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吉

〔編者按〕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難題,增加農民群眾收入,淳安縣人大常委會深入基層一線對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問題展開調研,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尋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路徑,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建議,得到了縣委書記黃海峰同志的充分肯定。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群眾就業增收又面臨新挑戰,人大要繼續開展調研、視察與監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總書記這句話深刻地指明了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農村富余勞動力,是指農村家庭具有相應勞動能力,在完成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種植、養殖或完成其他務工經商勞動之余,有就業需求但無就業崗位的季節性閑余勞動力。淳安縣是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勞動力有26.38萬人,其中留在縣內15.25萬人,富余勞動力3.1萬人。
政策護航,成效彰顯
淳安縣認真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和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新時代要求,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關于進一步促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扶持林下種植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提升來料加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優化部門服務促進民宿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著力培育農村經濟產業新業態、新主體,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增收。
組建鄉鎮、村和民間勞務服務隊,參與五水共治、生態環保領域工程項目勞務合作、農業基地培管等勞務合作。同時,縣內單位在招用臨時用工上,做到優先幫助和使用本縣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活動,組織企業面向農村送崗位。
政策和有效措施的雙重發力下,促進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成效顯著。
拓展了“家門口”就業空間。積極發揮經濟重鎮優勢,創造條件讓農民由從事單一的一產勞動,拓展到二產、三產和一二三產業互相融合的勞動。如來料加工、農產品加工、電商、民宿經營等,增加了就業機會。
開辟了“消薄增收”路徑。通過村級組織勞務服務隊,對外承接勞務服務,增加村、社集體收入,也帶動農民增收。
營造了社會和諧氛圍。婦聯組織開展“牽手創富”行動,發動廣大婦女積極投身來料加工。目前,淳安縣來料加工從業人員共計4.5萬人。
培育了自主創業主體。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優勢,鼓勵農民經營民宿。目前淳安縣已有民宿經營戶1000多家,吸納從業人員3000多人。引導農民積極創建各類專業合作社、家庭農(林)場等1000多家,穩定就業10000多人。注重培育網上經營主體,助推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創業創收。據統計,目前淳安縣有網店1460家,直接解決就業崗位4080個,間接帶動就業崗位10720個,其中農村占50%,2019年淳安縣成功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四種形態,凸顯就業梗阻
淳安縣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留在家的“5060”(50周歲左右、60周歲左右)人員成了當前的農村“主勞力”。根據調研情況看,這部分人員的就業主要呈現出以下四種形態:
“不能做”。一方面,淳安縣農村仍以種植山核桃、中藥材等農業生產為主,而農村富余勞動力年齡偏大,體力素質下降,從事高山農業生產“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現有就業政策,超齡勞動人口(男60周歲以上,女50周歲以上)再就業不能購買普通工傷險,可購買專門的勞務工傷險,不過一旦出現工傷,用工單位的賠付金額會高很多,由此,很多用工單位會為了規避用工風險,而拒招超齡勞動人口。
“不會做”。農村富余勞動力綜合素質相對偏低,與當前就業創業形勢發展不相適應。一是學歷層次偏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二是專業技能偏弱,缺乏企業大部分工種所需的經驗和相關技能,從而缺乏適應就業市場的靈活性。三是農村勞動力培訓效果不明顯。一方面,現有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接受技能培訓和后續教育的意識,參與培訓意愿不強;另一方面,培訓機構存在自身實力不足、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強等問題,不能滿足富余勞動力就業需求。
“不想做”。一方面,部分勞動力有著“大錢掙不了,小錢不愿掙”的思維,人為地造成勞動力剩余。另一方面,就業觀念待轉變。部分勞動力“就地打糧、靠天吃飯”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因其制作工藝繁瑣、耗時久、成本高,受工業化、市場化的沖擊較大,傳統手工藝發展陷入“后繼無人”的困頓局面。
