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紅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以知識和技術為主體的資產投資將會日益增大,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占比越來越大。然而評估實務中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應用卻是非常的有限,針對不同評估目的和不同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如何恰當選用評估方法是評估理論和評估實踐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研究無形資產評估方法體系,對評估實務中常見評估目的無形資產評估的評估方法體系進行研究,從而對無形資產評估實踐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意義。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become the key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investment in assets with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s the main body will increase day by day,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in corporate assets will increase.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 evaluation methods in evaluation practice is very limited. How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evaluation method for different evaluation purposes and different intangible asset evaluation object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evaluation theory and evalu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angible assets evaluation method system, and studi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system of intangible assets evaluation, which is a common evaluation purpose in evaluation practice, so as to have a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intangible asset evaluation practice.
關鍵詞:無形資產;評估方法;價值形成;評估對象;評估目的
Key words: intangible assets;evaluation method;value formation;evaluation object;evaluation purpose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1-0011-03
1? 無形資產概述
“無形資產”是一個使用范圍很廣,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概念。在會計學、經濟學、資產評估等專業領域內都廣泛使用。不同專業領域對無形資產的定義不同領域都有不同的界定。
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為:一是企業能控制或擁有;二是沒有實物形態;三是可辨認的非貨幣資產。
資產評估準則對無形資產的界定主要有三個:一是主體能控制或擁有的;二是不具有實物形態;三是能發揮作用并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雖然各領域之間沒有統一的無形資產定義,但不論會計界還是評估界還是經濟學界對于無形資產的內涵卻基本達成一致結論:一是特定主體能夠控制或擁有,能夠為其帶來經濟利益的沒有實物形態的經濟資源。會計核算中對具體無形資產,強調計量過程中可用貨幣計量,因此研究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為無形資產會計確認和計量非常有必要。
1.1 無形資產外延
無形資產的外延或稱無形資產的范圍可理解為無形資產的具體表現形式。在無形資產的具體形式上,不同國家或不同學科之間并不完全統一。但在表達無形資產外延的形式上,基本都采用了具體分類和細化列示的方式。無形資產評估準則中對無形資產在評估實務中,要求評估人員應謹慎區分可辨認和不可辨認,單項無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組合,可辨認無形資產,包括專利商標、著作專有技術、銷售網絡客戶關系特許經營權、合同、權益域名等,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
1.2 無形資產分類
在評估領域對無形資產的分類,各國資產評估準則及各國學術界各有各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法。目前我國評估理論和評估實務中對無形資產分類主要分為如表1所示幾類。
