摩范速運大家庭,而老婆和7個半月的孩子都在甘肅老家。每天晚上7點,和老婆、孩子視頻連線后,他就進入自己的“深夜”。“摩范速運平臺大,工作穩定,收入不錯,干得舒心。”而現在,更讓王志峰自豪的是,通過他的勞動,“能讓北京老百姓吃上放心菜”。
據了解,截至目前,摩范速運在北京已經安排超過百輛純電動物流車,并向全時優鮮、美團、中商惠民等5家企業及供應商無償提供物流車,全力保障疫情期間的民生供應運輸。
首開房地首華物業國馨分公司物業部管理員 王小豆
“自從疫情開始沒多長時間,社區早市就上線了。開始只是簡單的菜品和水果,后來逐漸上鮮肉、副食品、飲料等,價格公平合理。”家住順義區李橋鎮馨港莊園小區的張阿姨欣慰地說。
今年2月初起,首華物業老房管社區在所轄小區建立了141個“社區早市”提貨點,小區居民僅需每天下午4點前在老房管公眾號或“社區早市”APP線上下單,次日上午9點,物業人員便會根據訂單為居民打包好菜品,擺放在小區的貨架上,居民可按照樓號分時段前來領取。
6月11日,新發地聚集性新冠肺炎爆發后,首華物業在6月13日凌晨迅速啟動應急機制,聯系蔬菜供應基地,從商家名錄中嚴格挑選出蔬菜直供產地和廠商,挑選出分別位于順義區趙全營鎮西小營村和張家口市赤城縣的2個蔬菜種植基地。“這些蔬菜每天都會按批進行檢測,確保送到業主手中的蔬菜檢測合格。”首華物業國馨分公司負責社區早市工作的管理員王小豆說,每天早上7點半,他就會準時出現在馨港莊園小區菜站。一輛滿載新鮮蔬菜的車輛駛入馨港莊園小區。車輛停穩后,王小豆戴著口罩、手套快步上前幫忙卸貨。按照訂單進行分配、配送,以保證在當天上午9點前到達各菜站,讓居民拿到最新鮮的蔬菜。
“配送人員到了以后把菜交給我們,我們會按訂單及時間順序擺放在貨架上。居民來了只需出示訂單信息就可取走,不會跟工作人員產生接觸。”王小豆介紹說,他每天要根據售賣情況,隨時盤點庫存,如果貨源不夠,就要及時聯系供應商補貨,如果庫房商品長時間沒人買,就要及時聯系退貨,而如果其它單位有新上線商品,他就要及時溝通聯系接貨入庫事宜。等到每天下午4點后,根據信息化系統,王小豆要導出社區早市各項目配送小區訂單明細,按項目找出對應的除了蔬菜水果的各種商品,確認訂單是否有下錯品類和數量,避免與庫存沖突。同時對接眾匯老房管公司,溝通退換貨、退單、退款處理等情況,隨時抽查拍照保留證據。
“疫情期間,社區早市的商品不漲價、不斷貨,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標準,確保居民第一時間以實惠的價格就近采購到所需物品,及時配送到居民手中。做好居民的后勤保障,這也是作為國企物業人要擔當的社會責任。”王小豆說,首華物業所轄的小區約3000萬平方米,其中有一些隔離的居民,他們不得出門購物。首華物業通過與社區共建,建立小區隔離居民購買商品專用微信群。“這些居民在下午4點前下單后,第二天上午我們物業的工作人員便把菜送至隔離居民的家門口。”
目前,首華物業老房管社區早市正在擴大推廣面,開發快遞進門和零售零維修配件等業務,不斷優化進社區及“無接觸配送”等服務,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