“沒事做”。一是產業受宏觀形勢影響和當前相關政策限制,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就業崗位迅速減少,導致失業或隱性失業的勞動人口迅速增加。二是信息不對稱,轉移就業存在障礙。媒體有關招工用工信息發布較少;就業信息發布的微信公眾號知曉率不高;有用工需求的企業也會受到費用、審核流程復雜等壓力而不愿與媒體對接,這就造成了農村勞動力富余與企業“用工荒”并存的局面。三是政策制約,勞務隊運營遇瓶頸。農村的勞動力中介組織發展還不成熟,受法律政策規定的約束,勞務隊的運營和持續發展缺乏市場活力。
揚長補短,推動就業渠道多樣化
結合調研實際情況,為進一步解決加快發展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難題,應該進一步提高認識、揚長補短,努力做好五個方面的“就業”。
增強自主創業意識,推進“理念就業”。
改變農民的就業觀念,積極發揮政策引導和服務保障的主體作用,幫助農民群眾樹立人力資源投資理念,增強農民群眾主動就業和競爭上崗的意識;促使農村富余勞動力摒棄“等、靠、要”思想,切實提高農民群眾就業創業熱情。
鼓勵農民群眾思想解放,樹立“把農業做成產業,把農民做成職業”的思想,引導農民群眾因地制宜利用國家政策,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
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產業就業”。
壯大以實體經濟為主要載體的產業。生態工業上,既要注重引進高端企業項目,又要注重勞動密集型工業項目;既要注重縣級平臺招商,更要利用中心鎮、中心村或人口集聚區招商;要進一步優化生態型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在項目審批、技術創新、企業融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生態農業上,發揮和利用千島湖生態品牌優勢,做大做強茶葉、中藥材等農業產業。大力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土地流轉,建立符合新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從業隊伍,優先雇用本地農民。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為農村專業化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鄉村旅游發展上,在當前大力推進縣域旅游、全縣景區化的背景下,確立強化規劃引領和項目帶動,主動服務于分工細化后的不同行業,做深做實鄉村旅游文章。如以民宿發展為依托,創建一批本地農家特色的農耕生活體驗基地等,助推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強化服務保障,推進“轉移就業”。
鼓勵發展村級勞務中介組織。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組建村級勞務服務隊或勞務公司,針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狀態、流動情況、綜合素質建立動態管理檔案信息,統一負責勞動力需求信息收集協調,統一對外承接勞務,強化就業保障。
完善就業信息平臺。就業服務管理部門要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信息發布平臺,及時收集發布更新企業用工需求,通過各種媒介推送給村級勞務服務組織,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同時,在農村基礎設施、道路整修等項目中,鼓勵實施主體優先雇用符合條件的本地農民就業,提高就業率。
繼續實施人口集聚工程。充分利用中心鎮、中心村項目建設后的可用資源,鼓勵發展鄉鎮企業,強化土地、資金等重要要素配置,推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加快人口集聚化進程,推進農民轉移就業。
提升職業技能,推進“培訓就業”。
推廣“訂單式”培訓。將培訓和就業緊密結合起來,組織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報名,針對性的開設家政育嬰、旅游服務等培訓班,提高農民實用技能。同時,開展電腦操作、網絡營銷等通識技能培訓,增強農村富余勞動力擇業就業能力。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緊緊抓住國務院三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機遇,大力開展農業技術、農村職業技能等成人教育,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帶頭作用,讓農民在實踐中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壯大“匠人”隊伍。培養一批年輕專業的傳統工藝從業人員反哺家鄉,帶動就業,破解“能工巧匠”老齡化難題。積極舉辦各類傳統工藝設計、作品賽事或展覽,拓寬銷售渠道,推動手工藝品產業化發展,提供就業崗位。
注重短板效應,推進“補充就業”。
進一步發展壯大來料加工產業。千方百計培育來料加工經紀人,形成龍頭引領、鏈條延伸、合力共進的來料加工局面。同時,完善各項配套保障,破除來料加工發展瓶頸,如開通來料加工物流“綠色通道”,降低運費成本;實施“來料加工巾幗貸”等項目,破解融資難題等。
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投入,不斷完善農村冷鏈倉儲設施,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繼續加大貨源品控、產品定價、銷售策略等農村公共服務力度,尤其是要開展生鮮活魚、茶葉等農村電商產品供應鏈的升級和改造,以銷量推動農村產業發展,進而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業。
培育扶持家政服務產業。針對當前家政服務市場不規范、供需雙方對接不暢通等問題,要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權屬,加大家政服務從業人員技能服務規范化培訓,建立家政服務供需對接平臺,完善從業人員的保障服務政策等,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家政服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