綜上無形資產分類可以不用角度來分類,無論從性質、取得方式、權益類型無形資產從列示上基本都是專利、商標、租賃期、經營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從不同角度分類無形資產有利于識別和掌握各種無形資產,掌握其屬性、作用方式和作用空間,以便進一步掌握無形資產價值變化規律。進而對研究無形資產評估實務中評估人員在執行資產評估業務時,應根據評估對象、評估范圍、評估目的、評估基準日、價值類型和資產評估報告使用人等選用適宜的價值類型和恰當的評估方法。
2? 基于價值形成的評估方法體系
2.1 成本途徑
成本途徑也稱成本法,是根據對被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形成角度,即無形資產的成本構成并扣減各種價值損失的途徑。常見的評估模型為:
無形資產價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功能性減值-經濟性減值
或 無形資產價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成新率
而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是指在評估基準日重新取得無形資產需支出的全部費用。根據無形資產來源,估算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時,分為自創無形資產和外購無形資產。當無形資產價值與其成本密切相關時,可選用成本法作為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
2.1.1 重置成本核算
①自創無形資產重置成本估算模型。自創無形自創的成本包括研制、開發、應用期間發生的全部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費用支出。在以上費用資料比較完備情況下,自創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核算模型如下:
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合理利潤+稅費
對投入智力成果比較多的技術性無形資產(如專利、發明等),要考慮科研勞動的機會成本,可采用下模型估算無形資產重置成本。
②外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估算模型。外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一般包括買價和相關稅費兩部分。一般價格指數法來估算。價格指數通常有定基價格指數和環比價格指數。
采用定基價格指數時,評估模型為:
采用環比價格指數時,評估模型調整為:
2.1.2 無形資產貶值
無形資產沒有實體,亦不存在實體性貶值,對無形資產的功能性和經濟性貶值通常用效用損失來反映,由于采用成本途徑評估無形資產價值主要是考慮成本補償的原理,因此無形資產的效用損失主要反映在過往使用中,因使用年限的減少而導致的效用損失。其效用損失可通過使用年限法來進行估算。
進而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模型為:
無形資產價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1-無形資產的功效損失率)
2.2 市場途徑
市場途徑也稱市場法,市場法評估無形資產價值是應用替代原則和供求原則來評估無形資產的市場價值。采用市場途徑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其價值形成原理是是參照了評估基準日近期無形資產交易市場上的同類無形資產交易價格作為被評估無形資產價值的參照物,在此價值基礎上對于評估對象與參照物之間的差異進行直接比較或間接調整,最終調整而得評估值。評估模型可以是直接比較模型或間接調整基本如下:
直接比較模型為:無形資產價值=參照無形資產交易價格+∑被評估無形資產優于參照物特征值-∑被評估無形資產劣于參照物特征值
間接調整模型為:
直接比較模型和間接調整模型在無形資產評估實務中,主要可以應用在特許經營權或無形資產使用權價值評估中,無形資產轉讓價值很少使用,主要是目前無形資產交易市場并不活躍,及無形資產之間在可比性方面差異較大,評估資料獲取的有限性和不完整性,難以真實反映無形資產的市場價值。
2.3 收益途徑
收益途徑又稱收益法,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主要的是通過評估基準日后無形資產預期會帶來的超額收益折現所體現出來的。無論是從收益法的原理、評估前提和評估程序中的重要環節都是圍繞收益法三個參數,即收益額、折現率和收益年限。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價值模型基本如下:
其中,At為收益額、r為折現率、n為可獲得預期收益的期限。各期收益額At是通過兩種方式獲得,第一種是通過使用無形資產,然后增加收益產品的銷量或價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另外一種,就是使用了無形資產降低主體經營的成本;二者最終都是形成超額利潤即收益額。
該模型在評估中對具有超額獲利能力的、市場上已應用的無形資產如商標權、專利權、經營權等是不錯的方法選擇。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作為評估基本方法,在評估中應結合評估無形資產具體條件判斷是否具備使用條件。
3? 基于評估對象的方法體系
無形資產評估中,常見評估評估對象有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租賃權、特許經營權。
3.1 商標權評估模型
