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茜 譚照權 袁天昂
摘要: 我國金融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和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各地積極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思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極大促進了金融扶貧工作的精準發力。在金融精準扶貧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金融精準扶貧質效,應加強信用法律制度建設,建立統一的農村(農戶)信用信息平臺和信用等級評價標準,進一步完善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與評價體系,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圍。
關鍵詞: 農村信用體系 金融精準扶貧 農村(農戶)信用信息系統 信息不對稱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扶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在此背景下,提高扶貧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必須著眼大局、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扶貧攻堅,不僅要依靠群眾,匯集群眾力量;而且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的作用,構建有利于扶貧攻堅的體制機制,精準發力、深處著力。我國金融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導致的農村整體信用環境較差、信貸風險較高。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項基礎性和系統性工作,是優化農村誠信環境和金融生態環境、提升社會信用意識的切入點,是降低交易成本、防范金融風險的有效途徑。破解金融精準扶貧難題,關鍵是解決金融與扶貧對象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促進信用與信貸聯動,提高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貸款獲得率,進而實現金融扶貧廣覆蓋、低成本、可持續。正因為如此,金融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問題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這項研究對于有效改善并提升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及信用體系建設水平,紓解“三農”融資難,打贏金融扶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金融精準扶貧的現狀
為不斷提升金融精準扶貧質效,中國人民銀行(或與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若干有關金融扶貧的意見和辦法,指導金融機構深入開展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以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為主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采取實施差別化的貸款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夯實金融基礎設施等措施,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出臺若干指導性文件,并積極創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和鼓勵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聚集
中國人民銀行在金融精準扶貧過程中,充分發揮了“金融扶貧工作的牽頭者、總體方案的主要設計者、金融扶貧機制的主要推進者、基礎設施的主要建設者以及再貸款資金的提供者”的角色作用[1]。
201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了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支持領域、重點工作、保障政策措施和加強組織領導等五方面的內容。2016年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提出了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細化落實措施。201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切實做好2019-2020年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加強統籌協調,積極搭建信息交流和工作協作平臺,確保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金融精準扶貧的新模式,不斷提高金融扶貧精準性
自2015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探索金融精準扶貧的產品與服務模式,持續提高金融扶貧精準性,努力確保服務對象、貸款用途、扶貧統計的精準性。
1.國家開發銀行金融精準扶貧開展情況。國家開發銀行是金融扶貧中的先鋒引導者和主力軍。2016年5月31日,國家開發銀行扶貧金融事業部成立。2018年,國家開發銀行發放精準扶貧貸款2929億元,覆蓋全國1118個貧困縣。“十三五”以來,截至2019年9月底,國家開發銀行已累計發放扶貧貸款1.23萬億元,為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教育扶貧等脫貧攻堅重點領域提供了有力支持;累計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發放扶貧貸款5618億元,有效緩解了深度貧困地區的資金制約。①
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金融精準扶貧開展情況。自2015年,黨中央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4年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累計投放扶貧貸款20181.71億元,貸款余額13632.69億元,累放額和余額均居金融系統前列。2015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脫貧攻堅工程領導小組,在全國率先組建“扶貧金融事業部”,成立扶貧金融事業部執行委員會。全程參與中央“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制定,率先發放全國首筆易地扶貧搬遷貸款。“十三五”以來,農發行投放易地扶貧搬遷貸款惠及搬遷人口76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比68%。產業扶貧貸款帶動381.6萬貧困人口增收,極大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發展動能。
3.中國農業銀行金融精準扶貧開展情況。中國農業銀行作為金融扶貧的國家隊主力軍,2015年以來,全行精準扶貧貸款累計增加1713億元,增幅106.4%,累計支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53萬人。2019年5月24日,中國農業銀行專門出臺《中國農業銀行法人精準扶貧貸款業務審查審批指引》,旨在進一步提高全行信用審查審批人員業務能力,規范法人精準扶貧貸款業務審查審批,全力助推法人精準扶貧貸款有效發展。
4.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精準扶貧開展情況。截至2019年6月末,郵儲銀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含已脫貧人口、帶動貧困人口貸款)余額達74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與各級扶貧部門合作,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超123億元。經過多年實踐,郵儲銀行已探索出駐村第一書記合作模式、平臺合作模式、產業引領模式、能人帶動模式及信用村鎮模式等金融扶貧“五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二、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典型模式
(一)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
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在實踐中和政策推動下摸索前行。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起步于199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銀發〔1999〕245號),要求對農民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并根據評定的等級確定小額信用貸款的額度,全國農村地區開始掀起農村信用建設的熱潮。許多地方開展了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開始發放農戶小額貸款。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逐步進入了政府主導、人民銀行推動、各涉農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的新階段。201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推進中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先易后難、穩步推進; 改革創新、支農惠農”的原則,立足實際,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路和方式,涌現了許多像浙江麗水、陜西高陵等有特色、有成效、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2]。
(二)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典型模式
以下典型模式,主要是由各地人民銀行主導推動設立的農村信用評審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的農戶征信。
