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要:近幾年來,金融行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信貸業務已經成為了較為核心的組成部分,想要在工作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必須基于大數據技術來加強風險的有效管理,減少各類風險觸發問題。文章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 商業銀行? 信貸? 風險管理? 創新
與以往情況有所不同,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國家相關部門在調控的力度上也持續提升,如果不在風險綜合掌控和管理效果上大幅度提升,必定會遭遇到強制性措施的干預,這對于各地商業銀行發展,或者是自身的綜合進步,都會產生較為惡劣的后果,甚至是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與此同時,開展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還需在各類特殊情況上有效把控,努力取得更好的發展成績。
一、大數據的應用意義
現階段,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與以往表現出較大不同,在具體工作的執行過程中,會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想要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上取得更好的成就,必須從多個角度不斷優化和調整,如繼續按照傳統的思路、方法來執行,不僅無法得到預期效果,還會造成較多隱患。大數據的運用,能夠推動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體系健全。首先,大數據技術并非單一的理念和方法,相反的,該項技術實施過程中,能夠對短期管控和長期掌握提出不同的方案與策略,在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上能夠按照匹配性的模式來操作。對于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保障力度,可以做出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在綜合解決各類特殊情況方面,基本上不會造成新的隱患和漏洞;其次,在大數據的具體應用過程中,整體上的難度并不低,同時具有較高的靈活性。
二、大數據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一)深挖數據,挖掘分析價值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大數據與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進行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老舊的思路和工作模式,并不能在自身的創新力度上大幅度的提升,還會造成綜合工作的嚴重隱患問題。本文認為,在大數據的應用過程中,必須有效提升數據的挖掘力度,尤其要深入掌握數據分析價值,這樣可以對未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對于大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要從長期角度出發,針對近5年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情況進行探討,尤其是觀察信貸業務的正常辦理,以及壞賬、爛賬的比例,包括信貸的風險變化和信貸群體的變化等,盡量通過數字化的模式來展現。其次,對于各類信貸數據和風險管理的成果,以及商業銀行的自身損失和后續彌補手段等,同樣要通過數據分析,才能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后續進步中,尋找到正確的發展路徑。
(二)建立大數據標準規范
與以往情況有所不同,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創新和優化,其涉及到較多影響因素,想要在具體業務發展上得到提升,就必須建立良好的大數據標準規范,這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能夠產生較高的影響力。首先,大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并不是對冗雜數據直接應用,而是要根據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提供的信息和數據,結合市場的反饋和變化,以及國家的政策影響、行業的綜合調控等,對不同的數據進行有效過濾,最終確保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安全,能夠得到科學、可靠的結果。其次,針對大數據的標準規范,除了要遵守行業規范、國家標準外,還需要觀察商業銀行本身的特質和規模,尤其是對部分中小型商業銀行,一定要嚴格地把控,堅持在大數據的分析過程中,能夠對背后的主導勢力進行有力的監督,這樣才能對金融發展產生更好的推動作用。
(三)拓展大數據應用深度
建議在大數據的應用深度上,結合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需求,做出有效的拓展。第一,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的階段性成果,以及各類信貸模式和信貸的額度,包括信貸的回收情況等,都要通過大數據開展季度分析,堅持在營收和虧損方面,以及國家政策方面,有正確的認知。堅持從多個角度上,對自身的各項不足,開展良好的彌補,避免由此造成嚴重的風險和漏洞。第二,在大數據的深度應用過程中,在信息和數據的搜集渠道上,進行有效分析。嚴格篩選渠道信息,才能提升信貸的風險防控體系能力。
(四)利用大數據實現信息對稱
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整合銀行外部和內部數據。結合大量的數據內容有效評價客戶信用。結合評分對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能夠顯著降低風險。其中,外部數據的收集范圍比較廣,包括司法信息、工商信息,以及社保、公積金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社交媒體、運營商和電商方面的信息等。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可以給出全面信用評分。隨著數據量的增多,可以提升評分的真實性,讓評分更加接近真實情況,為當前的金融服務提供依據,解決當前信貸業務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相關業務采用線上的模式開展,利用數據化技術收集非結構信息和結構化信息內容,可以結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信息,進而構建基于大數據的信息交互平臺,通過利用內部和外部的數據,促進信息數字化的管理和傳輸,避免客戶繁瑣的資料提交流程,減少工作人員的大量信息錄入,簡化檢索、核對和檢查流程,可以顯著提升內部作業效率,并且提升客戶的申辦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營運成本。
(五)利用大數據推進審批自動化
基于當前的大量用戶數據、自建數據和外部接入數據,應用機器學習方法訓練模式、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精準、快速、大批量的風險事件預測和過濾,自動識別個別客戶的欺詐行為并且明確授信額度;對于不同的審批階段、產品階段和數據源,可以保證較低的逾期率以及較高的通過率。一般來說,使用決策樹、多元回歸、邏輯回歸和線性回歸等算法。在模型監測中,使用壞賬率、排序能力、好壞比、分離度等多種監測方法,結合模型的表現情況,優化相關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用戶數據構建智能化風控體系,提升核心業務能力。
結合大數據構建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模型有著良好的效果。客戶的交易行為和消費習慣都可以以數據化形勢體現,利用客戶的網絡痕跡收集大量數據信息,得出客戶的融資需求和購物場景。商業銀行可以利用這些客戶消費特征,整合相關數據,分析客戶的異常行為以及明顯表現,對比相關業務的風險特征以及業務場景,進而得出適合量化的考察指標內容。
(六)結合大數據進行全流程管理
在貸前環節中,結合整合后的數據資產以及外部數據,利用關聯風險、行為風險、風險設備、失信名單、黑白名單、聯網核查和政策性風險識別等方式,提前識別欺詐性風險較強的客戶。針對借貸申請的環節,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多平臺借貸記錄、不良信用記錄和申請材料,進而識別機構代辦和欺詐等高風險行為。在業務初始階段使用打分卡、節柱信貸專家的經驗,構建有效分析結構,通過交叉驗證方式,把好風險控制這一關。在貸中,使用大數據技術解決風險均衡和價格的問題,在客戶的能力范圍內授信。利用外部數據來進行決策,通過得出綜合征信報告,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利潤和客戶滿意度的均衡。在貸后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檢測借款人的風險行為,利用工作地址變動、手機號停用、助學貸款逾期、法院執行記錄等信息,及時發現可能產生的風險。
三、總結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當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能夠對各方面的隱患、不足等開展及時、正確的處理。未來,應繼續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方面,做出深度的監督和指導。針對大數據方面的操作和落實,從不同的層面上來優化,加強對信貸熱點的分析,對內部靜態因素和外部動態因素提出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陳婕.大數據助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創新[J].財經界(學術版),2019(23):62-64.
[2]王克非.大數據助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創新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9(02):121-122.
[3]黃莉莎.大數據助推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創新[J].經濟師,2018(11):165-167.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