商標資產的價值由其所標識的商品或服務種類、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市場規模和占有率、所處的行業及前景及主體的信譽等共同決定。因此商標評估可依據商標影響能力及使用上按知名商標和普通商標并依據其影響力來使用不同模型進行評估。
3.1.1 馳名商標
馳名商標通常具有超額獲利能力,應根據其評估基準日后預期獲利能力為基礎估算其價值。評估模型為:
式中:m為使用商標的產品或服務而帶來的銷售收入或銷售利潤;K為銷售收入或銷售利潤所匹配的分成率;r為收益折現率;n為收益的期限。
3.1.2 普通商標
普通商標在商標注冊和使用范圍上優先性,其標識的產品和服務不具有排他性。普通商標價值通常取決于商標注冊過程所耗費的時間和人力及注冊相關成本。
其評估模型為:
普通商標評估值=商標注冊人工成本+商標注冊時間成本+商標注冊費用
3.2 專利評估模型
專利資產的價值取決于專利的成熟成度和應用程度。對于已進入工業化或商品化的專利權其價值評估模型為:
式中:At為預計各期的稅后利潤;K為利潤分成率;r為折現率;n為專利獲益剩余期限。
3.3 著作權評估模型
著作權交易市場上,目前著作權評估主要為圖書著作使用權和軟件著作權。由于圖書著作權不能轉讓,市場中主要為著作權授權使用而帶來經濟利益。因而評估中主要時著作權的許可使用價值。
常見圖書著作權許可價值評估模型為:
其中,At為稅后著作權使用凈收益額、r為折現率、n為許可使用期限。
3.4 租賃權評估模型
租賃權時指在租賃合同規定的期限內,由出租人將財產使用權轉讓給承租人,承租人按合同規定獲得財產使用權。租賃權的評估不是對出租金額的評估。而是對租賃權在租賃期內所帶來的超額收益進行評估。
其中,At為每期租賃權獲得稅后凈收益額、r為折現率、n為租賃期限。
3.5 特許經營權評估模型
特許經營權又稱特許權,是政府或企業所授予的在一定地區和時間范圍內經營或銷售某種特的那個商品的專有權利。特許權會給其所有者提供特許權有效期內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因而,特許權的評估以被許可方在經營中使用特許權所帶來的超額收益為基礎。
其中,At為每期租賃權獲得收益額、T為適用的稅率、r為折現率、n為許可使用期限。
可見,評估對象不同對評估方法的適用性也不同。但總的說來,因為使用無形資產能獲得超額收益的,其評估方法主要應用于收益法模型通過其超額收益的折現值來評估無形資產價值。但注意收益口徑是收入或利潤需要考慮利潤分成和企業適用的稅率,如果是超額收益則不需要考慮分成率和稅率。
4? 基于評估目的方法體系
無形資產評估的目的通常有無形資產轉讓、許可使用、質押融資等,不同評估目的亦會影響評估模型的選用。
4.1 以轉讓為目的評估目的的評估模型
無形資產的轉讓通常是所有權轉讓,在我國現有無形資產中可轉讓的有商標、專利轉讓。
4.1.1 已使用商標、專利評估模型
對已投入市場使用的商標和專利,評估時要考慮使用商標或專利的商品或服務在剩余使用期限內的獲利能力和發展前景適宜采用收益法評估,評估模型為:
式中:At為預計各期所獲得的稅后利潤;K為利潤分成率;r為折現率;n為專利獲益剩余期限。
4.1.2 尚未使用商標、專利的評估模型
對尚未投入市場使用的商標和專利則考慮采用成本補償,對形成商標權或專利權價值的依據主要是主體所付出的成本。宜采用成本法進行評估。
未使用商標或專利轉讓價值=注冊人工成本+注冊時間成本+注冊費用
4.2 以許可使用為評估目的的評估模型
無形資產的許可使用通常以合同為形式,將市場上已使用的商標、專利、或著作使用權利轉讓。使用權價值基礎在于相關使用權能帶來超額收益。宜采用收益法進行評估,常用評估模型為:
式中:At為預計各期使用無形資產后的超額收益; r為折現率;n為許可期限。
無論是無形資產所有權還是使用權,其價值不僅受無形資產能帶來的收益且受無形資產收益風險和許可年限的影響。
4.3 以抵押融資為評估目的的評估模型
無形資產以質押融資為目的的評估,在評估實務中通常是商標和專利的質押。從質押人和質押權人雙方關注的是預期價值和風險。因此對市場認可的商標或專利宜采用收益法進行評估。
At為預計使用無形資產所帶來各期稅后利潤;K為利潤分成率;r為折現率;n為知識產權尚可獲益期限。
從上面可見,不論評估目的是轉讓、許可使用、抵押評估等,無形資產評估所依據的原則都離不開貢獻原則和預期收益原則和替代原則,則其評估方法應以收益法為主,將無形資產所能獲得超額收益折現作為其評估價值的主要方法。
5? 無形資產評估方法體系的選擇
綜上可以看出,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資產的價值形成、評估對象與范圍、還要考慮資產評估的目的,除此之外評估價值類型、無形資產的應用情況、評估中能收集到的資料情況等都會影響無形資產評估方法選擇。同上要考慮各種方法模型的適用條件:使用成本法的核心條件在于:其一資產價值與成本相關、其二成本構成資料完善;使用市場法的核心條件在于:其一存在公開交易市場、其二市場上有近期相同或類似交易;使用收益法的核心條件在于:其一無形資產可以獲得客觀收益、其二獲得收益的風險可以估測、其三收益期限可以估測。評估人員在評估中應結合以上要素和條件來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履行評估資產評估程序,選擇適當評估模型,選用和估測合理參數,最終形成公正的評估結論。
參考文獻:
[1]李正偉.表外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研究[J].商業會計,2019(13):90-91.
[2]張鵬凱.關于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思考[J].會計實務,2016(04):30-32.
[3]于新穎.淺談人力資本類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方法[J].價值工程,2014,33(1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