1.廣東郁南模式[3]。2009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云浮市中心支行與郁南縣委、縣政府探索共建農村信用體系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郁南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了信用信息征集體系,形成了信息共建共享機制、信息拓展應用機制和信用文化培育機制。郁南縣建立縣級綜合性征信中心、縣級集中數據庫和縣、鎮、村三級聯動的信息采集機制,制定統一的采集指標體系。在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方面,創建了“勿坦”模式的信用村、信用戶,探索農戶家庭信用評價機制。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鎮村征信部門通過郁南縣征信專線與征信中心實現連通,通過專線進行農戶家庭信用信息的報送和查詢。
2.浙江麗水模式[4]。自2009年以來,在中國人民銀行麗水市中心支行的推動下,浙江麗水開展了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的農村信用等級評價工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麗水模式。麗水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做法:在頂層制度設計方面,制定了《麗水市農村信用評價暫行辦法》;整合麗水市相關涉農部門力量,成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全面的組織保障。此外,還設計了完善統一的工作方案和細致順暢的操作流程,確保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操作和實施。
3.廣西田東模式[5]。2008 年,廣西百色市田東縣成為全國最早開始農村金融改革的縣級試點,經過10年探索,田東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為田東縣農村金融改革的關鍵環節和核心內容。其主要做法是:一是戶村鎮信用信息聯動采集,“三信”②評定同時推進。二是設計開發了田東縣農村信用信息系統,為農戶建立起完善的電子信用檔案。三是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參與,實現信用“搭臺”金融“唱戲”。四是在損失補償上,由國家創業擔保貸款基金對農戶貸款風險進行擔保。
三、金融精準扶貧背景下加強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與制度保障,各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水平參差不齊,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的信用信息采集難、更新慢,信用評價標準尚未統一,評價結果千差萬別等。在金融精準扶貧背景下,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應著力解決扶貧貸款風險難以控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尚未加入農戶信用信息系統等問題,充分發揮農村信用體系助推金融精準扶貧的作用。
(一)加強信用法律制度建設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和有序運轉的基礎。一是修改并完善現行法律法規,特別是《商業銀行法》《合同法》等法律,著重對這些法律制度存在的與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進行修改完善。二是建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該《條例》主要界定社會信用的概念,明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組織領導機制,進一步規范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的歸集、披露和使用活動,實現信用信息有效共享和應用,建立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促進公共信用服務行業發展[15]。三是完善信用信息管理方面的相關制度,盡快規范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的收集、披露和使用。
(二)加強農村(農戶)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制定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
建議有條件的?。▍^、市)開發省級農村(農戶)信用信息平臺(系統)。例如,按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基本數據項指引》要求,廣東省開發了“廣東省農戶信用信息系統”,并于2013年5月31日在廣東省各地市上線試運行。河南省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信用信息主干指標為基礎,統一開發了河南省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信息系統。為對接精準扶貧,應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及時納入其中。扶貧辦、金融機構等相關單位均可通過省級農村(農戶)信用信息平臺(系統),全面掌握貧困戶的貧困類型、致貧原因,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幫扶、精準脫貧。在建立各?。▍^、市)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建設全國統一的農村信用信息平臺(系統)。
(三)完善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與評價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信用采集與評價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提高數據采集質量。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組織工作人員進村入戶,獲取第一手資料,完善農戶信用檔案,保證信息采集的真實性、及時性,并擴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用信息覆蓋面。二是持續開展“三信”評定工作,提高農村經濟主體信用等級,增強他們的信貸可得性。三是完善農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保證信用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時效性。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構建符合農村企業和農戶特點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促進農戶信用評級結果的認可和推廣應用。
(四)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在農村信用體系建立的各個環節體現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對信用良好的涉農經濟主體,在實施財政性項目安排等政府優惠政策中給予優先考慮,加大扶持力度。對貧困戶發放的專項扶貧項目貸款,派專人負責跟蹤貧困戶,保證項目按計劃進行;對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貧困戶提高信用評級等級和授信額度;對借款貧困戶未按期償還貸款及其他違約行為產生的逾期貸款利息、加息、罰息,不予貼息[15],全面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失信聯動機制。
(五)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圍
目前,加強信用宣傳教育勢在必行。當地扶貧辦和金融機構應創新思維,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信用知識宣傳教育。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考慮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廣大農戶和貧困戶加強征信知識宣傳。結合當地特色文化,開展征信知識文藝活動;挖掘農村信用創建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發揮榜樣的力量,大力營造“守信者榮,失信者恥,無信者憂”的社會氛圍。
在金融精準扶貧背景下,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都在積極探索農村信用體系的創建并嘗試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信用信息納入其中,并不斷推動農戶信用評級結果在發放信用貸款、扶貧專項貸款等環節的應用。通過不斷完善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努力解決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中面臨的貧困戶信用信息缺失、扶貧貸款風險難以控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尚未加入農戶信用信息系統等問題,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注釋:
①國家開發銀行首席風險官,住宅金融事業部副總裁、扶貧金融事業部副總裁孟亞平在2019年10月24日舉行的銀行業保險業例行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
②“三信”指信用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
參考文獻:
[1]安紅君.發展普惠金融? 助力精準扶貧[DB/OL].(2017-08-01)[2019-11-16].http://www.financialnews. com.cn/ncjr/phjr/201708/t20170801_122012.html.
[2]戈志武.基于金融精準扶貧視角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以廣東為例[J].西南金融,2017(12):40-44.
[3]章紅,肖瑞婷,楊柳,邱念坤.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設計和對策探析[J].征信,2015(12):48-51.
[4]中國人民銀行云浮市中心運行課題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郁南實踐及發展研究[J].征信,2018(1): 44-46.
[5]陳繼明,孔祖根,陳明亮.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麗水模式[J].中國金融,2012(13):54-55.
牛茜、譚照權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袁天昂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